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波特兰公爵威廉·卡文迪什-本廷克
波特兰公爵殿下 His Grace The Duke of Portland | |
---|---|
联合王国首相 | |
任期 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 |
君主 | 乔治三世 |
前任 | 格伦维尔勋爵 |
继任 | 斯潘塞·珀西瓦尔 |
大不列颠首相 | |
任期 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 |
君主 | 乔治三世 |
前任 | 谢尔本伯爵 |
继任 | 小威廉·皮特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英国白金汉郡布尔斯楚园 | 1738年4月14日
逝世 | 1809年10月30日 英国白金汉郡布尔斯楚园 | (71岁)
墓地 | 圣莫里波恩教堂 |
政党 | 辉格党、后转投托利党 |
配偶 | 桃乐丝·卡文迪什女爵 (Lady Dorothy Cavendish) |
母校 | 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 |
第三代波特兰公爵威廉·亨利·卡文迪什-本廷克,KG,PC,FRS(英语:William Henry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1738年至1762年称为蒂奇菲尔德侯爵(英语:Marquess of Titchfield),英国政治家,1783年4月至12月及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两度出任首相,但两次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仅属有名无实。波特兰公爵原属辉格党,早年曾追随党内罗金汉侯爵一派,后来因为福克斯-诺斯联盟的建立而首次获邀出任首相,但大权却分别落在牵头成立联盟的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及诺斯勋爵两人手中。
然而,福克斯-诺斯联盟纷争不断,波特兰公爵出任首相仅约八个月便被迫下野。自此以后,波特兰在议会内一度处于反对派的阵营,但随着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爆发,他的立场亦愈益保守,与立场激进的福克斯等人出现分歧,并开始转投由小皮特领导的托利党。自1794年至1801年,波特兰公爵更获皮特委到内阁担任内政大臣,此后一直在内阁供职至皮特于1806年逝世为止。在内政大臣任内,波特兰公爵协助政府引入多项高压性的战时法令,另外又对1798年爱尔兰叛乱进行镇压;至于在他的参与下,大不列颠王国与爱尔兰王国更在1801年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统一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随着“贤能内阁”于1807年垮台,波特兰公爵在晚年获邀请重返政坛,再一次出任首相。但这时的波特兰已经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根本无法打理内阁,结果大权由内阁阁揆乔治·坎宁及卡苏里勋爵等人所掌握。波特兰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见证了半岛战争的进行,后来由于内阁对军队调动问题上出现纷争,最终引致坎宁及卡苏里在1809年9月进行决斗。有关的决斗除引起公众哗然外,也对波特兰构成很大打击,最终促使他在1809年10月初辞职,并旋于辞职后数星期病逝。
在个人方面,虽然曾经陷入过财政困难,但事实上波特兰公爵的家世相当显赫,他的外祖母亨丽埃塔·霍利斯女爵曾经是英伦最富有的女性,在全国拥有大片田产,[1] 至于波特兰自己身为公爵,亦同时拥有侯爵、伯爵、子爵及男爵爵位。此外,波特兰公爵也是英王查尔斯三世的其中一位外烈祖父,故与英国王室有血缘关系。
生平
[编辑]早年生涯
