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音乐
![]()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2/Piracy_music_CD.jpg/220px-Piracy_music_CD.jpg)
盗版音乐(英语:Music piracy)是指未经版权所有者(如作曲家、录音艺术家或持有版权的唱片公司)同意,擅自复制和散布音乐录音的行为。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中,这是一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根据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可能被视为民事侵权或刑事犯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关于媒体内容重新分发的伦理问题、媒体制作和发行公司的损失程度,以及什么行为应被视为盗版的范围,引发了许多争议。其中,音乐盗版的案例在这些讨论中尤其受到关注。
历史背景
[编辑]1906年8月,英国下议院通过了《1906年音乐版权法》,这项法案也被称为T.P. O'Connor法案。这项法律的通过是因为当时许多流行音乐作家在20世纪初的乐谱盗版危机中,因盗版猖獗而陷入贫困并去世。[1][2][3]当时,乐谱小贩通常会以全价购买一份乐谱,复制后以原价的一半转售。[4]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音乐出版协会雇用了警察和退伍军人,突袭印刷厂和商店,并根据允许没收假冒财产的法律,从街头小贩手中没收盗版乐谱。[3]1945年,英国资讯部(British Ministry of Information)委托拍摄的电影《I'll Be Your Sweetheart》正是基于这一时期的真实事件。[5]
随着互联网和数位媒体的发明,现代形式的音乐盗版开始出现。新技术的发明使得盗版过程变得更加简单,盗版行为也因此变得更加普遍。网络用户开始将媒体档案上传到网络上,过去盗版音乐的潜在风险和困难,例如实体复制的过程,都被消除了。这使得即使对技术或传统盗版方法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轻松获取媒体档案。[6]
第一个展示音乐盗版影响的应用程序是Napster。Napster允许用户通过一个免费的共用服务器交换音乐档案,完全无视版权法。[7]然而,在金属乐队和Dr. Dre提起的诉讼以及根据《数位千禧年著作权法》提起的另一项诉讼后,Napster迅速被关闭。[6][8]其他音乐分享服务如LimeWire则继续成为那些寻找免费音乐档案的人的资源。这些平台也因版权法和《数位千禧年版权法》在运营几年后被移除。在找到一些法律漏洞后,盗版开始以更合法的形式存在,例如海盗湾。这种技术上的合法性是由于网站的格式及其所在国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方式。这些网站本身并不托管任何非法档案,而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地图”,告诉他们如何获取这些档案。此外,以海盗湾为例,该网站根据瑞典法律运营,而在瑞典,这种“地图”并不违法。[6]
法律争议
[编辑]由于担心网络盗版对潜在销售的影响,像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这样的行业组织积极游说,要求制定更严格的法律并对违反版权法的人实施更严厉的惩罚。唱片公司也转向使用技术手段来防止复制,例如数位版权管理(DRM),但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组织试图通过增加对音乐数位副本的控制,来防止消费者复制音乐。音乐产业普遍认为,如果没有DRM或类似的措施,他们将难以继续获利。
然而,唱片公司的策略也受到批评。反对者认为,这些试图维持销售率的做法限制了合法听众自由使用和聆听音乐的权利。当美国国会在1909年通过《版权法》时,特意给予音乐作曲家的版权控制权少于小说家,原因是担心权利持有者的垄断权力会扼杀后续的创意。[9]
根据国际公认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观点,[10]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可能过于广泛和笼统,无法有效应对促进数位盗版的快速技术发展。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考虑制定一些具体条款来处理这些侵权行为,但这些条款不应过度阻碍合法的数位通讯,也不应对互联网作为有效沟通平台、商业渠道和教育工具的角色产生不合理影响。[10]
过去,大众有几种免费存取受版权保护音乐的方式,包括Napster、LimeWire和Spotify等平台。Napster是由大学生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创建的一款免费档案分享软件,允许人们分享和交换MP3格式的音乐档案。由于其简单易用的特性,Napster迅速走红。然而,金属乐队因版权侵权问题对该公司提起诉讼,[11]随后其他艺术家也跟进,最终导致Napster服务关闭。[12]同样地,Limewire是一款类似于Napster的免费点对点档案分享软件,允许电脑之间无限分享档案,并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分享网络之一。但与Napster一样,Limewire也经历了多次法律诉讼,最终被迫关闭。
Spotify和其他随选串流媒体服务则提供了一种方式,让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取音乐,同时以较小的方式为音乐人贡献收入,而不是单纯地非法下载音乐。然而,这种模式也让消费者远离购买实体音乐或合法下载歌曲,这严重减少了艺术家的收入。[13]
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的数据,自1999年肖恩·范宁创建Napster以来,音乐收入从146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70亿美元,减少了53%。这显示出音乐盗版和数字化转型对音乐产业收入的巨大影响。[14]
法律执行
[编辑]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作为唱片产业的重要游说团体,负责在美国提起大多数针对音乐盗版的诉讼。根据法律,侵犯版权的行为可能使违法者每次侵权面临高达15万美元的罚款,[9]这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合理的,甚至违反了宪法对残酷和异常惩罚的保护。RIAA被指控有霸凌行为,例如在其中一起诉讼中,他们的一名律师对被告说:“你不会想再遇到像我这样的牙医”。在同一案件中,根据劳伦斯·雷席格的说法,“RIAA坚持不和解,直到他们让被告倾家荡产”。[9]
