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法兰西王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兰西王国
Royaume de France
987年-1792年
1814年-1815年[1]
1815年-1848年
法国国徽(1589年–1791年)
国徽(1589年–1791年)
'格言:'Montjoie Saint Denis!
毋忘圣德尼!英语Montjoie Saint Denis!
(12世纪–1830年)

Ordre et liberté
秩序与自由
(1830年–1848年)
国歌:
(1590年–1792年、1814年–1830年)
Marche Henri IV
(《亨利四世进行曲》英语Marche Henri IV)

(1830年–1848年)
La Parisienne
《巴黎人》英语La Parisienne (song)

皇室颂歌
(1515年)
Domine salvum fac regem(非官方)
《天佑吾王》法语Domine, salvum fac regem
1000年的法兰西王国
1000年的法兰西王国
1769年–1792年间的法兰西王国
1769年–1792年间的法兰西王国
首都巴黎(987年−1792年、1814年−1848年)
凡尔赛(非官方,1682年−1789年)
常用语言官方语言:
拉丁语法语b
通用语言:
奥克语布列塔尼语巴斯克语皮卡第语香槟语阿尔萨斯语瓦隆语加洛语勃艮第语诺曼语普瓦图方言法兰克-普罗旺斯语
宗教
罗马天主教
政府
国王 
• 987年–996年
雨果·卡佩(首)
• 1830年–1848年
路易·腓力一世(末)
首相 
• 1815年
塔列朗(首)
• 1847年–1848年
弗朗索瓦·基佐(末)
立法机构
历史时期中世纪/近代
• 卡佩王朝建立
987年7月3日
1337年–1453年
1494年–1559年
1562年–1598年
1789年5月5日
1792年9月21日
1814年4月6日
1830年8月2日
• 王国灭亡(二月革命
1848年2月24日
货币里弗尔法郎埃居路易金币
ISO 3166码FR
前身
继承
西法兰克王国
1792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
第一帝国百日王朝
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a. 1830年前王国无官方国旗,奥尔良王朝成为法国王室后使用三色旗为官方国旗。
b. 维莱科特雷法令后成为官方语言。
c. 立法权有限。

法兰西王国(法语:Royaume de France)为西欧法国历史上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存在时间为987年至1792年,并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间复辟。

987年,法兰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贵族推举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建立卡佩王朝,历史学家视之为法兰西王国的开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诸王仍然称自己是法兰克人的国王,腓力·奥古斯都是第一个使用法兰西国王头衔的君主。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1792年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进入第一共和拿破仑第一帝国时代。1814年,法兰西王国复辟直至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第二共和,法兰西的王政时代才宣告结束。整个王国共经历了四个王朝,分别是卡佩王朝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奥尔良王朝。法兰西王国是欧洲最早发展封建制度的国家。

历史

[编辑]

建立

[编辑]

自从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曼去世前,就留下了卡洛林帝国让其三个儿子继承的遗属,到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位后人,洛泰尔日耳曼人路易秃头查理签署了《凡尔登条约》,协定把王国分成三份。这三个王国为洛泰尔的“中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路易的“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的土地后来为东法兰克及西法兰克两者所瓜分,而东法兰克王国逐渐演变成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其中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成为日后法兰西王国的雏型。[3]869年洛泰尔二世死后,秃头查理也被加冕为洛塔林吉亚国王,但在870年《梅尔森条约》中,他被迫将大部分洛塔林吉亚割让给他的兄弟,保留罗纳河默兹河盆地(包括凡尔登维埃纳贝桑松),但东法兰克保留莱茵兰亚琛梅斯特里尔

维京人卢瓦尔河塞纳河和其他内陆水道的入侵增加。查理三世(898-922)统治期间,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罗洛领导下的维京人沿着巴黎下游的塞纳河定居在一个后来被称为诺曼底的地区。[4]

卡佩王朝

[编辑]

卡洛林王朝与他们的前朝--墨洛温王朝有着同样的命运:在两个王朝之间断断续续的权力斗争之后,987年法兰西公爵巴黎伯爵雨果·卡佩即位国王,建立了卡佩王朝,卡佩王朝及其分支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统治了法国800多年。由于卡佩本来为法兰西公爵,因此历史学家称雨果·卡佩成为西法兰克国王的时间为法兰西王国的开端。 它及其分支瓦卢瓦家族和波旁家族统治了法国 800 多年。[5]