[编辑]波特兰公爵本名威廉·亨利·本廷克[2],1738年4月14日生于英国白金汉郡的布尔斯楚园(Bulstrode Park)。[3] 他有两名胞姐、两名胞妹及一名胞弟,而作为家中长子,他甫出生即从父亲袭取得礼节性封号,故早年又通称为蒂奇菲尔德侯爵(Marquess of Titchfield)。蒂奇菲尔德侯爵的家族相当显赫富有,父亲为第二代波特兰公爵,在全国各地拥有多处田产。至于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哈里,是第二代牛津伯爵的女儿,在诺丁汉郡拥有一座规模宏大,名为威尔贝克大修道院(Welbeck Abbey)的家族宅第。[4]
蒂奇菲尔德早年入读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公学,后来升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1757年2月1日从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毕业。[5] 毕业后,蒂奇菲尔德侯爵与胞弟爱德华·本廷克勋爵(Lord Edward Bentinck,1744年-1819年)游历欧洲大陆,期间曾到访过波兰、德国及意大利等地[5]。
投身政坛
[编辑]返回英国后不久,蒂奇菲尔德于1761年参与英国大选,在透过家族的影响力下,他成功于3月28日夺得赫里福德郡威尔奥比利(Weobly)选区席位,他遂以蒂奇菲尔德侯爵的身份晋身下议院。[6] 不过,他在下院的时间相当短暂,处事低调,而且从未发言。[7] 不久到1762年5月1日,他因为父亲逝世而继承家族的公爵爵位,成为第三代波特兰公爵,他于是放弃其下院席位,晋升为上议院议员。[8]
在上议院,波特兰公爵很快就成为了辉格党罗金汉侯爵派系的支持者,而且是罗金汉党人的其中一员;[8] 至于凭借其家族地位及财力,波特兰公爵亦受到党内重视。在1765年7月13日,罗金汉侯爵出任首相组阁,波特兰随即获委为宫务大臣(Lord Chamberlain),另外又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8] 到1766年7月,罗金汉因失势下野,并由辉格党另一派系领袖威廉·皮特(后为查塔姆伯爵)接任首相,但波特兰与部分罗金汉党人继续在政府供职。不过,波特兰等罗金汉党人在皮特政府供职的日子并不长久,他们很快就不满皮特作风专断,再加上波特兰与内阁另一阁员格拉夫顿公爵结怨,最终促使波特兰与余下的罗金汉党人在1766年12月全体从内阁辞职,[7] 此后波特兰在上院渡过了长达近16年的在野生涯,先后与格拉夫顿政府(1768年-1770年[9])与诺斯政府(1770年-1782年)对立,但由于他欠缺演说才华,[8] 因此表现并不突出。
退出政府后,波特兰公爵透过自己的家族影响力,继续为不少罗金汉党人取得下院席位,[10] 但自己却陷入财政危机。在1767年8月,他与詹姆斯·劳瑟爵士(Sir James Lowther,1736年-1802年)就多幅位于卡莱尔的土地业权问题展开法律诉讼,有关诉讼一直持续到1776年8月才告终结。[7] 虽然波特兰最后获判胜诉,可是他却因为要支付庞大的讼费而几近陷于破产。另一方面,他又在同年与生母波特兰公爵太夫人达成协议,答应每年向她提供16,000英镑租金,以继续居住于由她拥有的布尔斯楚园,至于公爵太夫人自己则居于威尔贝克大修道院。为了支付大笔款项,波特兰公爵被迫出售大片位于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以作周转。[7]
出任首相
[编辑]在1782年3月,时任首相诺斯勋爵领导的托利党政府终因为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大败而垮台,结束长达12年的执政。英王乔治三世当时除了求和以外,别无他途,他因此转而向主和的辉格党招手,寻求组阁可能性,结果罗金汉侯爵得以第二度出任首相。罗金汉上任后委任波特兰公爵为爱尔兰总督,至于波特兰岳丈的胞弟约翰·卡文迪什勋爵(Lord John Cavendish,1732年-1796年)则获委任财政大臣。[8]
波特兰公爵在1782年4月14日抵达爱尔兰都柏林正式上任,可是罗金汉侯爵却突然在同年7月1日卒故,政府内部随即出现纷争。[7] 罗金汉死后,乔治三世委任亲王室的内政大臣谢尔本伯爵接任首相,但外相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及财相约翰·卡文迪什勋爵却大表反对,并向乔治三世要求由波特兰公爵出任首相。他们的请求被拒绝后,两人双双在7月从内阁辞职,谢尔本却邀请托利党的小皮特加入内阁,接任财相,使辉格党进一步陷入严重分裂。到同年9月15日,波特兰公爵跟随福克斯等人辞任爱尔兰总督,此后其他辉格党人物如埃德蒙·伯克及理查德·布林斯里·谢里敦也纷纷从内阁辞职。[8]
