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
出生(1911-12-05)1911年12月5日
 俄罗斯帝国波兰会议王国索斯诺维茨
逝世2000年7月6日(2000岁—07—06)(88岁)
 波兰华沙
国籍 波兰
职业作曲家,钢琴家,作家
活跃时期1930-2000
知名于钢琴家
配偶海林娜·什皮尔曼(Halina Szpilman)
儿女克里斯托弗·什皮尔曼(Christopher Szpilman),安杰伊·什皮尔曼英语Andrzej Szpilman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波兰语Władysław Szpilman,1911年12月5日—2000年7月6日),波兰犹太裔钢琴家作曲家,因2002年罗曼·波兰斯基改编自其回忆录英语The Pianist (memoir)的电影《钢琴家》而为人所熟识,片中什皮尔曼由安卓·布洛迪饰演。

钢琴家生涯

[编辑]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的坟墓,位于波兰华沙波瓦斯基军人公墓英语Powązki Military Cemetery

什皮尔曼的钢琴生涯始于华沙音乐学院,1931年受邀到德国柏林艺术学院学习[1]。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什皮尔曼回到华沙,很快成为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935年4月1日,什皮尔曼加入波兰广播电台,表演古典音乐爵士音乐,直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华沙。纳粹政府在华沙在内的很多波兰城市成立了犹太人居住区,什皮尔曼和家人的公寓也在其中[2]。为了勉强支持一家六口的生计(父母、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他本人),什皮尔曼在犹太区的一间餐厅继续弹奏钢琴。

1942年,什皮尔曼的其余家人被送至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在毒气室被杀害,什皮尔曼则艰苦的四处躲藏努力求生,期间亦接受过对犹太人深感同情的德军军官威尔姆·欧森菲德的援助。二战结束时,只有什皮尔曼一人奇迹似的存活下来[3]

作曲

[编辑]

斯皮尔曼从早年在柏林生活开始,从未放弃创作音乐的愿望,即使当时住在华沙犹太区。他的作品包括管弦乐作品、协奏曲、钢琴曲,还有大量的广播剧和电影音乐,以及约500首歌曲。其中超过100首歌曲在波兰都是非常著名的热门歌曲。1950年代,他为儿童创作了约40首歌曲,并于1955年获得波兰作曲家联盟颁发的奖项。

他的儿子安德烈·斯皮尔曼(Andrzej)于1998年评论说,斯皮尔曼的作品在波兰以外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受众,并将其归因于战后“欧洲在文化和政治上分裂为两半”。他的父亲“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塑造了波兰流行音乐界,但波兰西部边境对东欧国家的音乐构成了障碍”。 (安德烈·斯皮尔曼为1999年版《钢琴家》所写的“前言”,第 8 页)

斯皮尔曼的作品包括1932年的钢琴组曲“机器的生活”、1933年的小提琴协奏曲、1937年的“老式华尔兹”、电影配乐:“Świt, dzień i noc Palestyny​​”(1934年)、“Wrzos”(1938年)和“Doctor Murek”(1939年)、“自身主题的释义”(1948年)、“交响乐团序曲”(1968年)以及许多在波兰非常流行的歌曲。目前,他的作品以印刷版的形式由纽约、柏林和伦敦的Boosey & Hawkes/Bote & Bock音乐出版社出版。

1961年,他发起并组织了每年夏天在波兰举办的索波特国际歌曲节(Sopot International Song Festival)。他创立了波兰流行音乐作家联盟。

《华沙之死》

[编辑]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在战争结束时写下了他的经历,并于1946年出版,当时的书名取自书中某篇章,名为《华沙之死》(The Death of a City,波兰语Śmierć miasta)。因为波兰政府的查禁,此书直至五十多年后才再次出版。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zpilman's Warsaw: The History Behind The Pianist." ushmm.org, n.d. [Web. 27 Feb. 2011]
  2. ^ Wladyslaw Szpilman, The Pianist p. 59, Orion Books, 2005
  3. ^ Wladyslaw Szpilman, The Pianist p. 16, Orion Book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