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始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本原

始基古希腊语ἀρχή罗马化:arkhḗ),又译作本原,是源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概念,指世界万物的来源与存在的根据。

不同地方的人对于世界最初形态都感到好奇,而此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其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则首次提出了始基的定义:“各种存在物由它产生,毁灭后又复归于它”。其他古希腊哲学家对始基亦有不同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柏拉图认为是“理念”等。[1][2][3]除了西方探讨始基外,不同宗教和不同地方的人都尝试追溯世界之始。

西方哲学

[编辑]

原子说

[编辑]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始基是“原子”。这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原子”构成。他们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上不同,由此构成万物。[4]原子说认为原子在空虚间不断移动,在移动期间又会不断碰撞、分裂然后再组合,从而使物质发生改变。这些原子的数量虽然无穷无尽,但是所组合的数量是有限的,由此解释了现存物质数量是有限的。[5]

水说

[编辑]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认为世界起源是水。在泰勒斯以前,希腊人都以神话基础解释世界,然而泰勒斯则观察自然万物思考世界。[6]他认为,万物都可以改变、万物都可以流动。然而水可以从液态变成固态、亦可以变成气态。因此他总结水就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7]

中国哲学家管仲亦提出“水”为万物之始基。他认为万物皆不离水,是生命的植根之处。除此以外,他亦观察水和人的个性关系。如齐国的水急而流盛,因此贪婪、粗暴和好勇;而楚国的水则较柔弱而清白,因此当地的人都较果断和敢为。[8]

气说

[编辑]

阿那克西美尼第欧根尼则认为万物始基为“气”。[9]他们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物质是通过气体的聚和散而产生的,阿那克西美尼则同时认同火是最精纯的空气。[10]

天帝教则以“炁”来代表宇宙的能量。根据《天人文化圣训辑录》记载,因“炁”之转动产生了“氢”和“氧”,而“氢”和“氧”的结合燃烧才产生了“水”。[11]

火说

[编辑]

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根基是“火”,他认为“火可以转为一切,一切亦可以转为火”,而现在、过去、未来都是永恒的火。它自然有分寸地燃烧和熄灭。[12]

种子说

[编辑]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万物根基是“种子”。太初的混沌分成冷的迷雾和暖的以太,冷雾形成水、木、石等。生命的“种子”由水载送至地,动物从湿暖的泥土中长出来。[13]除此以外,他认为始基是无限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有共同的部分组成,是为同素体。他认为生成和消灭其实就是合并和分离,因此无所谓的生和灭。在此意义下,物质为永恒的存在。[14]

四根说

[编辑]

后来,恩培多克勒总结了以上各学派的论点,提出了地﹑水﹑火与风四种元素。并且它们可以不断融合和分开。他认为:“它们有时从多种生一,有时从一中生多。”[15]从此产生了世界上种种变化著的复杂物质。[16]

中国哲学

[编辑]

道家

[编辑]

老子认为,世界始基为,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除此以外,他还认为道会生长,培育万物。并且道是无形无象,不可描述。[17]当“道”应用在物理世界时,则可称为“德”。[18]庄子则继承了老子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源。他认为天地形成后天地之间皆为“气”,而气的形态则为“阴”和“阳”。阴阳相交则成万物。因此,庄子把生和灭视为气的聚散。[19]

宗教哲学

[编辑]

亚伯拉罕诸教

[编辑]

基督教则认为世界由神创,而神则是自有永有[20]而自有永有,则是不受任何力量所影响他存在或不存在,祂是超越时间空间[21]然而,这里的“我是自有永有”在希伯来文为同一个词,在希伯来文中“是”有“存在”的意思。比如创世记1:3,“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和合本版),这里面的“有”就是这个字[22]

婆罗门教

[编辑]

婆罗门教则认为为世界的起源,跟道教教义中的“道”同样无形无相。“大梵”即为终极现实之意,而“小梵”即为婆罗门阶层。印度教认为,为世界的运动法则,一切由梵而生,灭后亦回归于梵。佛教兴起后, 佛教神话吸收了大梵的概念成为大梵天王,成为佛教神话中的护法神之一,然而, 与婆罗门教不同, 佛教认为万物无始无终,没有梵在背后支撑其存在性,一切皆是无常的。印度教出现后,发展出了“上梵”和“下梵”的概念。[23]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2. ^ 彭克宏 (编). 《社会科学大词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 
  3. ^ 冯契 (编). 《哲学大辞典·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4. ^ 翁宝山. 原子的世界. 中国大陆: 清大. 2006-05-01. ISBN 986-81812-0-8 (中文(简体)). 
  5. ^ 韦尔白金汉. 古典哲學. 黄振威 (编). 哲學百科 第一册.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16年12月. ISBN 978-962-07-5698-6 (中文(繁体)). 
  6. ^ 01哲学团队. 泰利斯:水是萬物之始基,萬物之中充滿著神. 01哲学. 香港: 香港01. 2020-05-28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中文(繁体)). 
  7. ^ Jacob Graham. Presocratics.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nternet: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9) (英语). 
  8. ^ 管仲. 管子. 中国哲学书. 互联网: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中文(繁体)). 
  9. ^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全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中文(简体)). 
  10. ^ 阿那克西美尼. 哲学史 (中文(简体)). 
  11. ^ 刘至善. 炁與氣的研究. 中华民国主院. 台湾: 天帝教中华民国主院.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中文(繁体)). 
  12. ^ 慧心. 第4章. 你最應該知道的大哲學家. 中国大陆: 红旗出版社. 2014-07-25 (中文(简体)). 
  13. ^ Hall:《期望中国》,页46;黄正谦:《东海西海“心”“理”相通》,页123-124。
  14. ^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全集 形而上学. 中国大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中文(简体)). 
  15.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中国大陆: 商务印书馆. 1982-05-01. ISBN 9787100002653 (中文(简体)). 
  16. ^ 西方哲學史. 翼报. 香港: 天荣基金会. [202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中文(繁体)). 
  17. ^ 老子. 道德經.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互联网.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中文(繁体)). 
  18. ^ 朱康有. 老子心中的「道」是甚麼?. 灿烂的中国文化. 香港: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18-09-12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中文(繁体)). 
  19. ^ 朱康有. 莊子心中的「道」. 灿烂的中国文明. 香港: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18-09-12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中文(繁体)). 
  20. ^ 出埃及記. 聖經和合本. 互联网: 环球圣经公会.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 
  21. ^ 郑国治. CRU. 祂的名—我是(自有永有的). 美国: CRU Chinese Ministries USA.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中文(繁体)). 
  22. ^ Genesis 1:3 Hebrew Text Analysis. biblehub.com. [2017-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23. ^ 大梵天神. 中华生命关怀教育协会. 台湾.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