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广府学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旧地图的广府学宫位置,其中唯府学西街沿用旧名。

广府学宫,即广州府学,是原广州三大学宫之一,广州府官办的最高学府。学宫内原奉祀孔子,故又称为孔庙,每年春秋两祭之日,例由省长率同省城官员和大绅一同致祭,体制极为尊崇 [1] 。原位于广州东山文德路文明路交界处,范围包括如今的广州市第13中学、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文德路小学、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带。

历史

[编辑]

庆历(1041-1048)年中,皇帝下令兴学,广州在西城番市(今光塔路一带)利用旧孔庙作学校。后经数次迁徙。绍圣三年(1096),广州知府章楶把府学迁到城东南的番山(今广州市十三中校园内)下。当时府学已颇具规模,能容150人以上,成为岭南第一儒林。嗣后,又增建御书阁、亭斋、泮池、观德亭。淳祐四年(1244),经略使方大琮建立飞阁,旁边排列文、行、忠、信4斋,这就是番山书院[2]

元代、明代,几经兴废。明嘉靖十九年(1540)再建,把敬一亭迁到番山。万历二十八年(1600),教授董应举呈请督学副使袁茂英重建殿、庑、亭、阁及启圣、名宦等祠堂,收回府学以西被占地方建学舍廊及射箭场,开城墙为府学正门,名为文明门文明路始源)。

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几度重修、扩建。咸丰七年(1857),府学毁于战乱。同治元年(1862),知府李福泰等发起筹款修建,按原貌修葺一新。文昌宫后改仰高祠,易地建文昌宫,清理宫墙外民居以改建旧阁,补建东西圣域、贤关两石坊。

文德路开辟

[编辑]

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计划开辟府学东街成马路,时潮梅镇守使刘志陆去信省员警厅厅长魏邦平,要求保留府学东街东侧刘家祠,魏因而修改路线向西偏移[3],从而公所要征用学宫东边狭长地带,位处此范围要清拆的学宫建筑有文昌宫、仰高祠、名宦祠,而学宫的主体如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当时未有涉及。更改后的工程计划遭到省城绅士们的激烈反对。

1919年1月,清末进士兼粤绅易学清,在牵头要求市政公所收回成命未获理会下,联同粤绅致电北京的广东会馆请求协助。之后由梁士诒领衔以旅京广东人士名义致电广东当局表达关切,北京政府总理钱能训也致电广东军政府,要求查明处理。

其后由桂系元老岑春煊,及广东军政府分别致函北京国务院及各绅,表示工程牵涉较少建筑。之后减低阻力,于2月下旬开始派员实测与绘制规划工程图,送请粤绅参照,不过仍有不满声音。到1919年3月14日,公所派出百余员警游击队(相当于特警)到工地督拆文昌宫等屋宇,防范不满的粤绅等对抗[1]

后续

[编辑]

1920年代尾,学宫被当局占用,成为广东陆军卫戍医院,大成门的门厅被封闭间隔成病房。1938年-1945年广州沦陷期间,学宫的围墙大半被毁。光复后广东省政府于1947年1月在学宫南面部分设立广东省文献馆。1949年后,文献馆建筑逐步被清拆改建,成为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等建筑[4]

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留存有原学宫的翰墨池番山亭

参考

[编辑]
  1. ^ 1.0 1.1 文德路筑路风波中的官绅冲突 羊城晚报 2011-06-25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8-03-22.
  2. ^ 东山区志·文化·文物古迹
  3. ^ 冲破重重阻挠 文德路才开路 信息时报 2016-07-15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8-03-22.
  4. ^ 广府 学宫广州府官办的最高学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邓辉粦 广州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