旧秩序使新王朝只能直接控制塞纳河中部和邻近地区以外的地区,而强大的领土领主,例如10世纪和11世纪的布卢瓦伯爵,透过联姻和与较小的私人安排,积累了自己的大片领地,得到低等贵族的保护和支持。

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通过征服英格兰占领英格兰王国时,塞纳河下游地区周围的地区成为一个特别令人关注的问题,这使得他自己和他的继承人在法国以外与国王处于平等地位(他名义上仍受国王管辖)。

英王亨利二世继承了诺曼底公国安茹公爵领,并于1152年与法国新近单身的前女王、统治法国西南部大部分地区的艾莉诺结婚。在击败艾莉诺和他们四个儿子其中的三个的叛乱后,亨利二世囚禁了艾莉诺,让布列塔尼公爵成为他的附庸,实际上以比法国王位更大的权力统治着法国西半部(安茹帝国)。然而,亨利的后裔之间对其法国领土分割的争议,加上英格兰的约翰与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的长期争吵,使得腓力二世恢复了对大部分法国领土的影响力。法国在布汶战役中获胜结束安茹帝国后,1214年英格兰国王约翰仅在西南部的亚奎丹公国保持权力。[6]

公元1328年卡佩王朝的国王查理四世离世后,由于他膝下无嗣,根据萨利克法,王位不能由女性继承(腓力四世的女儿是伊莎贝拉,伊莎贝拉的儿子是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因此王位传给了瓦卢瓦伯爵查理的儿子腓力六世,英王爱德华三世亦因此争夺法兰西王国的王位。再加上对法国南部加斯科涅的权利以及英格兰与佛兰德布镇之间的关系存在长期争端,导致了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接下来的一个世纪见证了毁灭性的战争、阿马尼亚克派与勃艮第派内战、农民起义(1381年的英国农民起义和1358年的札克雷暴动)以及两国民族主义的增长。[7]

经过英国和法国之间百年战争,法国在1453年成功击退英国军队,结束百年战争。但经历了百多年战争的法国经济出现衰退,特别是由于1348年从意大利而来的鼠疫黑死病),法国的国力开始削弱。法国身为战事进行之地,国土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经济重创,即便如此,法兰西王国在这场战争后成功统一域内整个民族,仍旧为以后法兰西王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石。

法兰西王国为十字军东征的主力,数次十字军的领导和骨干几乎皆由法国骑士组成,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法兰西王国国内的手工业及商业带来重大的发展,令法国国内的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得以萌芽,也为法国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来源请求]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编辑]

文艺复兴时期以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出现以及繁荣的文化(其中大部分是从意大利引进的)而闻名。[8] 国王建立了强大的财政体系,增强了国王召集军队的权力,令当地诸侯望而生畏。[9] 尤其是在巴黎,文学、艺术和音乐方面出现了深厚的传统。 流行的风格是古典风格[10]

1461年路易十一即位后,便开始打击其他不顺从的封建诸侯,如勃艮第公国安茹公国等,成功把它们纳入法兰西王国治下。路易十一在位期间,大部分诸侯国都并入了法兰西王国。

维莱科特雷法令于1539年由弗朗索瓦一世签署成为法律。该法令主要由大法官纪尧姆·波耶 (Guillaume Poyet) 制定,涉及许多政府、司法和教会事务。最著名的第110条和第111条要求在所有法律行为、公证合约和官方立法中使用法语。

意大利战争

[编辑]

百年战争结束后,查理八世分别在埃塔普勒(1492年)、桑利斯(1493年)和巴塞罗那(1493年)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签署了另外三项条约。这三项条约为法国进行漫长的意大利战争(1494年-1559年)扫清了道路,这标志着近代早期法国的开始。法国为获得统治地位所做的努力最终导致哈布斯堡王朝权力的增强。

宗教战争

[编辑]

