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格式手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Wikipedia:Manual of Style

格式手册(英语:Manual of Style,简写:MoS)的目的是提供一些准则、方针,使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变得一致。以下规则并无声明不能变动,也不暗示这些规则比其他方式都好,但如果所有人的编辑方式都一致,维基百科会更易阅读使用,并让撰写和编辑变得更加方便。《芝加哥格式手册》里的话应注意:

当然,编写内容清晰、有内涵、无偏见的条目,比任何文章编排格式更重要。只要可以做到这点,就无须过分在意任何指引:编辑维基的乐趣在于未必凡事都要做到最完美。

其他维基参与者在编辑维基百科时,会按照这指引修正格式不合格的条目,使条目符合指引内容。

如何编辑页面有关于如何用各种不同的格式代码。这一篇文章会集中讲述何时使用那些格式,虽然我们也会在例子中列出那些代码。

版面指南有简单的条目编写指引,标准格式可以在Wikipedia:页面模板找到,方便您贴到条目中。

另外,维基专题有多种知识范畴的条目编排指引。

标题与章节

条目命名

文章结构

条目定义句

章节标题

请用格式代码==来产生标题,最上层的标题请用两个等号==,而不是用'''制造粗体标题。如果您觉得这样的标题字体太大,那是整个维基百科统一的样式,可以尝试调校您的浏览器。这样制造标题能制作自动摘要编号,同时在此格式下,标题文字会在自动搜寻时获得更大权重。

请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链接,因未必所有的浏览器都能清楚显示这样的标示,最合适的做法是把那些链接放到标题下内容的首句中。也请不要在标题中使用<math>标记,否则目录会产生混乱。

时间、数字、度量衡

日期一般应使用公元纪年,表示年份时请在数字后加上“年”字,避免与其他数字混淆。公元前应该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

  • 386年
  • 前537年
  • 10月10日

原则上不应也不必对日期、时间信息加上内部链接。如果确有必要加上,参考这个格式:[[1911年]][[10月10日]]

为避免与公元1世纪年份混淆,1978年不可简写为“78年”或者“七八年”。

有必要的话,可以使用干支纪年、朝代年号、农历月日等,如是者请使用汉字。没有特殊情况,朝代年号不必另加干支。如果没有跨越朝代等引起歧义的可能,不必重复加上朝代。使用非公历日期表示后,请随即用括号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历日期。如果历史纪年本身是在括号内,不重复加括号,用全角逗号分隔。如:

  • 康熙五十年(1711年)
  • (康熙五十年,1711年)

对于日期段当中,应使用连接号一字线“—”(Unicode:U+2014)连接,如:

  • 1906年—1967年10月17日

不要使用浪纹:

  • ~、~

连接号一字线“—”即破折号“——”的一半。

一般数字应使用半角阿拉伯数字,不要使用全角数字。较大数目可以用千分撇(半角逗号)按千分开,如:

  • 1,234,567.89

度量衡一般应采用国际单位制

列表格式

图片说明格式

照片或其他图片都应该附上说明,除非说明明显多余(例如书籍封面照)。标示图片的方法是:

  • [[File:picture.jpg|thumb|图片简介文字]]

图片简介应以精简为佳。

标点符号

通常在正文中,输入中文内容时应使用标准的中文标点符号,即是全角标点符号(,、:;.。?!)而不是半角(,:;.?!)。Microsoft 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可能会自动将标点符号转成错误形式,请在编辑中多加注意。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当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

关于标点符号更详细的格式规范,请参阅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

地区用词格式

维基百科并没有偏好任何地区用词。世界各地的中文用户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叫法。维基百科实行自动地区词处理,能按读者选择的地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显示当地用词或译名。编辑时可使用{{NoteTA}}、{{地区名称}},另参阅Wikipedia:繁简分歧词表Wikipedia:译名表

共享名

维基百科尽量用各地区都能通用的字词。坚持地区用词并不能体现维基百科的全球性。

  • 能够在每个地区都通用的用词通常应被优先选择,特别是在条目标题之内。
  • 如果一个叫法被用作条目标题,且本身没有歧义,则其他叫法应重定向到该条目。
  • 如有提到某个地区不流行的词,就应简单解释避免困惑读者,例如四清上山下乡水喉等。
  • 尽量使用精准用词并避免歧义用词,例如在统计数据中使用人民币/新台币/港币做单位而不是“元”,即使引用的文献原文用的是“元”。