到1783年2月14日,福克斯与政敌及前首相诺斯勋爵出乎意料地合作,组成“诺斯-福克斯联盟”,并向外宣称联盟是建基于“深厚的善意及互信”,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仅仅旨在务求推翻谢尔本政府。乔治三世曾极力维护谢尔本及阻止两人组阁,但在得到托利党及以福克斯为首的辉格党反对派支持下,他们在1783年4月2日于下院取得足够优势,成功使谢尔本政府垮台。由于波特兰公爵在辞职后已成为辉格党罗金汉派系内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因此这个诺斯-福克斯联盟亦授意由他出任首相,但事实上,波特兰公爵在政府中的地位可谓有名无实,虽然身为首相,但扮演的角色却是无关重要,而大权则落在分别出任外务大臣的福克斯,以及出任内政大臣的诺斯勋爵身上,政府施政主要由两人所全权主导。[8]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也是乔治三世自登位以来,首次没有参与其中的组阁行动。其中,内阁及首相人选完全由福克斯与诺斯勋爵等人内部协商而定,福克斯甚而宣称这次组阁是以“民主原则”进行,没有受王室干预,而且“为宪法带来完全改变”。不过,乔治三世则责难联盟政府的组成是“王国有纪录以来最胆大妄为及毫无原则可言的举动”(the most daring and unprincipled act that the annals of this kingdom ever produced)。[11]
这个背后由福克斯及诺斯控制的政府,支持度没多久就因为多项争议而急剧下滑,到同年12月19日更因为福克斯提出的《印度草案》遭上议院否决而被迫垮台。[12] 在得到19名上院贵族支持下,乔治三世遂选择以年仅24岁的小皮特出任首相,联盟政府至此寿命仅仅约八个月而告终。当波特兰公爵卸任首相时,乔治三世没有按惯例召见波特兰收回首相印鉴,而是派侍从到波特兰那里取回印鉴。由此可见,波特兰公爵虽然没有在政府发挥影响,但却仍然因为加入联盟任相而被乔治三世敌视。[7]
转投阵营
[编辑]波特兰公爵卸任首相后,他随福克斯成为议会内的反对派,并与托利党的小皮特政府对立,但他事实上主要花时间待在布尔斯楚园,并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8][10] 未几,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爆发,波特兰公爵与福克斯等辉格党人起初也对当地的大革命表示认同及支持,但他们后来却随着大革命愈演愈烈而陷入分歧。在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被废黜,随后更在翌年遭送上断头台处决,这一系列事件在英国的上流社会引起很大恐慌。波特兰作为国内主要的大地主及贵族之一,也担心法国大革命浪潮一旦蔓延英伦,自己也可能会自身难保,因此他对法国大革命日益采取保守及予以保留的态度,与党友福克斯的激进立场愈走愈远。[8]
同时间,波特兰公爵也开始跟随其他如埃德蒙·伯克的辉格党人一样,转投小皮特的托利党阵营,并慢慢认同有关托利党反对议会改革及反对天主教解放等等的主张。[10] 在1792年10月,波特兰接受任命出任牛津大学校监,同时接受大学颁授荣誉民法学博士,以向托利党政府示好,不过他却在同年婉拒英王颁授的嘉德勋章。[7] 此外,波特兰与皮特两方亦分别委托马姆斯伯里勋爵(Lord Malmesbury)及大法官拉夫伯勒勋爵(Lord Loughborough)进行谈判,讨论两派合作的可能性,但由于波特兰公爵担心将两方的合作公开会引来负面反响,所以谈判一直谨慎小心地进行。[8] 踏入1794年以后,波特兰公爵随着法国踏入恐怖统治而公开表态支持皮特,并在同年7月14日接受皮特政府任命,到内阁出任内务大臣,同时在7月16日更接受英王颁授嘉德勋章,到翌年6月又荣任诺丁汉郡郡尉;至于他的长子蒂奇菲尔德侯爵亦连带在1794年8月获委任为米德尔塞克斯郡尉。[8] 面对波特兰公爵转投托利党,辉格党激进派别的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没有特别感到惊讶,但就表示难以想像他与其他转投皮特的辉格党员会这样“羞辱”自己。[13]
内务大臣