意大利战争刚结束,法国就陷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国内危机。尽管法国与教皇之间缔结了协约(1516年),授予国王在高级教会任命方面无与伦比的权力,但法国仍深受新教改革试图打破天主教欧洲霸权的影响。在弗朗索瓦一世之子国王亨利二世的统治下,不断增长的城市新教少数派(后来被称为胡格诺派)面临更严厉的镇压。 亨利二世在一场比武中去世后,这个国家由他的遗孀凯瑟琳·德·美第奇和她的儿子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亨利三世统治。由强大的吉斯公爵领导的新一轮天主教反动最终导致对胡格诺派的屠杀(1572年),引发了法国第一次宗教战争,在此期间,英国、德意志(神罗)和西班牙军队对新教和天主教势力都有介入。胡格诺派反君权运动反对绝对君主制,在此期间提出了革命权和弑君权合法性的理论。[11]

宗教战争在三亨利战争中达到顶峰,亨利三世刺杀了西班牙支持的天主教联盟领导人亨利一世·德·吉斯,国王亨利三世也被对方谋杀。在吉斯的亨利(1588年)和亨利三世(1589年)被刺杀后,纳瓦拉新教国王即位为亨利四世波旁王朝第一位国王),并随后放弃新教结束了冲突。1592年颁布的《南特敕令》于1593年生效,他被大多数天主教机构(1594年)和教皇(1595年)所接受,该敕令保证了私人礼拜、宗教自由和公民平等。[12]

亨利四世:法兰西王国走向霸权之路

亨利四世即位后,推行一连串的经济政策,以改善法国当时的经济,致力改善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他大力发展基础建设,改善国内运输、水利及民生等不足。亨利四世在1593年是宣称信仰旧教获得支持,并在1598年4月13日签署《南特敕令》,对新教徒采取宽容政策,和天主教并存。另一方面他为了加强法兰西的王权,打击国内反对势力,铲除外敌,以争取平民支持。经过亨利四世的改革后,法兰西王国国力大增,在欧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法国殖民地

[编辑]

除17世纪末外,法国一直在扩张:法国人开始在印度马达加斯加进行贸易,建立魁北克省魁北克市并渗透到北美五大湖密西西比州,在西印度群岛建立种植园经济,并将其贸易联系扩展到黎凡特地中海地区,并扩大了他们的商船海军。这个殖民帝国的辖区极盛时涵盖今日的加拿大路易斯安娜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非塞内加尔及部分印度等地,令法国的政治影响力大幅度扩张。

三十年战争

[编辑]

亨利四世的儿子路易十三和他的大臣(1624-1642)红衣主教黎塞留在德国(神罗)爆发的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期间制定了针对西班牙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政策。在国王和红衣主教去世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确保了德国政治和宗教分裂的普遍接受,但安妮·德·奥地利摄政王后和她的大臣朱尔·马萨林红衣主教经历了一场被称为投石党之乱(1648-1653 年)的民间起义,这场战争扩展为法西战争(1635年-1659年)。 《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正式宣布法国在粉碎短暂的加泰罗尼亚共和国后夺取西班牙领土鲁西永(1642年),并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1643年,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即位,法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高峰。路易十四废除了首相制,并致力对外扩张,参与了对西班牙帝国及对荷兰共和国的战争,17世纪末,法国又面对英国、荷兰]及神圣罗马帝国三国的大同盟战争

行政架构

[编辑]

太阳王路易十四

[编辑]
太阳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继任者作为国王首席部长(1642-61)红衣主教朱尔·马萨林的外交帮助下,法国是欧洲的主要强国。在首席部长教马萨林监督下,法国建立了一支与英国相抗衡的法国皇家海军,将其数量从25艘扩大到近200艘。法国皇家陆军英语French Royal Army的规模也大幅增加。在新一轮战争(1667-1668年遗产战争和1672-1678年法荷战争)带来了进一步的领土收益(阿图瓦和西佛兰德斯以及勃艮地伯国)。路易十四是君权神授说理论的拥护者,主张世俗权力的神圣起源以及对君主统治不受世俗限制,他继续其前任君主的工作,创建一个由首都巴黎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试图消除法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并通过迫使贵族精英经常居住在他建于巴黎郊区的豪华凡尔赛宫,成功地安抚了贵族阶层,其中许多成员曾参与过投石党之乱。透过这些手段,他巩固了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制度,该制度持续了150年,直到法国大革命[13]

