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汉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李漢俊
李汉俊
个人资料
出生1892年4月6日
 大清湖北省潜江县
逝世1927年12月27日(1927岁—12—27)(35岁) 处决
 中华民国湖北省武汉市
国籍 中华民国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26年-1927年)
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921-1924)
配偶陈静珠
儿女李声簧、李声馥、李声䭲
亲属李书城
职业政治人物

李汉俊(1892年4月6日—1927年12月17日),本名李书诗,又名李人杰湖北潜江人,政治人物,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一大与会委员。

生平

[编辑]

1892年4月6日,李汉俊生于湖北潜江。父亲李金山是秀才,在本地做塾师,二哥李书城也是秀才,在武昌经心书院读书,与吴禄贞同学,后于1902年选派留学日本。1904年,因为二哥在武汉和日本的见识导致李汉俊没有选择科举道路而是在吴禄贞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和二哥同住,并进入私立晓星中学学习。[1]1913年,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结识在一高就读的宫崎寅藏的儿子宫崎龙介,还有朝鲜东学党李光洙等人。[2]

1915年6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土工学院木工程学系,获得清政府官费资助。在学时受到刚刚归国的经济学者河上肇的影响,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并结识了同辈的戴季陶沈玄庐,也有前辈孙中山等人。[3]1918年7月,毕业,岁末回国,在上海与同乡詹大悲同住。1919年初,又结识董必武张国恩两位湖北同乡,讨论政治理论。五四运动后,董、张二人决定返回湖北办报、办学,李汉俊也积极支持,并翻译、创作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还有德国的表现主义理论的文章。[4]6月8日,戴、沈还有孙棣创办《星期评论》杂志,8月,李汉俊参加编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5月,与陈独秀李达等人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8月,与陈独秀创办《劳动界》周刊,为劳动阶级发声;同时介绍刘伯垂入党,推动武汉小组的成立。22日,发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陈独秀去广州赴任后,主管上海党务,组织全国大会。后因与张国焘、陈独秀的隔阂将党务交由李达负责。[5]

1921年4月25日,接受大阪每日新闻社芥川龙之介采访。[6][7]6月24日,和李大钊李达邵力子陈望道等人成立了新时代丛书社。7月20日,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后与施存统再度赴日。

1922年2月底,回到武汉在私立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参与武汉正如火如荼展开的劳工运动,常去学校、工厂讲演。6月,中共二大召开,不过李汉俊并没有与会,他写了一份意见书,遭到了蔡和森等与会委员的批判。10月,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成立,李汉俊被选为教育主委。1923年1月30日,前往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工会受到吴佩孚施压,决定罢工反抗,最后被镇压。二七惨案之后,李汉俊北上投奔在北京的二哥李书城,在北京政府教育部农商部任职,脱离了党组织。[8][9]

1923年9月,返回武汉,接受张继煦的聘请,任国立武昌高师教授,结识了耿丹。10月,因为校内一些学生、教师对耿丹的排挤牵扯到了李汉俊,他也提出辞职。[10]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前,李汉俊被宣告开除出党。[11]五卅惨案后,6月2日,武汉学生游行声援,工人罢工。汉口六一一事件导致平民丧命,李汉俊参与汉案调查,积极与邓汉祥还有英方交涉。12月,武昌师大又遇学潮,李汉俊领导学生抗争。[12]

1926年春,到上海大学社会系接替郑超麟北伐前夕,和董必武回到武汉国民党支部工作。8月,南下湖南参加两湖国民党执行委员联席会议,获选政治经济委员会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9月23日,成立湖北政务委员会,任教育科长。11月,筹备武昌中央军校。12月,筹备合并成立武昌中山大学[13]

1927年,汉口一三事件又引起民众对英租界不满情绪持续升高,省政府回应民意,支持收回汉口英租界。2月20日,武昌中大开学,由李汉俊主持校务。3月7日,在李汉俊的帮助下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课。4月10日,湖北省政府成立,他担任教育厅长。5月17日,夏斗寅倒向蒋介石,李汉俊主张讨伐。[14]

宁汉合流后,李汉俊和邓演达施存统许德珩都支持走中间路线,出现第三党来继续国民革命。7月20日,董必武恽代英等共产党人被免去了湖北省政府内的职务,李汉俊、邓初民等人还继续留在省政府任职。31日,国民党湖北党部改组,李汉俊任宣传部长。9月15日,新桂系组织了南京特委会准备西征武汉,李汉俊与李书城释放被抓捕的共党嫌疑分子,帮助他们避难。11月14日,西征军抵达武汉,胡宗铎陶钧把持省务,开始整肃共产党和左派。11月29日,爆发武汉震寰纱厂事件,李汉俊、詹大悲到场声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学生。胡宗铎因此下令通缉李汉俊、詹大悲等人。12月16日,与詹大悲一同被捕,隔天被杀。[15]

李汉俊墓

1933年,李书城担任湖北省民政厅长时,将李汉俊的遗体移葬到伏虎山[16]

脚注

[编辑]
  1. ^ 田子渝(1997年),第1-7页
  2. ^ 李丹阳. 李汉俊与朝鲜独立运动 ——兼论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 嘉兴学院学报. 2019, (2). 
  3. ^ 李丹阳. 李汉俊日本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18, 0. 
  4. ^ 工藤 贵正. 李漢俊と表現主義--無産階級文芸の表現手法としての可能性. 爱知县立大研究纪要. 2014, 46: 327–349. 
  5. ^ 田子渝(1997年),第62-67页
  6. ^ 単援朝. 芥川龍之介研究 : 中国文学との関わりを中心に. 筑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149–153. 
  7. ^ 石川祯浩. 中国共産党成立史. 岩波书店. 2001. ISBN 9784000238052. 
  8. ^ 田子渝(1997年),第119-128页
  9. ^ 李伯刚. 回憶李漢俊. 党史研究资料. 1982, (7). 
  10. ^ 田子渝(1997年),第147-150页
  11. ^ 田子渝. 對李漢俊脫黨與被開除黨籍的歷史考察的辯正.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7, (5). 
  12. ^ 田子渝(1997年),第162-169页
  13. ^ 田子渝(1997年),第178-180页
  14. ^ 田子渝(1997年),第181-187页
  15. ^ 田子渝(1997年),第196-202页
  16. ^ 田子渝(1997年),第210页

参考文献

[编辑]
  • 郑政恒 2021, 李汉俊、表现主义与《小说月报》, 方圆, vol. 9, no. 夏季号, pp. 125-134.
  • 田子渝. 李汉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7-202-02212-5. 
  • 罗仲全 (编). 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ISBN 7-220-04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