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文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文静(568年—619年10月18日),字肇仁,自称是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人,世代居住在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市),唐朝开国功臣。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八月为纳言侍中)。

生平

[编辑]

祖父刘懿用,曾任石州刺史。父亲刘韶,隋朝时战死,赠上仪同三司。刘文静因其父身死公事,袭父仪同三司。隋朝末年,为晋阳县令。与晋阳宫监裴寂为友。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李渊太原留守。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有大志,便与其交好。见到李世民后,他对裴寂说:“唐国公的二公子可不是平常人。”后来李密谋反,刘文静因为与李密属姻亲关系,被收监。李世民有意反隋,便到狱中探望刘文静,与他商议。刘文静说:“今天下太乱,李密围攻洛阳,皇上在淮南,大小贼盗跨州连郡,阻碍山泽,数以万计。如果能够顺应天命人心,举起义旗,天下不难平定。现今太原郡逃避盗贼的百姓都在晋阳城中,我也当了几年县令,知道哪些是豪杰之士,一旦把他们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所领之兵还有几万人,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李世民笑道:“君言正合我意。”于是两人暗中筹划起义,准备待机而起。又担心李渊不同意,刘文静知道李渊与裴寂关系很好,于是就介绍裴寂与李世民认识,一起谋划。

不久,李渊手下高君雅突厥打败,李渊因此被抓。李世民让刘文静与裴寂去劝说李渊,并暗中备战,正赶上李渊获释而止。李世民又让刘文静伪造炀帝敕命,说要征兵去讨伐辽东,于是民心大乱,想反的人越来越多。刘文静趁机对裴寂说:“公岂不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何乃推延,自贻祸衅?宜早劝唐公,以时举义。”又威胁裴寂说:“且公为宫监,而以宫人侍客,公死可尔,何误唐公也?”裴寂大为恐惧,于是便劝李渊早日发兵。

李渊于是在晋阳起兵反隋,建大将军府,以刘文静为军司马。刘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交结突厥,李渊都采纳了。并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始毕可汗曰:“唐公起事,今欲何为?”文静曰:“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大喜,马上派遣将军康鞘利率领500人,跟随文静而至,又献马2000匹。[1]李渊高兴,对刘文静说:“非公善辞,何以致此?”其后又率军在潼关击败隋将屈突通部将桑显和,又乘胜追击,生擒屈突通。攻下长安后,转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后李渊称帝,拜纳言

薛举进攻泾州,刘文静以元帅府长史和司马殷开山出战,大败而还,被除名。后又从秦王征讨薛举,因功恢复了官爵和封邑,拜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武德二年(619年),随秦王镇守长春宫。

刘文静自以为才能远超过裴寂,又屡立军功,而裴寂只是因为和李渊是旧交,地位反而在他之上,心中不平。每次廷议,就故意和裴寂作对,两人于是产生了隔阂。刘文静有一次和其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宴饮时,酒后怨言,拔刀击柱,说:“一定要杀了裴寂!”后来刘文静有个爱妾失宠,就把此事告诉了其兄,妾兄遂上告刘文静谋反。李渊让裴寂和萧瑀审讯他。刘文静说:“起义之初,我为司马,估计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如今裴寂已官至仆射,居于甲第,赏赐无数。而我的官爵赏赐和众人无异。东征西讨,家口无依无托,确实有不满之心。”高祖李渊听后,对群臣说:“刘文静此言,反心甚明。”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不是谋反,秦王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在起义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后才告知裴寂,等到平定了京师,二人地位和待遇悬殊,所以认为刘文静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极力想保全他。但是李渊一直以来都疏远猜忌他,裴寂于是乘机说:“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现已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留后患。”李渊竟听信其言,杀了刘文静及其弟刘文起,并抄没了他的家产。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果非虚言啊!”时年52岁。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平反,追复其官爵,以其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后来与其兄刘树艺怨其父被戮,又谋反,被杀。

注释

[编辑]
  1. ^ 癸巳,渊至龙门,刘文静、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马二千匹来至。渊喜其来缓,谓文静曰:“吾西行及河,突厥始至,兵少马多,皆君将命之功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旧唐书/卷57》,出自刘昫旧唐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书/卷088》,出自《新唐书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