跳转到内容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德意志武装亲卫队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师的掷弹兵在布罗德被包围时隐蔽作战
日期1944年7月13日—1944年8月29日
地点
波兰东部/乌克兰西部
结果 苏联获胜
参战方
纳粹德国
匈牙利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约瑟夫·哈尔佩 伊万·科涅夫
兵力
900,000人
900辆坦克及自走炮
6,300门火炮
700架飞机
120万人
2,200辆坦克及自走炮
13,900门火炮
3,000架飞机
伤亡与损失
总计136,860伤亡
(55,000死亡或被俘、81,860受伤)
1,941辆坦克和687架飞机

总计289,296人
( 65,001死亡、失踪或被俘,224,295人受伤 )

1,269坦克和自行火炮

289飞机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德语:Lemberg-Sandomir-Operation[1];俄语:Львовско-Сандомир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2])是苏联红军为了消灭在乌克兰波兰东部的德意志国防军而发动的进攻,行动在1944年7月中进行,在为期1个月之战斗中,苏军达成了目标,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在历史上经常被同时期之巴格拉基昂行动的成功和德国中央集团军的崩溃所掩盖。

巴格拉基昂行动

[编辑]

1944年6月初由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指挥的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已经被推回至第聂伯河西岸及坚持在乌克兰西北角,史达林命令要完全解放乌克兰,因此苏联最高统帅部筹划行动计划,最后变成利沃夫-桑多梅日行动,当时行动被称为利沃夫-普热梅希尔行动,行动之目标是由伊万·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攻占利沃夫及消灭仍在乌克兰的德军。

同时间苏联最高统帅部亦制订了更大规模的巴格拉基昂行动以配合科涅夫的进攻,巴格拉基昂行动之目标是攻占白俄罗斯,将德军压迫往波兰东部,巴格拉基昂行动在1944年6月22日发起,刚好是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实施3周年纪念的日子。该行动将已被削弱及士气低落的德国中央集团军崩溃,进攻较预计的更加成功,史达林渴望地将中央集团军击退至维斯瓦河,如果这样,巴格拉基昂行动将令整个中央集团军全面崩溃及毁灭。

防守力量

[编辑]

同时莫德尔的北乌克兰集团军司令位置已由陆军上将约瑟夫·哈尔佩替代,哈尔佩的部队包括两个装甲军团由陆军上将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指挥的第1装甲军团及由瓦尔腾奈宁装甲兵上将指挥的第4装甲军团,配属于第1装甲军团的有匈牙利第1军团,哈尔佩的部队总共只有420辆坦克、三号突击炮及其它装甲车辆,其集团军总共有兵员大约370,000人,但是匈牙利的部队不被德意志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信任(因此只被配属于第1装甲军团内),唯一可靠的是拥有700架飞机的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包括拥有丰富作战经验单位的德国空军第8航空军,但是由于指挥上的束缚,哈尔佩在没有更多沟通渠道下不能直接控制德国空军单位,这是纳粹官僚政治的结果。

由科涅夫指挥的苏军在人数上超越德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有兵员超过120万人、2,050辆坦克、16,000门火炮及迫击炮苏联空军亦有超过3,250架飞机提供支援,除此之外科涅夫的部队之士气亦非常高昂,他们已进攻了接近1年,见证了在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的崩溃,苏军的进攻有两个矛头:第一由苏军第3亲卫军团、第1亲卫坦克军团及第13军团向拉瓦俄罗斯;第二由苏军第60军团、第38军团、第3亲卫坦克军团及第4坦克军团指向利沃夫,苏军的优势是在只有26公里的战线内对德军形成密集优势,科涅夫在每公里战线上部署了240门火炮及迫击炮。

进攻开始

[编辑]
攻占了利沃夫的苏军士兵

1944年7月13日在北面对拉瓦俄罗斯的进攻开始,苏军轻易的经戈罗霍夫推进,德国守军:已被削弱的第42军利用猛烈的后卫战逐步后撤,傍晚时苏军第13军突入德军防线20公里,苏军又在第13军之北翼进行突破。

