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名人铜像列表
台北市名人铜像列表列出台北市自台湾日治时期至今的伟人像,1895年台湾总督府与1945年之后中华民国政府,为了其政治目的,分别于台北市各公共场所矗立众多数量的中大型名人铜像。今这种铜像,以前中华民国总统兼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铜像最多。据台湾作家林双不统计,台湾共有45,000座大小不一蒋中正铜像。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统治台湾的政府当时建造以政治人物为主的这些铜像之目的,也是想借此宣扬该雕塑主角“伟大”事迹,并同时藉以教化辖下人民且表扬统治当局的政绩。而台北市长期做为台湾政治经济的枢纽,用来宣扬统治者权力与政治意味浓厚的这些名人铜像数量更是不少。
日治时期
[编辑]在台湾或在台北兴起矗立伟人铜像风潮的,应该是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总督府兴建这类型铜像,一方面想借由这些伟人铜像来宣扬政绩及拥护天皇、实践大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礼敬瞻仰。在政治考量下,加上殖民统治必须的强大权威宣示,当时台北市在短短时间,各公共场所与校园就矗立了为数不少的铜像。
日治时期台湾及台北市最早的伟人雕像,是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于1899年提议,为首任民政局长水野遵设置纪念像,于1903年设置在圆山公园内,之后陆续发起建设其他人物像[1]。大约在1930年代中期,因日本军国主义逐渐高涨,台湾各地的公学校、小学校亦开始流行设立二宫尊德、大楠公像[1]。二宫尊德幼名二宫金次郎,为日本农政专家,藉铜像用以教化台湾民众勤勉,此铜像皆为背柴状。楠木正成为日本军事家,藉铜像用以教化台湾民众拥护日本天皇,此铜像皆为骑马状。
1943年起,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况渐驱吃紧,财政物资极度缺乏。包含学校内的许多中型铜像与公共场所铜像皆以“铜像征召”为名征集充公,运送至兵工厂镕铸成各类型武器[2]。所剩不多的日治时期伟人铜像,亦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过程里面,绝大部分销毁。
将日治时期矗立的铜像依照地点来区分,从20世纪初到1940年左右,台湾总督府曾在台北市以下地点矗立了中大型“伟人铜像”。下列铜像除少量基座还保存外,其余铜像均已经悉数被移除销毁。
人名 | 位置 | 设置时间 | 类型 | 人物事迹、设计 | 现况 |
---|---|---|---|---|---|
水野遵 | 圆山公园 | 1903年1月 | 铜制立像 | 首任民政长官,铜像由长沼守敬制作。 | |
儿玉源太郎 | 台北公园 | 1906年10月 | 石制立像 | 第四任台湾总督。雕像于意大利佛罗伦斯制作,亦设于台中公园、台南公园内。 | 战后该大理石雕像移除后,原址建起陈纳德铜像,1990年代铜像移除后在原址建立和平钟。 |
长谷川谨介 | 台北车站前 | 1911年4月 | 铜制坐像 | 铁道部长,铜像由长沼守敬制作。 | 战后基座不改,另立蒋中正骑马戎装铜像。 |
后藤新平 | 台北公园 | 1911年6月 | 铜制立像 | 第三任民政长官,铜像由大熊氏广制作。 | 战后该铜像移除后,其基座上建起一座四面钟,1990年代因建造二二八和平纪念碑将基座与钟拆除。 |
祝辰巳 | 衡阳路与成都路口(原西门椭圆公园) | 1911年11月 | 铜制立像 | 第四任民政长官,铜像由藤田文藏制作、森山松之助设计、由高梨三五郎、城本熊造铸造。 | 战后基座移往台北中山堂广场东北侧另立孙中山铜像,铜像原址则改立毋忘在莒碑。毋忘在莒碑亦于1970年代铁路地下化拆除。 |
