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民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源自19世纪的欧洲与美国,经日本传入中国,在意义上为国族Nation)、 种族Race)与族群Ethnic group)的混合。

词源

[编辑]

汉语中,民族一词具有多重指涉,可以表达种族、国族、族群等近似概念,用法受到政治意识型态的影响,容易相互混淆。不同学科对于民族的定义也有许多歧异。民族一词在以中文翻译外语时也十分容易混淆。例如民族主义Nationalism)精确翻译应为“国族主义”,民族学Ethnology)精确翻译应为“族群学”等。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本身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当时汉族地区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来反抗清廷的民族压迫,此时的中华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转变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民族”一词可以追溯至南朝梁时期萧子显南齐书·高逸传》:“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1],以及唐朝李筌《太白阴经》:“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但其含义为民众[2]

近代日本译者翻译欧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みんぞく)一词对应 “国族”(Nation) 或“族群”(Ethnic group),之后传入中国。这使汉语的“民族”一词具有多重指涉,“民族”的概念又开始分化,与“种族”、“国族”、“族群”等人们共同体相区别[3]。在现代日语中,民族(みんぞく)一词专指族群,国族则以国民(こくみん)一词替代。

马克思主义意义下的民族

[编辑]

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在1884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规律。人结合成群;由血缘关系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并形成亲属制度,逐渐排除同胞的性交关系;共祖的血族团体结成氏族,氏族结成部落,进而结成部落联盟,融合成“人民(Volk)”;随着生产力的增加,分工扩大,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新阶级产生,使得氏族制度渐渐不能负荷而消灭,随之产生由“新国族(Nation)”组成的国家。

从氏族到国家,“民族”的用法有两种;前一种是相应着血缘关系而使用的“volk”,后一种则是充满着现代“国族”国家意味的“nation”。也就是说,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发展规律时,所指的现代的民族或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民族,应该是相应着现代国家逐渐成形,涉及到以国家意识为核心的人们共同体所构成的“国族(nation)”。这个词必须依附于“国家”形成的论述脉络,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国族既然依附于国家体制的产生,相应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个产物。等到国家体制所服务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出现之后,《共产党宣言》中所谓“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就让位给了阶级利益;在阶级对立中,只要能消灭最基本压迫型式的阶级压迫,其他型式的压迫(包括民族压迫)就会随之解决。等到那个时候,民族、国族将会像国家一样,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年,时任真理报编辑的斯大林,为了解决第二国际及俄共内部对民族自治、国族自决的争议,被列宁派到维也纳去写国族问题的小册子。其成果就是被马克思主义国族理论引为“民族”定义圣经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从现代的国族研究看起来,这个定义相当粗糙。但斯大林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以明确的客观特征首次为“国族”提出了定义:

国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才算是一个国族。

国族不是普通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

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即引斯大林定义的这四项国族特征,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认定。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民族的定义[4]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血统视为认定公民的民族成分的大前提[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邸永君. “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 民族研究. 2004, (3): 98–99. 
  2. ^ 茹莹. 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 世界民族. 2001, (6): 1. 
  3. ^ 周星 民族学新论 1992年 第1版
  4. ^ 民族概念: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基础. [201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6). 
  5. ^ 公民民族成份满18周岁后两年内可申请变更一次. 新华社. 2015-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参考文献

[编辑]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朱浤源,1988,从民族到国家:论Nation意义的蜕变 。中山社会科学译丛 3:118-32。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斯大林全集》第二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 江宜桦.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台北: 扬智文化. 1998. ISBN 957-8446-66-7. 
  • 王柯:〈“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