[编辑]波特兰公爵与皮特的合作,亦连带使一些原属辉格党的党员获招揽入内阁供职,其中菲茨威廉勋爵获委为枢密院议长、斯潘塞勋爵任掌玺大臣、另外威廉·温德姆则任陆军大臣。至于波特兰公爵上任内务大臣不久,英国各地因为谷物短缺而爆发零星暴动,波特兰遂参与当时一度流行的罢吃面包运动,以减少耗用小麦。[7] 到1795年,为防止伦敦发生暴动,他还在伦敦外围派重兵驻防,[7] 此外,政府又相继引入《1795年外国人法令》、《1795年叛国法令》及《1795年煽动性集会法令》等高压法令,大大增加了内务大臣的权力,但总括而言,大不列颠地区在他担任内务大臣期间相对安宁,未有出现大规模的骚乱。[8]
另一方面,波特兰任内亦负责主管爱尔兰地区的事务。在1794年12月,他委任其朋友菲茨威廉勋爵出任爱尔兰总督,但菲茨威廉甫于爱尔兰上任后,即向当地居民宣布天主教徒将获政府平等对待。波特兰对菲茨威廉的言论相当不满,随即在1795年1月将他撤换。[7] 然而,波特兰公爵撤换菲茨威廉一事,引起不少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当地更有舆论指责波特兰出卖了爱尔兰,此后爱尔兰的局势不断恶化,后来更于1798年爆发大规模的爱尔兰叛乱。[7] 叛乱期间,波特兰公爵下令时任爱尔兰总督康沃利斯勋爵及爱尔兰布政司卡苏里勋爵以武力镇压乱事,使乱事不出数月而平息。[8]
自1798年爱尔兰叛乱发生后,波特兰公爵积极主张大不列颠王国与爱尔兰王国尽早合并为联合王国,并进行多番秘密谈判商讨合并细节,[8][10] 另外还下令康沃利斯勋爵要尽一切办法使《1800年联合法令》获得通过。[7] 在他的促使下,《1800年联合法令》最后于1800年分别获不列颠与爱尔兰议会通过,两地遂正式在1801年1月1日联结为单一国家,并将国号订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以期望将两地关系拉近。不过,皮特却因为在两地统一后未能履行解放天主教的诺言,结果在1801年3月下台,并由反对天主教解放的盟友亨利·阿丁顿(后为西德默斯勋爵)接任。
虽然皮特下野,不过同样反对天主教解放的波特兰公爵则获留在阿丁顿内阁供职,但由于波特兰年纪渐大,体力不支,他遂改任重要性较低的枢密院议长,名义上继续参与政府决策。不久以后,阿丁顿成功在1802年与法国的拿破仑签订《亚眠条约》,暂时终止英、法间的战争,可是战火旋于1803年重新燃起,国内舆论遂纷纷要求皮特重新出任首相,以带领国家作战。在这种背景下,皮特于1804年5月重新出任首相一职,并着手改组内阁。最初,皮特有意组成一个强势的联合内阁,除打算由波特兰公爵出任掌玺大臣外,另外又希望邀请反对派的福克斯加入内阁,然而有关建议随即遭乔治三世反对而告吹,波特兰惟有在新政府继续担任枢密院议长。[8]
到1805年1月,皮特有意委任西德默斯勋爵入阁供职,但内阁却没有出缺,结果波特兰自愿将枢密院议长一职让予西德默斯勋爵,自己则改任不管大臣。到1806年1月23日,皮特因积劳成疾而卒故任上,首相一职遂由其表弟格伦维尔勋爵接任。格伦维尔勋爵继任首相后,筹组了“贤能内阁”,波特兰公爵遂趁机从内阁抽身退休,由此逐渐淡出政坛。[8]
再任首相
[编辑]退出内阁后的波特兰公爵主要花时间在布尔斯楚园休养,打算安享晚年。可是晚年的他备受肾病及痛风困扰,在1806年3月还接受一个移除肾石的手术,而那时候麻醉药尚未发明,所以手术为波特兰带来极大痛楚。[7] 另一方面,波特兰安享晚年的愿望很快就落空,原因是格伦维尔勋爵的“贤能内阁”争端不断,组阁仅约一年多,就在1807年3月垮台。其时由于缺乏具分量的人物驾驭政府,乔治三世遂邀请甚具地位及声望的波特兰公爵重返政坛,并负责筹组内阁。波特兰事后接受有关邀请,但却作以下的自嘲:
“ | 我的恐惧不在于履行这项职务会令我折寿,而是在于我不能如常以行动及精神去履行职务。[12] | ” |
尽管波特兰公爵在皮特的托利党政府供职多年,他在1807年3月31日上任首相时却仍然以辉格党员自居。不过,他的内阁班子却尽由托利党员出任,其中不少如出任外相的乔治·坎宁、陆军及殖民地大臣卡苏里勋爵及财相斯潘塞·珀西瓦尔等人更是皮特的追随者。波特兰上任后不久成功带领政府胜出1807年大选,但他自己很快就因为病情恶化及身体虚弱,以致任内未曾于国会发言。波特兰甚至无法亲自主持内阁会议,并任由阁揆自行打理政务,[12] 结果内阁大权遂落在坎宁、卡苏里及珀西瓦尔三人手上,[8] 其中珀西瓦尔更在1807年迁入唐宁街10号。