翌日在德国第13军南面的布罗德,为攻占利沃夫的进攻展开,苏军在南面的进攻令德国第13军非常危险的陷入一个突出部内,而北翼对拉瓦俄罗斯的进攻正开始分叉,数个苏军第13军团的单位向南推进及意图包围德国第13军。

北翼之苏军遭遇到已被削弱的德军第291第340步兵师,但它们很快的被消灭,7月15日奈宁上将意识到其第4装甲军团已遇到危难,命令后备的两个师:德军第16第17装甲师发动反攻以阻止苏军在北面的进攻,两个师总共才有43辆装甲车,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反攻却陷入泥沼,苏军强大的兵力将迫使第16及第17装甲师加入其他步兵部队一同撤退,科涅夫命令巴拉洛夫机动集团向突破口推进以扩大战果,该集团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快速推进,3天后攻占比尔及格温及在布格河西岸建立桥头堡,从而切断了德国第3装甲军的通讯及退路。

包围布罗德

[编辑]

在南面苏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是第1第4装甲军团的接合部,但在7月14日被德军一个叫C营级步兵师击退,苏军因而将进攻矛头转向南面,在猛烈的炮火攻击及轰炸支援下,攻击已经被削弱的第349第357步兵师,第349步兵师在攻击下立即崩溃,残馀被迫立即溃逃,由于C营级及第357步兵师的行动,苏军的突破口只要3公里—4公里阔,虽然如此苏军继续向佐洛乔夫Sasiv推进,成楔形队形在德国第13军及隔邻的第48装甲军之间突进。

德军两个军的炮火开始充满在狭窄的突出部内,德军第1第8装甲师武装亲卫队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师联合发动反攻,当第1装甲师及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师进展良多时,第8装甲师却出现一些错误以致进入第3装甲军的区域内,因而后路被第48装甲军及第1装甲师切断,因而不再参与馀下之进攻,虽然最初有一些进展,但在轰炸机在战区内投下了17,200枚炸弹下苏军能阻止了德军的进攻,缺少了第8装甲师下德军的进攻,第8装甲师的指挥官遗漏了一些长细微的指令,尝试带领他的部队包围苏军,相反的该师被吸引在高速公路上及因苏军攻击机之攻击而付出大量死伤,虽然如此,南面之攻击缓慢下来。

7月16日科涅夫命令第3亲卫坦克军团司令帕维尔·里巴尔科陆军中将向南推进,这表示该军团将通过狭窄的突出部而要面对德军的炮火及猛烈反攻,第3亲卫坦克军团接受任务及苏军之进攻恢复,德国第3装甲军意识到需要撤退以避免被包围,命令全军向欧根亲王防线退却,这是一条在1944年6月修筑了但没有人防守的防线,苏军猛烈的进攻在局部地区突破了防线,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师开始行动以收复防线,他们取得了一些成功消灭了一个单位的约瑟夫·史达林重型坦克阻止了敌人的进一步突破,虽然有下属不断的警告,第3装甲军司令阿尔夫·侯菲中将没有命令作进一步撤退,令其4个师留在布罗克突出部面对威胁[3]

7月18日苏军新的进攻突破了南翼,这天稍晚时分,苏军之矛头接近了布斯克,从而完成了包围,为数45,000人的第3装甲军被围困布罗德附近,同时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200公里的缺口。

目标重新订定

[编辑]

对于被包围在布罗德的德军没有得到任何援助,虽然已被削弱的德国第48装甲军及第24装甲军不断发起反攻,苏军包围网不断收紧,在苏军不断的进攻下,哈尔佩命令撤退及放弃已被围困的第3装甲军,在面对不断的炮火轰击及空中轰炸下,被围部队不断尝试突围,但都被苏军装甲部队逐回及德军付出了巨大死伤,7月22日苏军的进攻将包围圈一分为二,到晚上所有抵抗均被清除,一些生还者分成小股单位及尝试突围,只有很少人到达轴心国的战线,其中包括武装亲卫队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师中的2,000名自愿者,在该战役前,该师有兵员15,000人,科涅夫在战役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哈尔佩的集团军正在后退,第4装甲军团撤退到维斯瓦河,而第1装甲军团联同匈牙利第1军团退往喀尔巴阡山脉一带。