路易十四试图在国家实行全面的宗教统一,废除了1685年的《南特敕令》。据估计,在废除敕令后的迫害浪潮中,有150,000至300,000名新教徒逃离法国,[14],一直到18世纪末,国家失去了大量知识分子、工匠和其他有价值的人才。迫害延伸到像杨森派这样的非正统罗马天主教徒,这个团体否认自由意志,并且已经受到教宗的谴责。在此过程中,路易十四赢得了罗马教皇的赞好,罗马教皇此前一直对法国怀有敌意,因为法国的政策是将法国境内的所有教会财产置于国家而非教皇的管辖之下。[15]

1700年,西班牙卡洛斯二世逝世,王朝无子嗣继承,法国便欲争夺西班牙王位,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由于路易十四之妻玛丽-泰蕾莎王后为卡洛斯二世之妹,所以路易十四借此让孙子腓力五世登上西班牙的王位,以加强法兰西王国在欧洲的影响力。1713年,各国签署《乌得勒支条约》,同意由路易十四之孙费利佩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但法国因在这场战争中消耗过度,其影响力不复从前。

革命

[编辑]
路易十五(左),路易十六(右)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二世摄政(1715-1723年)期间国家初步恢复了和平与繁荣,首席部长红衣主教弗勒里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其政策(1726-1743年)。经历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欧洲疲惫不堪而导致了长期的和平,只被1733年至1735年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等小规模冲突打断,之后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又恢复了大规模战争。但波旁王朝与传统敌人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结盟(1756年的“外交革命”)对抗崛起的大英帝国普鲁士王国,导致七年战争(1756-63年)代价高昂的失败,法国被迫割让法属加拿大殖民地魁北克予英国。[16]

整体而言,18世纪人们对君​​主制和既定秩序的不满日益增长。路易十五是一位非常不受欢迎的国王,因为他的性行为过度、软弱以及将北美的殖民地输给了英国人。像路易十四这样强大的统治者可以增强君主制的地位,而路易十五则削弱了它。伏尔泰哲学家的著作是不满的明显迹象,但路易十五选择忽视它们。1774年路易十五死于天花,法国人民为国王的去世几乎没有流泪。虽然法国尚未经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但城市中崛起的中产阶级对看似愚蠢、轻浮、冷漠和过时的制度和统治者感到越来越沮丧,即使真正的封建主义在法国已不复存在。

路易十五死后,他的孙子路易十六继位,他最初很受欢迎。1775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法国为了夺回被英国抢去的土地,派出庞大的舰队与陆军和经济援助美国独立革命,这使得法国濒临破产的边缘,因此路易十六开始在1780年代受到广泛的厌恶。[17]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奥地利大公法兰兹一世的女儿玛丽·安东妮结婚。

由于国家负债累累,路易十六允杜阁马勒泽布进行激进改革,但贵族的不满导致杜阁和马勒泽布于1776年被解职,并由贾克·尼克取代。尼克于1781年辞职,由卡隆恩布里耶纳接替,并于1788年复职。那一年的严冬导致大范围的粮食短缺,那时的法国已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18]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陷入了深刻的制度和金融危机,但启蒙运动的思想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受教育阶层。

波旁王朝的覆亡

[编辑]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1791年9月3日,统治法国948年的绝对君主制制度被迫限制权力,成为临时君主立宪制。然而这种情况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欧洲各国开始联合一致,要求大政奉还于路易十六,即恢复绝对君主制。1791年8月2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共同发表《皮尔尼茨宣言》,警告法国人民不得伤害路易十六,此一宣言激起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为日后波旁王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1792年4月20日法国正式向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宣战,同年8月普奥联军到法国边境,普奥联军总司令卡尔·威廉·斐迪南发表《布伦瑞克宣言》,强调要是敢动路易十六的一根寒毛,绝对会严惩法国人民,此一事件激起巴黎人民的怒火,导致八月十日事件的发生,此时立法会议充斥着废除君王的呼声,同年9月,成年男子普选的国民公会成立,并于9月21日正式决议废除君主制,改建共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波旁王朝灭亡。