为了进一步控制公共媒体内容的隐私并打击盗版,2011年10月,美国众议院代表拉马尔·S·史密斯(Lamar S. Smith)提出了备受期待但常常引发争议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15]该法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扩展现有的版权侵权刑事法律,来实现阻止网络盗版的目的。法案的核心是通过提高对版权侵权严重性的认识,来保护内容创作者的知识产权。然而,该法案自然遭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例如,计算机与通信产业协会(CCIA)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爱德华·J·布莱克(Edward J. Black)在一篇文章中质疑该法案的潜在效果,他认为SOPA试图打击的主要盗版网站即使被关闭,也可能在几小时后以不同的名称重新上线。[16]
此外,网络上也出现了强烈的抗议行动。许多知名线上组织,包括Tumblr、Facebook和Twitter,参与了1月18日的“美国审查日”活动。一些网站,如Reddit和维基百科,甚至将所有页面完全黑屏,并将用户重定向到抗议SOPA的讯息页面。[17]最终,由于激烈的抗议活动以及国会内部缺乏共识,SOPA于1月20日由其提案者拉马尔·史密斯宣布暂停推进。[18]
经济影响
[编辑]音乐盗版对音乐销售的实际影响很难准确评估。在新古典经济学派中,价格是由供需关系的力量共同决定的,但在数位市场中,参与者的动机和行为并不一定遵循传统的供需模式。首先,与过去的分销方式相比,数位分销的成本微乎其微。此外,大多数档案分享社群的成员会以零价格分享音乐档案,而有些消费者即使可以轻松取得盗版音乐,仍然愿意为正版音乐支付一定的费用,[10]例如“Pay what you want”模式的销售平台。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世界上许多人非法下载音乐是因为他们无法负担正版音乐的费用,因此并非每一次非法下载都等同于一次销售损失。这对音乐销售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正如劳伦斯·雷席格所指出的,非法下载的估计数量与销售损失的预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性:
“ | 2002年,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报告指出,CD销售量从8.82亿张下降到8.03亿张,减少了8.9%;收入则下降了6.7%。这确认了过去几年的趋势。RIAA将这一趋势归咎于网络盗版,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能导致销售下滑。例如,SoundScan报告显示,自1999年以来,发行的CD数量减少了超过20%,这无疑是销售下降的部分原因……但假设RIAA是正确的,CD销售下降完全是由于网络分享造成的。问题在于:在RIAA估计售出8.03亿张CD的同一时期,他们也估计有21亿张CD被免费下载。也就是说,虽然免费下载的数量是销售量的2.6倍,但销售收入仅下降了6.7%……[因此]下载一首歌曲与偷窃一张CD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9] | ” |
爱达荷大学教授达里尔·伍利(Daryl Woolley)在2010年于《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Journal》中发表文章,分享了每年因档案分享和音乐盗版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125亿美元,其中50亿美元是音乐产业直接损失的利润。由于这种利润损失,音乐产业被迫裁减人员。音乐盗版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以至于产业被鼓励适应这个新时代并进行改变。[19]
数位拷贝
[编辑]由杰勒·詹森斯(Jelle Janssens)、斯泰恩·范达勒(Stijn Vandaele)和汤姆·范德贝肯(Tom Vander Beken)撰写的文章《The Music Industry On (The) Line? Surviving Music Piracy In A Digital Era》分析了音乐交易中盗版的普遍性,以及其对全球CD销售的影响。文章指出,档案分享、MP3播放器和CD刻录等技术发展加剧了音乐盗版问题。最常见的音乐盗版形式包括网络盗版和CD盗版。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音乐盗版与组织犯罪之间的关联,组织犯罪被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活动。
数位产品的虚拟性(而非实体性)影响了内容生产和分销的经济机制,并改变了盗版在数位产品与实体产品之间的运作方式:“数位产品非实体形式的主要后果是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复制成本,以及能够以数位方式传递。”[10]光碟烧录的成本大幅降低了唱片公司的开销,同时也降低了音乐盗版者的成本。随着合法和非法分销商都倾向于线上分销,分销成本从印刷和运输CD的费用进一步缩减到仅仅是维护网站的费用。[10]然而,就档案传输的总量而言,传统的网页服务器和FTP服务器分销音乐的方式并不如点对点(P2P)技术流行,因为传统的直接下载方法速度较慢。
2008年英国音乐权利调查显示,80%的英国人希望有一个合法的P2P服务。这与早期在美国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是开放音乐模型(Open Music Model)的基础。[20]此外,调查中大多数档案分享者更喜欢从“本地来源”获取音乐,例如局域网络连接、电子邮件、随身碟,或与他们认识的人直接分享。其他最常见的档案分享方式是使用P2P技术。[10]到2007年,P2P网络的普及程度已经大幅提升,占据了网络上总资讯交换量的39%。[10]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代初以来,音乐盗版现象有所下降。根据NPD集团的调查,2012年,大约十分之一的美国网络用户通过类似BitTorrent或LimeWire的档案分享服务下载音乐。这一数字明显低于2005年盗版现象高峰期的五分之一用户使用P2P网络获取音乐档案的情况。[21]
参考资料