大岛久满次 | 忠孝东路、中山北路口(台北州厅前) | 1913年10月 | 铜制立像 | 第五任民政长官,铜像由新海竹太郎制作,森山松之助、井手薰设计,齐藤成美铸造,泽井组建设。 | 战后基座不改、另立蒋中正戎装铜像,复兴桥延长至忠孝东路,中山北路口时蒋中正铜像移至敦化南路、八德路口。 |
儿玉源太郎 | 台湾博物馆 | 1915年4月 | 铜制立像 |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本放置于台湾博物馆大厅两侧壁龛。 | 1945年后放置于博物馆库房典藏,2008年正逢台湾博物馆成立百年纪念,陈列于铜像陈列室。 |
后藤新平 | 台湾博物馆 | 1915年4月 | 铜制立像 |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本放置于台湾博物馆大厅两侧壁龛。 | 1945年后放置于博物馆库房典藏,2008年正逢台湾博物馆成立百年纪念,陈列于铜像陈列室。 |
藤根吉春 | 台湾总督府农业试验所 | 1916年9月 | 铜制胸像 | 首任台湾总督府农事试验场主事,铜像由青山设计,斋藤敬美制造,森山松之助设计。 | |
泽井市造 | 台北第一消防诘所 | 1917年9月 | 铜制胸像 | 首任台北消防组组长,铜像由新海竹太郎制作,森山松之助设计。 | |
佛荷里 | 林业试验所(台北植物园) | 1917年12月 | 铜制胸像 | 法国传教士、植物采集家,铜像由渡边长男制作。 | 战后佚失,2017年复原[4]。 |
柳生一义 | 台北公园 | 1918年9月 | 铜制立像 | 台湾银行头取(相当于中央银行总裁),铜像原型由须田素人制作,森山松之助设计,斋藤成美铸造。 | 原址1975年改立孔子铜像。 |
巴尔顿 | 自来水博物馆(台北水源地) | 1919年3月 | 铜制胸像 | 台湾总督府卫生工程顾问,台湾自来水之父,铜像原型由须田素人制作,森山松之助设计,本山白云铸造。 | 战后佚失,2020年复原,由蒲浩明雕塑[5]。 |
山口秀高 | 台北医学专门学校讲堂 | 1921年2月 | 大理石胸像 | 首任医学校校长,雕像由北村四海制作。 | |
高木友枝 | 台北医学专门学校讲堂 | 1921年2月 | 大理石胸像 | 第二任医学校校长,雕像由北村四海制作。 | |
近藤久次郎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原台北测候所) | 1926年11月 | 铜制胸像 | 台北测候所所长,铜像由须田晃山制作,井手薰设计。 | |
佐久间左马太 | 了觉寺(十普寺) | 1927年8月 | 铜制胸像 | 第五任台湾总督,铜像由须田晃山制作,井手薰设计。 | |
三泽纠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1930年11月 | 铜制胸像 | 台北高等学校首任校长,铜像由盐月桃甫制作。 | 战后另立蒋中正铜像。 |
志保田鉎吉 |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 1932年10月 | 铜制胸像 | 台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铜像由井手薰设计,黄土水铸造。 | |
船越仓吉 | 圆山公园 | 1933年11月 | 铜制胸像 | 第二任台北消防局长,铜像由须田素人制作,井手薰设计。 | |
井村大吉 | 北投公园 | 1934年10月 | 铜制胸像 | 曾任台北厅长,兴建北投公园,铜像由北村西望制作。 | 基座仍存,改为孙中山铜像[6]。 |
桦山资纪 | 台湾总督府前 | 1935年12月 | 铜制立像 | 首任台湾总督,此像为统治40周年的纪念事业之一。铜像由北村西望制作,周边设计为井手薰、八坂志贺助、竹中久雄[7]。为总督府所建立的最后一座大型铜像 | |
早田文藏 | 台北植物园腊叶馆前 | 1936年1月 | 铜制胸像 | 植物学家 | 战后佚失,2017年复原[4]。 |
堀内次雄 | 医学专门学校西南侧 | 1936年3月 | 铜制胸像 | 第三任医学校校长。 | |
速水和彦 | 台北铁道工场 | 1936年3月 | 铜制胸像 | 铁道部工作课长兼运转课长。 | 基座仍存。 |
