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电子游戏/简讯/2022-07/专题
专题报导:甲级、乙上级——高品质条目评审新方向?
[编辑]- 作者:Lopullinen
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以乙级为界可分两段。乙级以下是待完善条目,包括小作品级、初级和丙级。该阶段条目品质主看内容完备度,熟练的编者简单浏览内容即可评级。乙级承上启下。此时条目内容基本完整,来源引用、格式文笔等开始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这点由专题横幅的乙级检查表可见一斑。乙级是编者可自行评予的最高级别,再之上的“高品质条目”(优良级、甲级、典范级等)则由社群或专题的正规评审遴选。高品质条目总体感观良好,因此成败取决于细节:评审者除总体评价外,还要就词句、来源等具体内容提出意见。
有别于之前阶段的个人评估,高品质条目一方面要求互评,另一方面和各类社群奖励绑定。互评机制保障条目品质:众人可以发现主编之疏漏,并集思广益助条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对粗心加翻译腔的笔者而言,他人审读即是条目行文合格的保证。荣誉机制则促使优秀条目涌现:典优条目会登上首页展示,仅此一点就极具吸引力;条目创作者更会提升站内知名度、赚取维基荣誉(不对),继而更加投入维基百科。由此可见,这套机制能够促使优秀条目量质两开花。
但众所周知,我们典优机制现状是“编者激励到位,条目改进不彰”。参选条目只要够长、够美观、有注脚,很多时候能带瑕疵直接过审。以零意见入选优良时的“大脑伯蒂”为例。当时条目语言基本流畅,没有大问题。但“语言基本流畅”仅为乙级标准,并不满足优良条目语句清晰之要求。而评选中一些不够明确的句子——如“Bertie主要用途为加法管宣传,但因该技术的成品应用只有游戏,故未能实现”——就成为落网之鱼。优良条目相当于“乙上级”,我认为这个“上”字的核心在细节补善;只有经过严谨互审检查确认,才值得称作乙级之上。用乙级评级作风评优良级,无论对编者深造还是条目发展而言,都可谓浪费了一次宝贵机会。
当然,互审并非为提意见而提意见。如果编者细心、文笔好,又将条目反复检查,审读者阅毕如沐春风,的确不必强提意见。不过百密一疏,仔细评审还是能发掘不少成果。例如英维的PresN是我非常崇敬的维基人:他注重雕琢词句,创作了多篇典范条目;翻译他创主编的条目可谓享受。但即便出自他手的条目,送评优良也能收获颇丰的意见,且其中不乏行文类意见。我期待有朝一日,中维条目评审的意见也能如此扎实,让良好的条目更为优秀。
中维评审效果总体不如英维,我认为除却人力问题还有如下因素:
- 评选时间紧张,制度有碍审读。优良条目评选流程仅七日。依照英维模式评审,怕不及有意的审者接手,提名就已过期。而即便有人评审,如此局促的时间也无法安心检查交流。尽管提名程序指出条目参选前宜先送同行评审检查,但同行评审没有激励机制,更是门可罗雀。
- 投票代替讨论,意见未获尊重。评审结案是程序化的“X票符合标准,Y票不符合标准,条目入选/未入选”,讨论中的精彩意见彷若空气。评审者即便起初有志长评,每次看到有价值的是票而非意见,也只会逐渐丧失动力。
- 评审难论作贡献。我们认可主编典优条目数,申请荣誉时这一指标也极具说服力。但在中维,评审条目数之说似乎闻所未闻。和主编相比,严肃的评审者才是在用爱发电。而且如今我们对条目评审是否有刻板印象?比如认真评审5篇条目挂上{{User Good Articles reviewed|5}},相信不少编辑解会读成“投了5张‘{{yesGA}} 符合标准’”。