[编辑]- ^ Atkinson, Benedict. & Fitzgerald, Brian. (eds.) (2017). Copyright Law: Volume II: Application to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20th Century. Routledge. p181.
- ^ Dibble, Jeremy. (2002). 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 Man and Musici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40-341. ISBN 9780198163831
- ^ 3.0 3.1 Sanjek, Russell. (1988). American Popular Music and Its Business: The First Four Hundred Ye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043105
- ^ Johns, Adrian. (2009). Pirac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rs from Gutenberg to Ga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349-352. ISBN 9780226401195
- ^ Johns, Adrian. (2009). Pirac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rs from Gutenberg to Ga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354. ISBN 9780226401195
- ^ 6.0 6.1 6.2 Online Piracy-History. Online Piracy. UNC Digital Commons. [2015-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2).
- ^ Sydell, Laura. Napster: The File-Sharing Service That Started It All?. NPR. 2009-12-21 (英语).
- ^ Napster settles suits. CNN Money. [201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3).
- ^ 9.0 9.1 9.2 9.3 雷席格, 劳伦斯. Free Culture: How Big Media Uses Technology and the Law to Lock Down Culture and Control Creativity.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4. ISBN 1-59420-006-8. OCLC 53324884.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Stryszowski, Piotr; Scorpecci, Danny (编). Piracy of Digital Content.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92-64-06543-7. OCLC 663833839.
- ^ Stryszowski, Piotr; Scorpecci, Danny (编). Piracy of Digital Content.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92-64-06543-7. OCLC 663833839.
- ^ Josh Halliday. LimeWire shut down by federal court. the Guardian. 2010-10-27 [202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 ^ RIAA - Scope Of The Problem - June 14, 2015. riaa.com.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4).
- ^ RIAA - Scope Of The Problem - June 14, 2015. riaa.com. [2015-06-14].
- ^ Kang, Cecilia. House introduces Internet piracy bill. The Washington Post. 2011-10-26 [202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2).
- ^ Internet Users, Free Speech Experts, Petition Against SOPA. Huffington Post. 2011-12-13 [202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 ^ 'American Censorship Day' Makes an Online Statement: The Ticker. BloombergView.com. 2011-11-16 [202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Alex Fitzpatrick. The Week That Killed SOPA: A Timeline. Mashable. 2012-01-20 [202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 ^ Woolley, D. J. (2010). "The cynical pirate: how cynicism effects music pir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Journal, 13(1), 31+.
- ^ Shuman Ghosemajumder. Advanced Peer-Based Technology Business Mode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2002.
- ^ Luckerson, Victor. Revenue Up, Piracy Down: Has the Music Industry Finally Turned a Corner?. Time Magazine. 2013-02-18 [2015-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