河濑半四郎 | 台北第二中学校 | 1938年1月 | 铜制胸像 | 台北第二中学校校长。 | |
币原坦 | 台北帝国大学图书馆讲堂 | 1938年12月 | 台北帝大首任校长。 | ||
金丸繁治 | 北投街道路稍高处 | 1940年12月后 | 石制半身像 | 曾任台北州保安课长,开发北投温泉。 |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解严前)
[编辑]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为了加强宣导意识型态与实践政治教育,开始在台北市各路口、大型公共场所与各学校校园大量矗立孙中山、蒋中正与孔子的铜像。
1975年中华民国当任总统蒋中正因病去世后,这塑造铜像风潮达到另一波顶峰。在当时几年内,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不仅于台北市中正纪念堂竖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蒋中正铜像,也于台北市各地路口及公共场所竖立数座中大型的所谓蒋公铜像。另外,台北市大部分校园也同时竖立起大小不一的该类型铜像。也因此,至今仍经常可在台北市各校园见到孔子铜像、孙中山铜像与蒋中正铜像。
以下是位于台北市公共场所的主要中大型铜像所矗立地点及其简介。
- 国父纪念馆
- 中正纪念堂
- 总统府(介寿馆)
- 国立故宫博物院
- (已移位)孙中山坐像,原作者为法籍波兰裔雕塑家保罗·兰多斯基,系由作者之子马塞尔应中华民国政府请求,于1960年代按南京中山陵祭堂内其父所雕刻的孙中山大理石坐像及基座浮雕(1930年立)翻铸而成。像高3.12m,穿着长袍马褂,手持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底座上六幅浮雕表现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迹(正面为“如抱赤子”,背面为“国会授印”,左侧为“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右侧为“讨袁护国”、“震聋发聩”)。原位于博物院正馆二楼大厅中央,1965年11月12日立,铜像背后墙上后来增加装饰孙中山手书“民族 民权 民生”字样;2004年正馆改建工程期间,铜像移到附近土地公庙室外放置,2010年1月1日移回馆内B1大厅摆放,背后匾额为孙中山手书“博爱”。
- (已移位)蒋中正立像,身着中山装、持手杖,作者为陈一帆,基座刻有王云五手书“总统 蒋公造像”,原位于正馆入口台阶丹陛处,1975年10月4日立,2004年故宫改建后移往图书文献大楼二楼入口门外竖立,基座拆除。
- (已移位)孔子立像,以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孔子形象为范本铸造,双手行叉手礼,基座刻有蒋中正手书“复兴中华文化”,原位于博物院外广场入口处台阶下,1972年3月29日立,1980年代中期移往博物院行政大楼前竖立,基座拆除,1990年代再移往图书文献大楼前竖立。
- 中山楼
- 路口圆环及其他公共场所
- (已移除)中山南、北路与原中正东、西路(今忠孝东、西路)交叉口(台湾公路原点),蒋中正立像,身着特级上将大礼服(免冠),面向中正西路方向,由台湾雕塑家蒲添生铸造并命名为“蒋主席戎装铜像”,1946年12月25日立,为全台湾户外公共场所第一座蒋中正铜像。原址在日本殖民时期曾矗立大岛久满次铜像,基座为原物。由于交通规划、复兴桥扩建,于1967年移除,铜像迁移至敦化南路与中正路交叉口圆环竖立(见下文),基座拆除。
- 中山堂外广场,孙中山立像,身着西装,作者为蒲添生,1949年10月10日立,为全台湾户外公共场所第一座孙中山铜像。基座为日本殖民时期祝辰巳铜像基座,自西门椭圆公园移来。
- (已移除)敦化南、北路与原中正东路(今八德路)交叉口圆环,蒋中正立像,身着长袍马褂、持手杖,面向北侧,作者为刘狮,基座刻有于右任手书“民族救星”,1952年10月31日立,1968年被另一尊由蒲添生所作的蒋中正铜像取代(见下文),基座拆除,铜像后来下落不明。