1793年1月21日星期一,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法兰西王国结束,随后是共和国“恐怖时期”、共和国督政府和新崛起的拿破仑执政府,随着拿破仑一世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进行拿破仑战争

波旁王朝复辟

[编辑]
新生的君主立宪法兰西王国国王:路易十八(左),查理十世(右)

继法国大革命(1789-99年)和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拿巴王朝(1804-1814年)之后,第六次反法同盟于1814年以武力将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六的兄弟普罗旺斯伯爵被加冕为路易十八,法兰西王国得以恢复。然而,被废黜的拿破仑皇帝从厄尔巴岛的流放中凯旋回到巴黎,统治了法国一段短暂的时期,即所谓的百日王朝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战役后,第七次反法同盟再次废黜了拿破仑。路易十八试图透过允许组成议会和1814年宪章来调和大革命和旧制度的遗产,他任命了塔列朗为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法国首相。他统治时期的特征是教条主义者、支持宪章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与完全拒绝革命遗产的极端保皇党、贵族和神职人员之间的分歧。塔列朗和黎塞留公爵等政治家以及国王的温和和审慎维持了国家的和平。[19]1823年,西班牙发生自由主义起义导致法国军事介入西班牙保皇党一方,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得以废除1812年宪法。

然而,路易十八的改革在1824年9月16日去世后受挫,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以查理十世的名义成为国王。查理十世是一个强烈的保守派,支持极端保皇党和天主教会。在他的统治下,报纸审查制度得到加强,《反亵渎法》获得通过,对保皇党流亡者的补偿也增加了。查理十世时期也见证了法国对希腊独立战争的干预支持希腊叛军反对奥斯曼帝国,以及征服阿尔及利亚

波旁王朝再次覆亡

[编辑]
自由引导人民

法国众议院中教条主义多数派不喜欢国王的专制主义倾向,众议院于1830年3月18日向国王发出讲话,要求维护众议院的权利,实际上支持向完整的议会制度过渡。查理十世将此演说视为一种隐晦的威胁,同年7月25日他颁布了《圣克劳德法令》试图削弱议会的权力,重新建立绝对君主制。[20]反对派和法国人民以议会骚乱和巴黎路障作为回应,导致了法国七月革命[21]国王查理十世见走投无路只得和他的儿子王太子昂古莱姆公爵路易-安托万一起退位,让位给他的孙子香波伯爵亨利,并提名他的表弟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三世路易十三幼子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一世的玄孙)为摄政王。[22]但已经为时已晚,自由派战胜了君主制。

路易-菲利普一世

1830年8月9日,众议院选举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为“法兰西人的国王”: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国王首次被指定为法国人民的统治者而不是国家的统治者。波旁王朝白旗被法国三色旗取代[23],标志着奥尔良王朝将会比前朝更尊重君主立宪制和议会的权力,并且推出了新宪章。[24]

奥尔良王朝期间法国继续对阿尔及利亚的征服,并在几内亚湾加蓬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岛建立了新的殖民地,而大溪地王国则成为了保护国[25]

奥尔良王朝的法国亦开始在东亚展开扩张之路,在1844年和大清签订黄埔条约,条约包括向法国商人开放五个港口、法国公民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中法贸易的固定关税以及法国在中国派驻领事的权利。1847年,王国和越南阮朝发生军事冲突,这也是法国第一次与越南发生的正面交战,为日后的法国政权殖民中南半岛和在中国建立势力范围铺平了道路。

然而,尽管进行了初步改革,路易-菲利普一世与他的前任并没有什么不同。旧贵族被城市资产阶级取代,工人阶级被排除在投票之外[26],而政府规定人民必需交一定的税款才能获得选举权,这使得民众开始反对这个新王室的统治。路易-菲利普一世任命银行家卡西米尔·佩里尔、学者弗朗索瓦·基佐、将军让·德·迪厄·苏尔特等著名资产阶级担任首相,因而获得“公民国王”(Roi-Citoyen)的绰号。七月王朝亦深受腐败丑闻和金融危机的困扰。国王的反对派由正统派组成,正统派支持波旁王朝的王位继承人香波伯爵亨利,以及支持拿破仑家族的波拿巴派共和主义者,他们反对王权并支持民主原则。