波特兰公爵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见证半岛战争的爆发,英国在战争中参与了多场战事,首先是英军于1807年的哥本哈根战役中获胜,后来又在1808年的维梅鲁之战及1809年的塔拉维雅战役(Battle of Talavera)击退法国军队,此外,政府还在1808年8月授权英军与法国签署《辛特拉协定》(Convention of Cintra),准许遇挫的法军从葡萄牙地区安全撤退。尽管如此,波特兰内阁未几却在战事上陷入分裂,在1809年,外相坎宁曾承诺葡萄牙会发兵援助,但陆军及殖民地大臣卡苏里却把军队调往荷兰,参与瓦尔赫伦长征(Walcheren Expedition),最终长征以失败折返告终。[8]
自瓦尔赫伦长征陷入劣势以后,坎宁立即暗指卡苏里失职,并威胁波特兰公爵,指出若果不以韦尔斯利勋爵(Lord Wellesley)取代卡苏里勋爵,他将会辞去外相一职。[8] 由于波特兰公爵担心坎宁一旦辞职会使内阁分裂,他惟有勉强答应坎宁的要求,并将两人间的协议保密;但另一方面,波特兰却又担心辞退卡苏里会导致同样结局,所以迟迟未有作出任何行动。这时内阁阁揆纷纷归边表态,使政府运作陷于停顿。[7] 卡苏里在1809年9月得悉坎宁与波特兰之间的协议后,感到非常恼怒,这遂促使卡苏里与坎宁俩在9月21日举行决斗,结果坎宁在决斗中被卡苏里开枪射伤。[7][8]
病逝
[编辑]卡苏里与坎宁两名内阁阁员私下以武力决解不和,一时引起舆论哗言,至于本身已在1809年8月中风的波特兰公爵,更因为事件而大受打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亦再无力处理内阁纠纷。[12] 在强烈坚持下,波特兰公爵最后于10月4日辞任首相,由斯潘塞·珀西瓦尔接任,自己随即返回布尔斯楚园休养。可是,这时的波特兰公爵已经时日无多,并在数星期后的10月30日卒于布尔斯楚园内,终年71岁。[7] 波特兰死后,公爵爵位由长子继承,是为第四代波特兰公爵。
家庭
[编辑]波特兰公爵在1766年11月8日娶辉格党前首相第四代德文郡公爵的女儿桃乐丝·卡文迪什女爵(1750年8月27日-1794年6月3日)为妻,此一政治婚姻对波特兰的政途具有正面影响。[8] 波特兰公爵夫人突然在1794年突然因为肠脏坏疽而死,终年43岁。[12] 波特兰公爵是英王查尔斯三世的其中一位外烈祖父,[14] 波特兰公爵夫妇育有四子三女,包括[15]:
- 第四代波特兰公爵威廉·本廷克 (1768年6月24日-1854年3月27日)
- 威廉·亨利·卡文迪什-本廷克勋爵 (1774年9月14日-1839年6月17日),曾任印度总督
- 夏洛特·卡文迪什-本廷克女爵 (1775年10月3日-1862年7月28日)
- 玛丽·卡文迪什-本廷克女爵 (1778年3月13日-1843年11月6日)
- 威廉·查尔斯 (1780年10月3日-1826年4月28日),伊丽莎白王太后是其后代
- 腓特烈·卡文迪什-本廷克勋爵 (1781年11月2日-1828年2月11日)
- 一名没有取名的女儿 (1786年10月-?)
除上述婚姻外,波特兰公爵早年曾有多段绯闻。他早于1764年与玛丽亚·沃尔德格雷夫(Maria Waldegrave)传出关系,但沃尔德格雷夫最终选择嫁给格洛斯特公爵。[7] 到1765年,波特兰公爵复与格拉夫顿公爵的妻子安妮·利德尔(Anne Liddell)传出婚外情,有说这段关系使波特兰公爵及格拉夫顿公爵结怨,并导致格拉夫顿夫妇在1769年离婚。[7]
略评
[编辑]虽然曾经两度出任首相,但波特兰公爵事实上在任内无所作为,也从没有在内阁掌握大权,他获委任首相的原因,仅在于协调及平衡各方派系利益。[12] 尤其在第二段任期内,他更备受疾病困扰,根本无法驾驭内阁,因此他的首相地位实在是有名无实,大权旁落,仅具象征意义。波特兰公爵本身欠缺口才,也不具备领袖才能,他之所以获推举为首相,主要是因为他的财力、公爵的显赫身份及地位、以及他在政坛上的资历所使然,[8] 这一类牵涉到出身及家世的优厚条件,正正对加入当时政坛相当有利。此外,波特兰公爵立场比较温和,也使他具条件拉拢辉格党及托利党的不少人物合作,使他受议会内备受倚重。[4][8]
相反,波特兰公爵在任内务大臣的七年时间可以说是较有所作为,并真正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尽管他出任内务大臣期间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但国内局势却相对平稳,并无大规模的动荡。[8] 相比起后来另一位内务大臣西德默斯勋爵的任内(1812年-1822年),英国对外虽然在拿破仑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但本土却出现多宗动荡如1819年彼得卢屠杀的事件。有意见认为,这是因为波特兰公爵拥有更大的耐性,而且处事更加小心,使他成功化解多宗危机,包括促成了大不列颠王国及爱尔兰王国的正式统一。[8]
