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是台湾日治时期由台湾历史学家连横以传统史学体例撰写的台湾史著。[1]本书写于1910年代,出版于1920年。1920年台湾通史上册、中册发行,连横于台北市大稻埕设“台湾通史社”为发行所,自兼发行者;1921年发行下册。1946年则发行重庆版,分为上下两册,删除1920年版本中的日本官员的序或题文,存序与内容易略有删增,并新增徐炳昶、张继序。1947年上海版出版。[2]
内容
[编辑]《台湾通史》成书时,台湾已为日本统治后20年,也是台湾面对内外激烈变动的阶段。特别是乙未割台一役,让台湾人意识到要将此冲击笔诸于书的“著史”冲动。连雅堂的撰作企图以“台湾”为叙述单位,建构出台湾的通史,其仿造中国传统王朝的记传体正史,以“记”体例将台湾历史做了依年代顺序排列的整合,形成了贯时性的通史,在“志”、“表”则以“台湾”为单位汇编制度与数据,这种历史叙事既非零碎掌故,也不只是个别“事件”(事件与人物,以“传”处理),而是以台湾全体为范围来书写涵盖全台湾的集体记忆。这种历史化作业,使得社会菁英可共享一个集体记忆和意义,让台湾不再只是地理名词。[3]
连横著书之因起于13岁时,其父连永昌购买一部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并对之言:“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连横基于先人家教启蒙与台湾为日本所占的双重动机,自1908年至1918年着手撰写《台湾通史》,体裁仿效司马迁《史记》体例而成,起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终于割让(1895年)。分为纪4、志24、传60,共88篇,36卷,约有60万字,另附表目101项。1920年由台湾通史社出版发行,这是台湾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台湾通史”名称的著作。不过连横对于台湾民主国的记载,最初以“独立纪”撰写,后又改为“过渡纪”以避免争议。[4]
对乙未战役的评价
[编辑]吴密察认为,“割台”此一历史变局,让台湾读书人意识到“历史”,触发当时台湾读书人的历史书写,为台湾本土的历史书写赋予了特征。如思痛子、洪弃生等便以激愤与焦虑来书写割台当时清朝官僚和在地仕绅的抵抗差异,评价“孰为奋勇抗战,孰为不战而走”,而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亦可见。《台湾通史》在本纪中特别以“独立纪”叙述台湾民主国,并在列传中分别为丘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林昆冈、吴彭年、唐景崧、刘永福立传。《台湾通史》在列传的形式上表现了其“史笔”。如倡建台湾民主国却不战而走的丘逢甲独立为传;率领乡民抗战而殉死的地方头人吴汤兴、徐骧、姜绍祖、林昆冈四人合传;黑旗军将领、奋战死于八卦山的吴彭年单独成传;清朝官员守将、号称与台共存亡却弃民而走的唐景崧、刘永福合传。《台湾通史》更以“连横曰”的形式,在传后对诸人加以评论。《台湾通史》对乙未之役的描写与评论,对连雅堂来说,“孰为奋勇抗战,孰为不战而走”,仍是重要议题。[5]
刊本
[编辑]- 连横,《台湾通史》,台湾通史社出版发行,1920年。
评价
[编辑]正面
[编辑]台湾通史的问世,当时民政长官下村宏作序:“……分类有法,矧又气象雄浑,笔力遒健,论断古今,吾几不能测其才之所至,盖近世巨观也。”给予肯定。近代研究者杨云萍亦认为在当年的时空环境下能完成如此钜作,应给予肯定:“通史”有其可以论处,如史料不完备。“府志”类、仅“余志”。各种档案,以及日、荷原始文件多付缺如。然因时代所囿,故不能苛求,或以一而概全。其为古典的存在,将与台湾之河山,同其不朽[6]。
台湾日日新报主笔尾崎秀真说他“非官也,一介史家也”、台南新报主笔西崎顺太郎说他是“台南文坛之翘楚......史学尤极蕴奥...更足贡献帝国学界”,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田健治郎也都此书题辞,写下“名山绝业”、“温故知新”等用语,总督府甚至以公款购置数十部给学校机关参考,可说是给足了连横面子。然而台湾人对这部史书褒贬不一。众多学者指出,台湾通史不仅有数百处错谬,还涉及抄袭,甚至“自行创作”,是“错误百出的历史小说”(翁佳音)。书中记载的事情,有些找不到资料来源,像是通史从隋朝开始讲起却查无史证,或是提到七世纪时台湾“大安、大甲两溪汇合一流,浊水以北,犹巨海也”等淹大水的故事,可说是瞎掰而来(翁佳音)。[7]
连氏自言,编纂台湾史有三难:征文难、考献难、欲取金匮石室之书难,“断简残编,搜罗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参;则征文难。老成凋谢,莫可咨询;巷议街谭,事多不实;则考献难。重以改隶之际,兵马倥偬,档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则欲取金匮石室之书,以成风雨名山之业,而有所不可。”[8]从近代史学的观点言,《台湾通史》虽未臻完善,然而《台湾通史》的出版,对唤醒台湾人民、摆脱外族侵占压迫的渴望,的确发挥了维护台湾历史主体性的作用。
《台湾通史》在二方面有别于之前之台湾史,一是对台湾民众历史活动的详细描绘。清代台湾方志,多从官方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王侯将相士大夫的活动书写历史,连横则打破此一惯例,大胆将普通民众的活动作为描写的重点之一,“故此书各志,自乡治以下尤多民事”。[9]二则是《台湾通史》对郑成功和明郑政权历史定位重新评价。清朝史书基于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对于郑成功及明郑政权“竟以岛夷海寇视之”。《台湾通史》给予郑成功非常正面的评价,在卷一《开辟记》记载,“延平入处,建号东都,经立,改名东宁,是则我民族所肇造,而保守勿替者。然则我台人当溯其本,右启后人,以毋忘筚路蓝缕之功也。”[10]
邓孔昭对《台湾通史》研究用力最深,著有《连横与台湾通史》、《台湾通史辨误》等书。邓先生在《台湾通史辨误》前言即说明,“《台湾通史》是台湾著名爱国史学家连横耗费十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力作。它问世六十余年来,先后翻印成十几种版本,是关心和研究台湾历史者案头必备之书,至今仍为许多治史者所乐于引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史料,连横当时未能发现,无法加以利用;…加上印刷上的原因,以致书中存在不少错误。为了有利于人们更真实地了解台湾历史,笔者利用档案、奏疏、实录等较原始的资料,对《台湾通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辨误,共有600余处。希望通过这一工作,能有益于台湾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1]”