奥尔良王朝覆亡

[编辑]
奥尔良王室在革命成功后离开巴黎

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试图透过审查制度镇压反对派,但当1848年2月 Campagne des banquets(“宴会运动”)遭到镇压时[27],巴黎乃至全法国爆发了骚乱和叛乱导致了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一世退位,奥尔良王朝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执政10个月后,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1848年12月出任法国总统。革命四年后经过公投,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在1852年12月登基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也是波拿巴王朝最后一次复辟。法兰西第二帝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覆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法国自1870年至今仍为共和国,法兰西王国因此正式走入历史。

人口

[编辑]

估计公元1300年时的法兰西王国有1900万人口,在1500年时只有1600万人。

注释

[编辑]
  1. ^ 1815年法兰西王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百日王朝短暂打断。
  2. ^ Gallie, Duncan. Social Inequality and Class Radicalism in France and Britain. CUP Archive. January 26, 1984. ISBN 9780521257640 –通过Google Books. 
  3. ^ Price, Roger. A Concise History of Fr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0. ISBN 9780521844802. 
  4. ^ Bradbury, Jim. The Capetians: Kings of France, 987–1328. Bloomsbury Academic. 2007. ISBN 9781852855284. ; Airlie, Stuart. Review article: After Empire‐recent work on the emergence of post‐Carolingian kingdoms. Early Medieval Europe. 1993, 2 (2): 153–161. doi:10.1111/j.1468-0254.1993.tb00015.x. 
  5. ^ William W. Kibler. Medieval France: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1995: 879. ISBN 9780824044442. 
  6. ^ Peter Shervey Lewis, Later medieval France: the polity (1968).
  7. ^ Alice Minerva Atkinso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2012)
  8. ^ James Russell Major,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in Renaissance France, 1421–1559 (1983).
  9. ^ Martin Wolfe, The fiscal system of renaissance France (1972).
  10. ^ Yarrow, Philip John. A literary history of France: Renaissance France 1470–1589. 1974. ; Zerner, Henri. Renaissance art in France: the invention of classicism. Flammarion. 2003. 
  11. ^ Holt, Mack P. The French wars of religion, 1562–1629. 2005. 
  12. ^ Buisseret, David. Henry IV: King of France. Routledge. 1990. ISBN 9780044456353. 
  13. ^ Beik, William. Louis XIV and Absolutism: A Brief Study with Documents. 2000. 
  14. ^ La Rome protestante face aux exilés de la foi. Le Temps. 13 July 2010 [202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法语). ; Le Refuge protestant urbain au temps de la révocation de l'Édit de Nantes. Histoir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5 February 2015: 199–215 [2024-01-15]. ISBN 9782753531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5) (法语). 
  15. ^ Wolf, John B. Louis XIV. Springer. 1972. ISBN 9781349014705. 
  16. ^ Colin Jones, The Great Nation: France from Louis XV to Napoleon (2003)
  17. ^ William Doyle,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01)
  18. ^ Sylvia Neely,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2008)
  19. ^ Actes du congrès – vol. 3, 1961, p. 441.; Emmanuel de Waresquiel, 2003, pp. 460–461.
  20. ^ Duc de Dolberg, Castellan, II, 176 (letter 30 April 1827)
  21. ^ Mansel, Philip, Paris Between Empires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 2001) p. 245.
  22. ^ Bulletin des lois de la République franc̜aise, Vol. 9. Imprimerie nationale. 1831. 
  23. ^ Michel Pastoureau. Les emblèmes de la France. Bonneton. 2001: 223. 
  24. ^ Barjot, Dominique; Chaline, Jean-Pierre; Encrevé, André. La France au xixe siècl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14: 656. 
  25. ^ Barjot, Chaline & Encrevé (2014),第232, 233页.
  26. ^ Barjot, Chaline & Encrevé (2014),第202页.
  27. ^ Barjot, Chaline & Encrevé (2014),第211, 2012页.

参见

[编辑]

参考书籍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