- 零意见支持票成风。我们的典范/优良评选动用七人/五人的大阵仗,我猜测出发点是集议打造条目。但实际情况是,不闻几多编辑发表评论,却见零意见支持票大行其道。我相信有审阅者精读后,认为条目名副其实而庄重地表态;但略读认为品质尚可(乙级)而投票的编辑也为数不少;而一些底线更低(丙级)的{{yesGA}},更让支持票蜕变为“支援票”。但无论如何,如今零意见支持票是常态,提出大量意见反而突兀。但这也无可奈何:为让高开销的评选运作起来,中维人不得不大量评审各色条目;且不说提出意见,单是评审不熟悉主题就已勉为其难。
现在专题来源讨论如火如荼,说明我们的来源考核不再满足原始的“注脚充足论”,而是向着高品质条目应有的深入检查方向迈进。为了对得起我们在来源上的努力,条目行文、格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能落后。由此可见,粗枝大叶的“总体印象式评估”已经落伍,我们期待精致的评审流程。然而上述评选问题各个致命,却全都积重难返。因此我的想法是,在当前典优评选框架下另辟蹊径,效法英维军事史专题设立专题评审制度。我们以改善内容为目的,在专题内设立“准典范”和“准优良”两级。编者可先将条目送交专题改善,再将专题评审后的内容交由社群检查。这两个准字辈级别就是“甲级”和“乙上级”。
甲级条目并非新事物。中英维游戏专题都曾设立这一级别,但数年前双双将之废弃:英维认为专题甲级评审与典范评选重叠极大,我们则是当年组织不出评级团队。乙上级条目则相当冷门:它仅在英维数学专题有用例,且三年前也已经废除。专题评审在英文维基地位尴尬,但在中文维基当前生态下,专题评审正可与社群评选互补结合:专题评审中,一两位同行就能干练地检查专业问题;而社群评选中,五七人的豪华团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可读性意见,并进一步指出格式和行文问题。游戏领域编写理论总体扎实,评审有相对明确统一的标准;近期虚构事物格式手册的确立,也意味着剧情写法这一弱项有了补足。因此正如此前废弃甲级那般,专题评审的最大疑虑还是执行人手充足与否。但作为中维专题天花板之一,近年来我们的编辑团队逐渐壮大,现在或许是时机闯一闯。
乙上级评审可参考英维优良条目评选模式,不用三五人参与,只求一位编辑精细审读。级别标准可以在乙级要求上,增加几条优良条目关注的规则(中立性、五大格式手册等),为后续参评工作热身。评审没有时间压力,提名人和评审人切磋琢磨、教学相长,帮助条目升到乙上级品质。评审中可以做些日常工作,比如搞搞英维流行的来源评审、交流一下专名词翻译。对有志撰写条目的新编辑,我们欢迎他来到这个有爱、有干货的平台。(优良评选就会抓住格式投反对,太没意思了( ̄▽ ̄))“三分写七分改”言过其实,但促成乙上级条目,评审者功不可没。我们可以连动ACG创作奖为评审者加分,制作用户框“该用户评审x篇乙上级条目”彰显他们的付出。最后,乙上级评审花费大量精力,入选条目必须登上范本区展示。
甲级评审的理念大体同上,具体流程可模仿英维典范评选和成熟专题的甲级评审。如同典范和优良是“最佳”与“像样”之别,甲级条目也应该和典型乙上级条目拉开档次。此时是多人评审真正大显身手的时候:两三名编辑以更严谨的检查,确保入选条目代表“专题层面最好的作品”。
总而言之,甲级和乙上级评审是货真价实的同行评审。而在新等级的激励下,提名人和评审人会更踊跃参与。不过,作为中文维基百科人,最期盼的还是本站早日摆脱《Fami通》式评审:四名杂志编辑每人三句话号称“交叉评审”,干货还没隔壁IGN一人评测多。最后借英维游戏专题相关报道的话作结,希望专题茁壮成长:
我相信通过这...项新尝试,我们会成为备受尊重的维基专题,高品质作品亦更有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