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葡属帝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葡属帝汶
葡属帝汶
Timor Português
1702年—1975年
葡属帝汶国旗
国旗
葡属帝汶国徽
国徽
地位殖民地(1515年-1521年
葡萄牙海外省(1955年-1975年)
首都狄力
常用语言葡萄牙语
君主 
• 1515年-1521年
曼努埃尔一世(首)
总统 
• 1974年-1975年
弗朗西斯科·达科斯塔·戈麦斯(末)
• 1996年-1999年
若热·桑帕约(法理上)(末)
总督 
• 1702年-1705年
António Coelho Guerreiro(首)
• 1974年-1975年
Mário Lemos Pires(末)
历史时期旧帝国主义
• 建立
1702年
• 终结
1975年11月28日(法理上:5月20日)
面积
1970年14,925平方公里
人口
• 1970年
610,500
货币葡属帝汶埃斯库多
继承
东帝汶省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今属于 东帝汶

葡属帝汶(葡萄牙语:Timor Português),是葡萄牙殖民帝国东南亚的一片殖民地。始于1702年,里斯本政府派出António Coelho Guerreiro为第一位总督,至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片面宣布独立,短暂建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为止。前后约273年。

殖民地时期

[编辑]

在欧洲人抵达之前,帝汶原本是位于马来群岛上的一个贸易据点,这里所产的檀香木是其主要输出品。最早一批来到的强权分别为十六世纪初的葡萄牙人和十六世纪末的荷兰人;他们都是为了寻找马六甲香料群岛。葡人最早于1556年在今天的Pante Macassar附近登陆,并有一群道明会传教士建立了Lifau镇。

1613年,荷兰人控制了帝汶岛的西部。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荷兰人渐渐掌控大部分的马来群岛,除了葡萄牙掌握的帝汶岛东半部。葡萄牙人引进了玉米作为粮食作物,以及咖啡作为商业出口作物。

葡萄牙人引进了罗马天主教、拉丁字母书写系统、印刷机和学校制度到东帝汶。

二战期间由于受到日本的威胁,葡萄牙政府拒绝了盟军的军事援助。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即使葡萄牙并未参战,盟军为了避免日军占领葡属帝汶威胁其防线侧翼而于同年12月17日将其占领。随后葡萄牙和英国达成协议归还葡属帝汶,但在葡军接收葡属帝汶前帝汶战役旋即爆发,日军于1942年2月占领帝汶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于9月5日将葡属帝汶统治权交还葡萄牙。

独立

[编辑]

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独立,但在9天之后马上就被印尼入侵并占领,1976年7月成为印尼——东帝汶省(Timor Timur)。接下来的20年里,不断发生抗争运动,并造成了10-25万人的死亡。

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了全民公投,绝大多数的东帝汶人投票同意从印尼独立。在公投到1999年9月下旬多国维和部队进驻期间,由印尼军方组建和支持的反对独立的东帝汶民兵展开了大规模的焦土运动进行报复。民兵杀害了大约1,400名东帝汶人,并强行驱离了30万人到西帝汶成为难民。国家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包括住宅、灌溉系统、供水系统、学校、电网等)几乎100%被摧毁。1999年9月20日,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国际部队进入以后,才结束了这些暴力行动。

联合国托管约两年半后,于2002年5月20日零时正式恢复独立,国名为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成为国际公认的一个独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