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
外观
筑[注 1]是中国最早的击弦乐器,自战国至隋唐广泛流行,宋代以后失传。
形制
[编辑]长沙简牍博物馆所陈列的筑,形制类似棒球的球棒,筑颈细长,上有五条丝弦,弦与筑体之间支有可移动的柱马。
按照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漆棺上所绘的精怪击筑的图案,江苏连云港西汉墓出土漆器,还有南阳唐河画像砖,都可以看到特殊的演奏姿势;并非如同筝演奏时那样横放,而是直放在身前。
筑体较宽处,应为音箱,置于前方低处,筑颈这端所连接的筑头对着演奏者,演奏时以左手按压筑颈处的弦,右手执竹片击弦发音,故有“击筑”之说[1][2][3]。
五弦筑分为战国五弦筑和汉代五弦筑,另外还有汉代十三弦筑和宋代十三弦筑。
历史
[编辑]筑在战国时期便已广泛流行[4]。时有名家高渐离,曾击筑为行刺秦王的荆轲送行[5]。
其后至南北朝时,筑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时期用于伴奏清乐,宋代以后,筑逐渐失传,而被表现力更强的琴、筝等乐器取代。
注释
[编辑]- ^ 非“築”。
参考文献
[编辑]- ^ 东汉·刘熙《释名》:“筑,以竹鼓之,如筝,细项。”
- ^ 《汉书·高帝纪》应劭注:“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曰筑。”
- ^ 《旧唐书·音乐志》:“筑,如筝,细颈,以竹击之,如击琴。”
- ^ 《战国策·齐策》:“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