经历 | |
---|---|
|
荣誉
[编辑]头衔
[编辑]- 蒂奇菲尔德侯爵 (1738年4月14日-1761年3月28日)
- 蒂奇菲尔德侯爵,MP (1761年3月28日-1762年5月1日)
- 波特兰公爵殿下 (1762年5月1日-1765年7月10日)
- 波特兰公爵殿下,PC (1765年7月10日-1766年6月5日)
- 波特兰公爵殿下,PC,FRS (1766年6月5日-1794年7月16日)
- 波特兰公爵殿下,KG,PC,FRS (1794年7月16日-1809年10月30日)
殊勋
[编辑]荣誉学位
[编辑]以他命名的事物
[编辑]- 波特兰(Portland):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市镇。
- 波特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市镇。
- 波特兰湾(Portland Bay):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内。
- 下波特兰(Lower Portland):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市镇。
- 波特兰角(Cape Portland):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内。
- 波特兰街(Portland Street):位于香港九龙的油尖旺区。[20]
- 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一尊曾经由波特兰公爵拥有的古罗马花瓶,现由大英博物馆收藏。
祖先
[编辑]第三代波特兰公爵的祖先 | ||||||||||||||||||||||||||||||||||||||||||||||||||||||||||||||||||||||||||||||||||||||||||||||||||||||||||||||||||||||||||||||||||||||||||||||||||||||||||||||||||||||||||||||||||||||||||||||||||||||||||||||||||||||||||||||||||||||||||||||||||||||||||||||||||||||||||||||||||||||||||||||||||||||||||||||||||||||||||||||||||||||||||||||||||
---|---|---|---|---|---|---|---|---|---|---|---|---|---|---|---|---|---|---|---|---|---|---|---|---|---|---|---|---|---|---|---|---|---|---|---|---|---|---|---|---|---|---|---|---|---|---|---|---|---|---|---|---|---|---|---|---|---|---|---|---|---|---|---|---|---|---|---|---|---|---|---|---|---|---|---|---|---|---|---|---|---|---|---|---|---|---|---|---|---|---|---|---|---|---|---|---|---|---|---|---|---|---|---|---|---|---|---|---|---|---|---|---|---|---|---|---|---|---|---|---|---|---|---|---|---|---|---|---|---|---|---|---|---|---|---|---|---|---|---|---|---|---|---|---|---|---|---|---|---|---|---|---|---|---|---|---|---|---|---|---|---|---|---|---|---|---|---|---|---|---|---|---|---|---|---|---|---|---|---|---|---|---|---|---|---|---|---|---|---|---|---|---