于2021年3月27日福州召开之《台湾通史》转译白话文项目专家论证会中邓孔昭谈到,“《台湾通史》里充分肯定闽粤的先民怎么去开发台湾、建设台湾,充分肯定郑成功。所以我觉得这部书有学术价值。在旧方志的基础上,他(连横)吸收了很多档案资料,他(连横)调查民间的一些故事,编成这样一本书,所以它的史料价值也是非常充分。把它处理得更好一点,让读者群、年轻的读者能够更喜欢读它,这可能是我们下面每位专家要做的事情 。[12]”
负面
[编辑]许多台湾史的研究者批评《台湾通史》,比如翁佳音等就认为:连氏之历史叙述多有误谬,甚至有人言彼为“三流史家”,每页皆有错处……。而一本错误百出的“通史”书籍,能得国共两党长期的垂青,也可见政治力量如何干预通史著作了[13]。杨云萍指出〈朱一贵起事檄〉为连横杜撰。陈昭瑛认为连横依据江日昇《台湾外记》所记郑成功遣使的说辞:“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创造出〈与荷兰守将书〉“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4]吴密察认为〈与荷兰守将书〉同样也是连横杜撰,因之前1919年从无文献有此文,与荷兰方面所记之书信也不相同。
《台湾通史》序从1985年国立编译馆独编教科书时期即收录于高中国文课本里,直到2017年10月29日,教育部课审大会审议推荐选文时认为《台湾通史序》内容涉及歧视原住民族,决议换成《鹿港乘桴记》。[15]
争议与谣言
[编辑]现今,《台湾通史》在网络上有许多谣言与争议,以下详列:
《台湾通史》错误过多争议
[编辑]《台湾通史》做为民间学者自发性著作,错误的确不少,邓孔昭就有对《台湾通史辨误》一书详列大量错误。但现实中,如《史记》等知名正史,亦也被许多学者考据出许多错误,但并不妨碍《史记》在史学殿堂上的地位。
关于该错误也有一些谣言中描述“中国学者邓孔昭还写了一本《台湾通史纠谬》,来纠正连雅堂的错误。邓表示他只完成一半的纠错,就已经和《台湾通史》一样厚。”[16],事实是书名是《台湾通史辨误》而非《台湾通史纠谬》,另外《辩误》一书,实际整本厚度(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的增订版版本约400多页)与《台湾通史》(三册约800多页),而非文中只完成一半就和整本《台湾通史》一样厚,另外《台湾通史》本身用文言文著作,而《辨误》一书则用白话文撰写,考订错误约六百处,实际上错误并非谣言中描述的那么夸张。
其他
[编辑]- 《台湾通史》三大册刚出版时原本定价十二圆,大正十三年(1924年)减价为订价十圆,邮费五角。[17]后又改为定价十圆,邮费四角。[18]
- 《台湾通史》在连震东基金会的支持下,于2021年12月18日开工,最终于2023年12月28日出版完成第一部白话译本。
参考文献
[编辑]- ^ 张隆志. 斷裂與匯聚:當代台灣史研究的多重知識系譜. 2010-06-10 [202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通过中央研究院周报第1274期.
- ^ 林元辉. 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1998-09-30, (31): 39.
- ^ 吴密察. 「台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 台湾国际研究季刊. 2014-09-01, 10 (3): 9-10.
- ^ 李寒芳. 《〈台灣通史〉第一版影印本》在北京出版. 2013-10-22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6.
- ^ 吴密察. 「歷史」的出現. 《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1997-12: 20–21. ISBN 9789576715525.
- ^ 杨云萍,《新序》,收于《台湾通史》(修订校正版),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黎明出版公司印行,1985。
- ^ 胡晴美. 連家崛起的一篇關鍵文章...遭連惠心提告的女大生劉恆溦揭《台灣通史》背後爭議. 信传媒.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 ^ 《台湾通史》自序
- ^ 《台湾通史》凡例
- ^ 《台湾通史》卷1
- ^ 邓孔昭,《台湾通史辨误》,自立晚报,1991年
- ^ 连横《台湾通史》转译白话文项目启动 两岸学者加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新闻网
- ^ 翁佳音. 臺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 业强出版社. 1992年5月14日: 第37页. ISBN 9789576830716.
- ^ 陈昭瑛. 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 正中书局. 1998年5月14日: 39–42 [2023年9月26日]. ISBN 97895709116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5月14日).
- ^ 林晓云. 高中國文選文減半為15篇 刪除連橫《台灣通史序》. 自由时报. 2017-10-30 [202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2).
- ^ 連家崛起的一篇關鍵文章...遭連惠心提告的女大生劉恆溦揭《台灣通史》背後爭議.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9).
- ^ 台湾诗荟第一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正十三年二月出版。
- ^ 台湾诗荟第四号,大正十三年五月出版。
外部链接
[编辑]- 台湾文献丛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通史初版定稿残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