和文章内文一致

尽管维基百科不偏好某个地区用词,在条目中的显示用词应保持一致[a]。可以使用自动地区词处理提供的模板来自动转换文字。例外场合有:

  • 引用他人文章时应忠于原文
  • 各种专有名词,例如作家、导演、音乐家的作品名字和公司名称应忠于作者
  • 比较各地用词差异时

保持现有版本

一般而言,地区用词争论只会浪费时间和造成激烈讨论,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条目用词统一后,又没有共识改变这用词的情况下,原用词应当保留,除了上面列出的少数理由外,甚少有好理由来支持变动用词。

在条目用词尚未统一时,除非另有共识,否则第一个将条目补充至超出小作品篇幅的作者的用词应作为默认选择。

空格

本章节规范的是用浏览器查看维基百科页面可察觉的空格,不是浏览器中“查看源代码”显示的HTML源代码里的空格,也不是编辑条目时的源代码里的空格。

在中文语境内,文字之间(包括中文与外文、中文与数字混排)不应该添加空格,惟仍有特例:

  • 外文单词及数字间应按原文保留空格(例:Google ChromeWindows 2000)。
  • 允许特例中全角空格的使用,但一般不应使用全角空格。
  • 对于专有名词,如果官方宣布的名称内含有空格,以官方为准。否则,应根据“先到先得”的原则,以大体成形时的条目为准。在此情况下:
    • 若要增减名词内的空格,应该先讨论并达成共识之后再更改。
    • 除非官方宣布名称内含或不含空格,差异只有空格的2个或多个条目名称在与其他条目名称比较时视为同一个名称。
  • 在反映一个具体数量时,建议在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字母符号之间插入一个空格(例:0.1 cm、23 kg、45 °C、1 rad),但(例:89°12′3″)、百分度(例:100g)之类符号除外。建议使用不换行空格&nbsp;)以禁止在该处换行。
  • 其余未列事项若有争议,请先到其条目的讨论页或Wikipedia:移动请求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等处反映或讨论有关问题。

科学条目的格式

引用外部资源的格式

自由链接的格式

我们鼓励所谓的“自由链接”:当您见到文中某些字词名称值得读者参考阅读的话,请使用[[]]代码转成内部链接。请注意不要作过多的链接,例如不要把一句的每一个词,或者通篇文章都为同一个词作出多次的链接:只要链接该词第一次出现就够了。

符合命名常规的链接会更容易成功链到已存在的条目;即使那条目还未存在,这样的链接也能够令未来新增的条目得到正确的名字。

链接所显示的文字不一定要与目标条目的名称相同,如[[朱熹|朱子]]。但请确保读者不需按下链接也能够清楚链接的目的地。

请尽量准确地链接。如果您想链接的条目还未存在,请先搜寻一下来确定该条目真的是不存在──它实际的名称可能只是与您所想的名称相差一点。

“参见”及“相关条目”的格式

一些未在文中自由链接的有关条目可以不正式地用“参见:”来处理,如:

如果您想在文中明确地表明某条目的链接很有用,可以在其他地方使链接:

有时可以用更正式的方式来表达相关题目的链接:

== 相关条目 ==
* [[表达主义]]
* [[立体主义]]

因特网及地址的格式

维基百科不是因特网链接的收集地,我们是绝对不鼓励一条只有链接的条目。但列出一些更深入、更详尽的因特网资料作参考是适当的,尤其是当您用了某一网页作主要的资料来源。

要令一个地址变成链接,只需要把它放进一对方括号中间,[地址 空白后附加的描述文字]。该地址必须是以“http://”或其他形式(如“ftp://”)开头。除非您直接引用网址作为您的参考文献,否则可以考虑利用以上方法来隐藏网址而只显示描述文字。一个页面的“可打印版”会把所有的地址全部显示出来,不会流失。

没有附加的描述文字的外部链接会以注脚的形式显示:

如果在地址之后有一空白和文字,那些文字就会代替地址显示出来:

有需要时可以用这一做法把地址放在内文中: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把这些地址放到条目最底如此的一个标题下会更清楚:

  • == 外部链接 ==

像其他标题一样,用两个等号来造这个外部链接的标题(参阅上面的“标题的格式”)。

表格

杂项

滚动列表与折叠元素

滚动列表和折叠元素可妨碍读者访问维基百科。此类功能不应用于隐藏“剧透”内容。模板一般不应存储条目文字,以免妨碍编辑搜索修改相关内容。

63%的维基百科读者通过移动版访问维基百科[b];此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移动版所支持的功能有限且不支持折叠元素(任何可折叠模板都将自动展开或完全隐藏)。使用滚动列表与折叠元素等功能时,应注意保证相关内容可在移动版及在不支持JavaScript或CSS的设备上访问。可通过页面底部“手机版视图”链接检查该页面是否可在移动版上阅读。[c]

折叠模板不应默认在页面加载完毕后隐藏条目内容,包括参考文献列表表格列表、图集、题注等。虽然维基百科允许一些支持collapsible参数或带有手工加入的CSS类的模板,除下列允许情况外,collapsedmw-collapsedautocollapse等状态不应于条目中用作预先隐藏这些元素。任何以此方式在加载页面时隐藏的内容对前述用户及通过Google访问维基百科的低带宽用户完全不可见。[d]若干其他CSS类在人工加入条目或有模板引入时也会导致移动用户无法读取带相关标签的内容。[e]

仅仅为重复正文的单元格或章节可折叠或自动折叠(纯粹的补充内容亦可如此:展示当前统计数据时可折叠往年数据)。自动折叠是导航模板的特性之一。一些信息框也折叠了不常用细节。若列表、信息框、其他非导航内容中的信息足够无关或琐碎需要折叠,可考虑发起讨论彻底移除此类信息。若有关资料有重要性,但因条目密度或长度需要隐藏,可考虑划分更多章节将无必要的列表改写为散文拆分条目

当以上所有都不足以应付时……

当您遇到一个我们没有谈及到的情况时,您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源。如果这指南与其他的资源有不同,我们应采用这里的做法。但我们欢迎您把讨论带到Wikipedia:互助客栈

更简单的做法是打开一篇您喜欢的条目,看看它的作者和编者如何编排它。您可以把它关掉而不作任何的改动,但当您在那儿请四处看看。几乎所有的条目都有改进的空间,或者您可以把它修改一下令其更符合此手册。

不要花哨华丽

假如您在使用格式代码时不太花哨,则对您或是其他后来的编者都会较容易编辑。即使是在这页所建议的代码,您也不应该假定您所输入的某一代码在显示时保证会有效果。

如果我们把格式代码写得比实际需要的更简单,那么显示、编辑和加入条目都会变得更容易。创建一个有用的百科全书是首要的任务,但保持这百科在编辑和维护上的容易程度是我们排第二的目的。

其中一点就是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使用HTML格式代码。

更多资料

开始写作或编辑前,请先阅读并明白以下文件:

然后,在你更为熟悉维基百科的编辑写作后,或许你会想要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芝加哥手冊:寫作、編輯和出版指南:第16版. 由吴波等翻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前言. ISBN 9787040329629. 

注释

  1. ^ 使用地区词处理至一致也算作一致。
  2. ^ 见每月底更新的页面访问量统计。该统计仅计算页面点击量;事实上大多数读者在一定时间内使用过移动设备访问维基百科。
  3. ^ 页面底部的“手机版视图”功能仅可显示已存在的页面;若需使用该功能测试条目更改后是否可在移动版上阅读,请先在用户沙盒中保存该更改,再点击“手机版视图”进行测试。也可将网址中的zh.wikipedia.org替换为zh.m.wikipedia.org后加载新网址访问移动版页面。在移动设备上访问桌面版页面无助于评估移动页面显示问题,但可用于诊断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的亲和力问题。
  4. ^ 如上文所述,切换显示或隐藏状态需要CSS与JavaScript。即便设备支持上述功能,移动版服务器会自动去除隐藏内容。Google于2016年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为低带宽用户提供精简版页面,该服务会去除导航框和隐藏内容。Google还计划在其他国家地区提供该服务。 [1] [2]
  5. ^ 导致此问题的CSS类包括并不限于:amboxnavboxvertical-navboxtopiconmetadatanomobilecollapsedmw-collapsedautocollapse(触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