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Zicheng zic/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三渔
Zicheng zic/沙盒
三渔
职官旅日华侨东京总会 常务理事 兼 旅日华侨浙江同乡会 副会长
族裔汉族
出生1897年
 大清浙江省处州府青田县仁庄乡罗溪村
逝世1987年11月13日
 日本东京

林三渔

[编辑]

林三渔 (1897年-1987年11月13日),浙江处州府青田县仁庄乡罗溪村人,旅日华侨侨领,曾担任旅日华侨东京总会常务理事、旅日华侨浙江同乡会副会长。

林三渔是著名的在日青田籍侨领,一生曾多次回国,并捐献大量积蓄资助上海杭州温州丽水及青田等地城乡的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被誉为“青田的陈嘉庚”、”青田华侨的旗帜“[1]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林三渔于1902年出生于青田县仁庄乡罗溪村,祖辈世代务农,家境贫寒。有二个哥哥,三个姐姐,他排行第六。七八岁就随父兄放牛、割草,上山砍柴,下地干活。[2]

1913年,家里遭火灾,全家8口只好蛰居在林氏祠堂里,过着饱一顿饿一餐的生活。为生活所迫,其哥哥林泽渔于1914年东渡日本做苦力,几年之后,又回家种田。[2]

东渡日本

[编辑]

1914年,年仅17岁的林三渔,怀里揣着东攒西凑的16个银圆,跟随乡亲一起从仁庄罗溪走到港头,坐“航船”到温州再转船至上海,以“留学”的名义,东渡日本谋生。[3]先是在码头挑煤、扛铁板,做苦力,打零杂工。后来进皮革作坊当杂工。平时十分留意技工制革染色的技术,暗暗学习,认真揣摩,日积月累,掌握了制革染色技术。[2]

1923年9月1-8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部分日本暴民趁着震后的动乱攻击旅日的朝鲜和中国人,中国人死伤达716人,大量在日本务工经商的青田侨民亦遭到残酷屠杀,被击杀122人,伤32人,情况不明7人,共161人。[4] 林三渔因为得到老板的暗中保护而幸免于难。[2]

抗日战争期间,因作坊老板离不开他,而有幸在作坊里做苦工积攒血汗钱,带回家乡供养父母姐兄。1935年后,与日本女子结婚,建立家庭,但始终保留着中国国籍。[2]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全社会经济陷入萧条。林看准了时机,利用多年的积蓄,在台东区盖起铁皮板屋开设“中国料理”,到郊区买来大米,经营中国餐,米饭白粥、小菜等。由于价格实惠,味道可口,经营方法灵活,特别适合日本战后经济凋敝,民众十分贫困的状况和日本人惜时如金的观念,生意非常兴旺。日本人称之为“满意饭摊”,很受欢迎。[2]

在饭摊的基础上,林开始进一步地做大生意。他在东京买了一家店面,经过装修把饭摊扩展成中华料理——“光海楼”餐馆。他以真诚待客、热情服务、价廉物美、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和色香味具佳的中国特色菜肴吸引日本顾客,使中华料理——“光海楼”餐馆经久兴旺。此时,林三渔已有三男三女,全家勤俭持业,经营有方,有了积蓄,又相继开办游乐场,成为华侨实业家。林热心侨团工作,被推选为旅日华侨东京总会常务理事,旅日浙江华侨同乡会副会长。[2]

晚年经历

[编辑]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左一)在京接见林三渔(前排右二)等侨胞

1961年9月底,林三渔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办的请柬,参加国庆观光团回国观光,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廖承志的接见,是青田历史上第一个受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的华侨,也是获得最高荣誉的青田华侨。[5]

自1961年首次返乡至1987年的26年间,林三渔回国共41次。据统计,林三渔捐资总数超过300多万人民币(现时值1亿元左右),遍及上海、杭州、温州、丽水、青田等地的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6]

1987年11月13日,林三渔因病医治无效,在东京溘然长逝,享年90岁。

外部链接

[编辑]
  1. ^ 《青田华侨史》编篡委员会 编著. 青田华侨史. 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245. ISBN 978 - 7 - 213 - 04536 - 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丽水市侨联. 【侨心向党】百年侨力量——林三渔. 澎湃新闻. 2021-04-09 (中文(中国大陆)). 
  3. ^ 《青田华侨史》编篡委员会 编著. 青田华侨史. 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3. ISBN 978-7-213-04536-3. 
  4. ^ 1923年百余青田华工在日本被屠杀-918爱国网. www.china918.org. [2025-02-04]. 
  5. ^ 《青田华侨史》编篡委员会 编著. 青田华侨史. 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245. ISBN 978-7-213-04536-3. 
  6. ^ 《青田华侨史》编篡委员会 编著. 青田华侨史. 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319. ISBN 978-7-213-04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