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布萨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貓霧捒族
巴布萨族
彰化县西螺社熟番
总人口
约1,000人
分布地区
台湾大肚溪以南至浊水溪之间的海岸区域,包括彰化平原地带,埔里北门里梅仔树脚埔里篮城里东螺
语言
巴布萨语(已灭绝)
汉语中华民国国语台湾闽南语
宗教信仰
海伯信仰台湾民间信仰基督宗教
相关族群
彰化市番社王爷宫

巴布萨族巴布萨语:Babuza, Hinapavosa, Poavosā[1]),为台湾平埔原住民,即荷兰人所称的费佛朗(Favorlang),主要居住在大肚溪以南至浊水溪之间的海岸区域,包括彰化平原地带。在平埔原住民清道光三年(1823年)受邀入垦埔里后,陆续有族人移入埔里,于埔里北门里梅仔树脚埔里篮城里东螺[2]尚有聚落。现存属于彰化地区的《虎尾垄语词典》,于1650年由荷兰宣教师吉尔伯特斯·哈帕特荷兰文编写。[3]

名称

[编辑]

“巴布萨”主要音译自族语称呼“Babuza”。

“猫雾捒”则来自广泛分布于今台中市市区南半部的猫雾捒社,日治时期乃至战后的学者常因猫雾捒社(巴布拉语:Babusaga)的台语发音“bâ-bū-sak”而将其视为巴布萨族,甚至以“猫雾捒族”来对译“Babuza”一词。并将猫雾捒社错误的归入巴布萨族之中。然而现代学者简史朗从语言证据以及猫雾捒社番曲指出猫雾捒社并非巴布萨族,而是巴布拉族(Papora)。[4][5]

聚落

[编辑]

巴布萨族主要居住在大肚溪以南至浊水溪之间的海岸区域,包括彰化平原台中盆地西南边缘地带。重要聚落有东螺社、西螺社、二林社、眉里社、半线社、柴仔坑社、阿束社等。各社中除东螺社部分移住宜兰外,其余都于清代道光年间陆续迁至埔里。

林仔城埔里镇篮城)、恒吉城埔里镇恒吉城)等聚落尚存。

历史

[编辑]

巴布萨族与邻近的安雅、拍瀑拉族混居,因此对于巴布萨族的记载和了解十分地模糊。关于巴布萨族的记载可参见《番俗六考》、《番社采风图考》、《重修凤山县志》。巴布萨族居住于彰化平原台中盆地西南边缘地带,在明代已有渔猎粗耕的农业社会形态。重要聚落包括东螺社、西螺社等;因受汉人移民影响,各社于清道光年间被迫陆续迁移至南投埔里。巴布萨语发音的地名,可能之例为鹿港,有认为鹿港是Rokau-an一音的转译。另依中国学者认为:汉人本位的政治角度兼顾统一目的的论述,以往汉人称为“流求”“琉球”或为巴布萨语的直译,可证明台湾就是古代中国所称的流球。本地另如西螺芳苑民雄等地名都是巴布萨语演变而来,为历史留下了最好的见证。[7]

伊能嘉矩的资料上记载,在埔里东螺社的巴布萨族人,知道其原有语言的不多,即使有人记得,语词也有限,但其语言特色是促音用得很多。在风俗方面,都已汉化了,只有女子仍保留熟番的发式。在清代因族内的青少年脚力好,跑起来好像施展轻功一般,速度极快,所以当时驻台的清代政府机构常雇用他们来传递公文。

巴布萨族的经济生活以狩猎为主,简单的农产捕鱼为辅,但仍需要休耕来维持土地的肥沃度。以南屯为居的巴布萨族,其经济活动则处于维生经济的阶段,对土地已有若干程度的开垦。在1684年(清康熙年间)汉人大量开垦后,因所居地位居彰化平原进入台中盆地的要冲,因此打造犁头与农具的店铺云集,形成贩卖农具和农产品交易中心,“犁头店街”的声名远播,进而发展为台中盆地最早的聚落。[4]

饮食

[编辑]

十六世纪和汉族接触后,巴布萨族逐渐采纳汉民族的灌溉水稻种植法,让原本用来酿酒的稻米成为主食。巴布萨族也逐渐舍弃原有的游耕与迁村,改为定耕,农耕时也会使犁、锄头等农具以及饲养牛只作为耕作的力役。巴布萨族不食牛及犬肉,有饮酒的习惯。巴布萨族有取海水晒干制的习惯,色黑味苦,称‘几鲁’。但由于制盐的品质不佳,因自荷西时期起,大多是和汉人交易取得。[8]

衣着服装

[编辑]
串珠头冠和木槲草织花短衣
巴布萨族服饰

巴布萨族夏天会以麻片为衣,因其凉爽且便于渡水。在发型上巴布萨族有立发的习惯,顶发分两边,将两髻梳结,称为‘对对’。女子有纱头箍,称为‘苔苔悠’,妇女配戴珠串,名为‘麻海译’。[8] 东螺社于农历八月十五夜晚以家族为单位,举行祭祖仪式,至今后代族人仍然会在传统日期于家中进行传统祭祖仪式。每年农历二月间,巴布萨、巴布拉洪雅诸族会举行换年仪式。男女皆披红袄或以锦绣制成的衣物,称‘色练’。数十人挽手而歌,且歌声婉转哀戚。而农作在农历七月收成间各族也会举办收获祭。

婚俗

[编辑]

巴布萨族以入赘及娶妻两者兼行,但以入赘为主要方式且有自幼订婚的习俗。巴布萨族娶妻方式为男方给予女方聘礼,且于结婚当天男女双方并坐杵臼上,将新妇娶进门。婚嫁时新娘会戴嵌有蛤圈即烧石珠及插有雉尾羽的头饰,称为‘搭搭干’。[8]

祭典

[编辑]

每年农历二月间,巴布萨、巴布拉洪雅诸族会举行换年仪式。男女皆披红袄或以锦绣制成的衣物,称‘色练’。数十人挽手而歌,且歌声婉转哀戚。而农作在农历七月收成间各族也会举办收获祭。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照

[编辑]
  1. ^ 伊能嘉矩著, 森口恒一编著, "伊能嘉矩蕃语调查ノート" ISBN 9784938718862, 风响社, 1998.
  2. ^ 伊能嘉矩著, 森口恒一编著, "伊能嘉矩蕃语调查ノート" ISBN 9784938718862, 风响社, 1998.
  3. ^ 李壬癸.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前卫出版社. 2011-01: 272–273. ISBN 978-957-801-660-6. 
  4. ^ 4.0 4.1 简史朗. 「猫霧捒社」的族群歸屬辨正 (PDF). 国立政治大学. 2016 [2022-03-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03) –通过政大机构典藏. 
  5. ^ 清水纯; 李文茹. 猫霧捒社番曲與巴布拉族─淺井惠倫臺灣影像資料探討. 台湾文献. 2010, 61 (4). 
  6. ^ 林昌华. 法波蘭. 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 2011 [2011-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7. ^ 杜正胜(题解). 番社采風圖考.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98. 
  8. ^ 8.0 8.1 8.2 黄叔璥. 台灣海差錄卷六. 

外部链接

[编辑]
  1. ^ 台灣地區僑委機構網站 – 團體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