|---|---|---|---|---|---|---|---|---|---|---|---|---|---|---|---|---|---|---|---|---|---|---|---|---|---|---|---|---|---|---|---|---|---|---|---|---|---|---|---|---|---|---|---|---|---|---|---|---|---|---|---|---|---|---|---|---|---|---|---|---|---|---|---|---|---|---|---|---|---|---|---|---|---|---|---|---|---|---|---|---|---|---|---|---|---|---|---|---|---|---|---|---|---|---|---|---|---|---|---|---|---|---|---|---|---|---|---|---|---|---|---|---|---|---|---|---|---|---|---|---|---|---|---|---|---|---|---|---|---|---|---|---|---|---|---|---|---|---|---|---|---|---|---|---|---|
|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Damian Whitworth , "Her amazing Grace[失效链接]", The Times, 13 March 2006.
- ^ 在1801年10月5日,他成功申请《皇家特许》,将“卡文迪什”加入姓氏,姓名遂由“威廉·亨利·本廷克”改为“威廉·亨利·卡文迪什-本廷克”。
- ^ Edited by William Gould, Lives of the Georgian Age 1714-1837,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1978, p. 21.
- ^ 4.0 4.1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Bentinck Portlan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11.
- ^ 5.0 5.1 Edited by G. G. Cunningham, Lives of eminent and illustrious Englishmen, Glasgow: A. Fullarton, 1837.
- ^ "THE HOUSE OF COMMONS CONSTITUENCIES BEGINNING WITH "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igh Rayment's Peerage Page,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9.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A Web of English History,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8.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Henry Morse Stephens, "Bentinck,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thi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UP, 1885.
- ^ 在1769年至1772年间,有神秘人接连署名“朱尼厄斯”(Junius),多次向伦敦的《公众广告报》投寄信件,内容专门揭露政府黑幕,当中多封信件的矛头更直指格拉夫顿公爵。尽管毫无根据可言,但格拉夫顿却相信信件是由波特兰公爵撰写,这导致二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Henry Morse Stephens,1885年)
- ^ 10.0 10.1 10.2 10.3 Biography of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8.