- (已移除)敦化北路与南京东路交叉口圆环,吴稚晖立像,身着长袍马褂、持手杖,面向西侧,1964年3月25日落成时原本为蒲添生铸造的带有驼背姿势的铜像,1960年代中期被替换为陈一帆铸造的“抬头挺胸”姿势的铜像(蒲添生原作下落不明),基座刻有于右任手书“吴敬恒先生像”。1988年11月19日圆环因交通原因拆除,铜像连同基座移往士林区至善公园竖立。
- (已移除)国立历史博物馆曾于1965年设置“国家历史人像陈列室”,陈列孙中山、于右任、陈诚半身铜像于室内,其中于右任与陈诚铜像作者为陈一帆。
- (已移除)敦化南路与仁爱路交叉口圆环,于右任立像,身着长袍马褂、持手杖,面向西侧,作者为陈一帆,基座刻有集王羲之字“于右任先生像”,1966年4月10日立,1998年1月2日与基座一并移除,铜像后来移往国父纪念馆中山公园竖立。
- (已移除)敦化南、北路与原中正路(更早为中正东路,今八德路)交叉口圆环,蒋中正立像,面向南侧,作者为蒲添生,由中正路与中山北路口迁建而来,基座饰有吴稚晖手书“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1968年8月14日立,1988年11月19日因交通原因与圆环一并移除,铜像后来下落不明。
- 国立政治大学后山(文山区环山一道与环山二道交汇处),蒋中正骑马戎装像(身着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军装),基座刻有“永怀校长 蒋公”,1987年5月20日立,有“换脚的铜像”传说;2019年2月遭人锯断马腿,校方修复后为避免再遭破坏,在其四周树立玻璃屏障。
- 中山桥原“再春游泳池”旁,李再春立像,1980年立,1990年代失踪,2010年代重新发现并竖立。
- 公园绿地
- 北投公园,孙中山半身像,1965年立,原址曾为日本殖民时期台北厅长井村大吉半身像,基座为殖民时期旧物,刻有“国父遗像”。
- 介寿公园,林森立像,身着长袍马褂、持手杖,佩戴采玉大勋章,作者为张永昌,基座刻有蒋中正手书“林森先生像”,1969年11月15日立。
- 兴隆公园,蒋中正立像,身着中山装、持手杖,由兴旺里里民捐建,基座刻有倪文亚手书“永怀领袖”,1977年4月5日立。
- 青年公园,蒋中正骑马戎装像(身着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军装),作者为谢栋梁,基座刻有“总统 蒋公铜像”,1977年6月立。
- 林森公园,岳飞骑马像,基座上刻有“岳武穆王铜像”及岳飞手书“还我河山”四字,作者为蒲添生之子蒲浩明,1979年6月28日立。
- 台北公园(今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
- (已移除)公园南部,陈纳德半身像,作者为杨英风,1960年4月14日立,基座刻有“陈纳德将军像”,铜像一旁的“陈纳德将军纪念碑”刻有飞虎队血幅;原址在日本殖民时期曾矗立儿玉源太郎石雕像,铜像于1997年迁往新生公园竖立,2006年再迁往花莲空军基地;
- 公园东部翠亨阁四方,大木亭、大潜亭、沧海亭、剑花亭中各立有“开台先贤”郑成功、刘铭传、丘逢甲、连雅堂半身像,1963年立,基座上刻有每人的生平事略;
- 公园东北角,孔子立像,由台北市中区狮子会与日本高崎狮子会共同捐建,作者为蒲添生与蒲浩明父子,基座刻有张丰绪手书“杏坛”,背后石屏饰有篆书“至圣先师”四字,1975年2月18日立;原址在日本殖民时期曾矗立柳生一义铜像。
- 阳明山国家公园:
- 胡适公园
- 南港区胡适国民小学及中央研究院大门之间的南港29号绿地,蒋中正立像,身着中山装、持手杖,面向北侧;2021年,台北市政府因应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提出的“转型正义”要求,以黑色亚克力板遮盖铜像基座上的“先总统 蒋公铜像”“永怀领袖”“民族救星”字样。
此外,位于台北市附近的重要名人铜像有:
- 原台北县泰山乡(今新北市泰山区)“陈故副总统墓园”(今辞修公园)内的陈诚铜像,坐像,身着西装,位于墓园二层平台中央,基座刻有“陈辞修先生像”,并饰有四颗五角星代表其一级上将军衔,作者为郭清治;1972年3月5日立,1993年8月陈诚家属将其迁葬高雄县佛光山后,铜像迁往台北县辞修高级中学校园内竖立。
备注
[编辑]在世界各地,不同统治政府所兴建的伟人铜像常因时空背景与政治因素被移除或销毁,台北市各地所矗立的许多伟人铜像也不例外。例如台湾日治时期设立于台北公共场所与学校的所有中大型伟人铜像,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后几乎全数被国民党政府销毁。
这情形相同发生于1987年解严与随后的李登辉执政。由于台湾政治的民主化,民众对蒋中正任内白色恐怖及对个人崇拜的反感,因此在台湾许多机关纷纷将以蒋中正铜像为主的伟人铜像从各公共场所移除,是为去蒋化。这现象在民主进步党于2000年取得政权之后,更是普遍,也一度成为话题。民间也不时发生破坏铜像的事件[8][9][10][11]
相同地,近年来台北市许多机关或学校的蒋中正铜像已经悄悄拆除。而收容最多尊此类型铜像的地方,是位于桃园市大溪区的两蒋文化园区(中正公园)。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 ^ 1.0 1.1 朱家莹. 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共雕塑. 雕塑研究. 2012-03, (7).
- ^ 岛屿柿子主编,《台湾小学世纪风华》,2004年
- ^ 李, 品宽.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 2009.
- ^ 4.0 4.1 台灣植物研究兩先驅 紀念碑復原致敬. 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 2017-10-03.
- ^ 紀念台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 謝長廷墳前獻花. 中央通讯社. 2020-08-20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 ^ 管仁健觀點》不用拆銅像,換個頭不就好了!. 新头壳newtalk. 2016-04-29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4).
- ^ 爱铜居士. 銅像を秋晴れにめぐり(3) 初代總督樺山伯. 旅と运输. 1938-12-03.
- ^ 北港运动公园 蒋介石铜像被泼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4-9
- ^ 成大蒋中正铜像遭泼红漆、洒冥纸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1-04.
- ^ 蔣介石變小丑?高雄中山大學蔣介石銅像遭噴漆.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 ^ 《漆攻蒋介石》中正公园铜像 民众喊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5-29.,自由时报,2013年3月25日
- 书籍
- 岛屿柿子文化馆编,《台湾小学世纪风华》,2004年。台北市:柿子文化。
- 黄昭堂著,《台湾总督府》,2003年。台北市:鸿儒堂出版社。
- 庄永明著,《台北老街》,1991年。台北市:时报出版社。
- 绪方武岁著,《台湾大年表》,1943年,台湾文化出版社。
- 又吉盛清著,《台湾今昔之旅》,1997年,台北市:前卫出版社。。
- 武内贞义著,《台湾》,1929,台湾刊行会。
- 日本近现代史辞典编注委员会,《日本近现代史辞典》,1990,东洋经济新报社。
- 蔡明云编,《台湾百年人物志》,2005,台北,玉山社。
- 《台湾怀旧图说》(日文版)
- 《日人市街改正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