利沃夫城区在7月26日被攻占,该城很轻易的被苏军收复,德军被赶出北乌克兰,由于看到此次成功,苏联最高统帅部在7月28日发出新的命令,科涅夫的部队在进攻中要渡过维斯瓦河及攻占被纳粹占领的波兰南部城市桑多梅日

重新进攻

[编辑]

苏军在7月29日重新进攻,科涅夫的矛头很快到达维斯瓦斯河及在巴拉努夫附近建立了一个很强大的桥头堡,德军在桑多梅日附近发动反攻以阻止苏军桥头堡扩展,8月初哈尔佩从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获得增援,共5个师,包括1个装甲师,它们立即在桑多梅日附近展开行动,之后另外5个德军师、3个匈牙利师、6个突击炮旅及第501虎式重型坦克营(配备虎II坦克)也归哈尔佩指挥。

德军之后发动更猛烈的反攻以阻止苏军渡过维斯瓦河,以河东岸的米列茨塔尔诺布热格,这些进攻令苏军付出很大代价,到8月中科涅夫的矛头第6亲卫坦克军只剩下67辆坦克,德军由第501虎式重型坦克营及第16装甲师发起反击,德军坦克总数共140辆,包括20辆虎II坦克,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第6亲卫坦克军仍坚守了桥头堡及击毁了10辆虎II坦克,8月16日德军的反攻开始失去动力,及桥头堡的指挥官里巴尔科将桥头堡范围扩大至120公里及攻占桑多梅日,到这时双方均筋疲力尽,战事沉寂下来及苏军的进攻被澈底完成。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德语称利沃夫伦贝格
  2. ^ 苏联人将他们凡攻势名为“攻势行动”,因此苏联历史学家把这次攻势的命名为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行动
  3. ^ Lange, W. Korpsabteilung C; 被包围的包括C营级步兵师、第349步兵师武装亲卫队第14加利西亚武装掷弹师第454安全师;苏联官员历史说包围了8个师包括计算C营级步兵师内的第183第217及第339单位在内。

参考文献

[编辑]
  • Frieser, Karl-Heinz; Schmider, Klaus; Schönherr, Klaus; Schreiber, Gerhard; Ungváry, Kristián; Wegner, Bernd. Die Ostfront 1943/44 – Der Krieg im Osten und an den Nebenfronten [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 in the East and on the Neighbouring Fronts]. 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III (München: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7. ISBN 978-3-421-06235-2 (德语). 
  • Glantz, David M. & House, Jonathan. (1995),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ISBN 978-0-7006-0899-7.
  • Hinze, Rolf. (2006) To the Bitter End: The Final Battles of Army Groups A, North Ukraine, Centre, Eastern Front 1944-45 ISBN 978-1-907677-28-1
  • Konev, Ivan, Aufzeichnungen eines Frontbefehlshabers, OCLC 250490659 (德语) 
  • Lange, Wolfgang, Korpsabteilung C vom Dnjeper bis nach Polen, Neckargemuend, 1960, OCLC 258241485 (德语) 
  • Lysiak, Oleh, Brody: Zbirnyk, Munich, 1951, OCLC 11456877 (乌克兰语) 
  • Mitcham, Samuel, Crumbling empire : the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 1944,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1, ISBN 978-0-275-96856-4 
  • Melnyk, Michael James. To Battle: The Formation and History of the 14 Galician Waffen-SS Division 1943-1945, Helion and Co, (reprint 2007) ISBN 978-1-874622-19-2
  • Dr Watt, Robert. "Feeling the Full Force of a Four Point Offensive: Re-Interpreting The Red Army's 1944 Belorussian and L'vov-Przemyśl Operations". The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ISSN 1351-8046.
  • Wagner, Ray (ed.), Fetzer, Leland, (trans.), The Soviet Air Force in World War II: the official history, Wren Publishing, Melbourne, 1973 ISBN 978-0-85885-194-8.
  • Zaloga, S. Bagration 1944: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Osprey Publishing, 1996, ISBN 978-1-85532-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