- ^ "The Fox-North Coalition - The Age of George III", A Web of English History, retrieved on 17 January 2008. 网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Duke of Portland", History and Tour, Number10.gov.hk,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8.
- ^ Mitchell, Leslie, Charles James Fox, 1992.
- ^ 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s family tree - Descent from Henry VI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yal.gov.uk,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9.
- ^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F. Jefferies, 1809.
- ^ "PRIVY COUNSELLORS 1679 - 183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igh Rayment's Peerage Page,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9.
- ^ Edited b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List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660 - 2007, The Royal Society, 2007.
- ^ "KNIGHTS OF THE GARTER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10-26", Leigh Rayment's Peerage Page,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9.
- ^ Edi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 Catalogue of All Graduates in Divinity, Law, and Medicine, Clarendon Press, 1801, p. 38.
- ^ 〈道路及铁路-道路名称(五)英官员命名道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地方》,造访于2009年1月19日。
参考资料
[编辑]- Edi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 Catalogue of All Graduates in Divinity, Law, and Medicine, Clarendon Press, 1801. 网上版本
-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F. Jefferies, 1809. 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dited by G. G. Cunningham, Lives of eminent and illustrious Englishmen, Glasgow: A. Fullarton, 1837. 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enry Morse Stephens, "Bentinck,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thi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UP, 1885. 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Bentinck Portlan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11. 网上版本
- Edited by William Gould, Lives of the Georgian Age 1714-1837,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1978.
- Edited b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List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660 - 2007, The Royal Society, 2007. 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iography of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8. 网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uke of Portland", History and Tour, Number10.gov.hk,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8. 网页
- "William Henry Cavendish 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 (1738-1809)", A Web of English History, retrieved on 19 January 2008. 网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延伸阅读
[编辑]- The Public Characters 1800 - 1801, (Dublin, Printed for J. Moore, 1801). 网上版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urberville, A. S. , A History of Welbeck Abbey and its Owners, Volume 2, Chapters 3-14, (London, 1938).
- Wilkinson, David, The Duke of Portland: Politics and Party in the Age of George III, (Basingstoke, 2003).
- 有关波特兰公爵的一手资料可于下列地方查阅:
外部链接
[编辑]官衔 | ||
---|---|---|
前任: 古尔伯爵 |
宫务大臣 1765年–1766年 |
继任: 赫特福德伯爵 |
前任: 卡莱尔伯爵 |
爱尔兰总督 1782年 |
继任: 坦普尔伯爵 |
前任: 谢尔本伯爵 |
大不列颠首相 1783年4月2日– 1783年12月19日 |
继任: 小皮特 |
前任: 谢尔本伯爵 |
上议院领袖 1783年 |
继任: 悉尼勋爵 |
前任: 亨利·丹达斯 |
内务大臣 1794年 – 1801年 |
继任: 佩勒姆勋爵 |
前任: 查塔姆伯爵 |
枢密院议长 1801年 – 1805年 |
继任: 西德默斯子爵 |
前任: 新创设 |
不管大臣 1805年 – 1806年 |
继任: 菲茨威廉伯爵 |
前任: 格伦维尔勋爵 |
联合王国首相 1807年3月31日 – 1809年10月4日 |
继任: 斯潘塞·珀西瓦尔 |
学术机关职务 | ||
前任: 吉尔福德伯爵 |
牛津大学校监 1792年 – 1809年 |
继任: 格伦维尔勋爵 |
荣衔 | ||
前任: 吉尔福德伯爵 |
芳德邻医院主席 1793年 – 1809年 |
继任: 威尔士亲王 后为乔治四世 |
前任: 雷姆河畔纽卡斯尔公爵 |
诺丁汉郡郡尉 1795年 – 1809年 |
继任: 雷姆河畔纽卡斯尔公爵 |
大不列颠贵族爵位 | ||
前任: 威廉·本廷克 |
波特兰公爵 1762年 – 1809年 |
继任: 威廉·本廷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