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 (德国)
人民法院(德语:Volksgerichtshof)为1934年由德国总理希特勒所创立的一座特别法院。由于希特勒就当时法院对于国会纵火案的审判结果感到相当不满(因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无罪),所以希特勒便在宪法框架外另外设置了一个独立运作的法院,称之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本法院的管辖案件为广义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败主义,以及叛国这类的案件。这些案件将被人民法院视为“腐蚀战斗力”(Wehrkraftzersetzung)并且因此判处相当严厉的惩罚。进入到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相当多数的案件会被判处死刑。
人民法院死刑判处率的最高峰是在罗兰德·弗莱斯勒担任院长之时,像是意图谋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即是在其主政时进行审判。大多数被人民法院判处有罪的案件都会在普芦茨恩湖监狱执行刑罚。而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多为“摆样子公审”,像是对于苏菲·索尔和她哥哥汉斯·索尔以及其他参与反抗运动白玫瑰之人的审判多在一个小时内便审判终结,且其中不允许任何一方提出证据或对案件加以争论。法庭上的审判长往往像是检察官一般,对被告加以指控,接着便对被告加以定罪,并在被告律师未为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加以宣判(不过被告律师往往也选择保持沉默)。毫无疑问的,此种审判程序完全背离了当时德国的通常诉讼程序和法律,人民法院也因此被称为“袋鼠法庭”。
设立
[编辑]在国会纵火案后,纳粹德国的法庭对嫌疑人马里纳斯·范德吕伯判决死刑,但是对其余嫌疑人判处无罪。希特勒因此决定取消对政治案件司法独立的审判权利,并设立了所谓的人民法院。设立人民法院的法案于1934年4月24日通过,并于同年5月2日生效。[1]
1934年7月14日,纳粹德国高级官员和纳粹党高级干部举办了一次会议。纳粹德国司法部部长Franz Gürtner宣布人民法院成立。[2]人民法院刚开始被定义为“特殊法庭”,并于1934年8月1日起开始运作。法庭刚设立时,高级政府官员将所有正在处理的政治反对者案件转移到人民法庭,如赫尔曼·戈林将一般法庭正在处理的对左翼社会主义组织“红色突击队”头目的指控转移到了人民法院(这是人民法院处理的第二次审判)。[3]在1936年4月18日时,人民法院转型成为了一般法庭。[4]
在德奥合并后,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于1938年六月二十日扩展到了奥地利。[5]
1944年8月的审判
[编辑]人民法院最为人所知的审判开始于1944年8月7日,其审理的对象是同年所发生的7月20日密谋案。最先8个被指控的人分别是: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埃里希·赫普纳、保罗·冯·海斯、Peter Yorck von Wartenburg、赫尔穆特·史蒂夫、Robert Bernardis、Friedrich Klausing,以及Albrecht von Hagen。这次的审判是在位于Elßholzstrasse的柏林上诉法院大厅举行[6],该大厅临时以纳粹图腾(卐)加以装饰,其中有300个观众,包含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以及其他被选中的公务员、党政人员、军官以及记者。另外还有一台摄影机位于穿着红袍的罗兰德·弗莱斯勒之后方,以便令希特勒能够观看这场审判,并且可以使该画面用于新闻和另外一部当时没有播放,名为“人民法院前的叛国者”的纪录片。
被指控的人遭到强迫穿着破旧的衣服,被戴上手铐后带进法院。审判程序始于弗莱斯勒宣布他将开始裁决“德国人史上最为令人震惊的指控”。62岁的陆军元帅埃尔温·冯·维茨莱本首先被传唤带出,站在弗莱斯勒的审判桌前,然后他立刻被大声要求做出纳粹敬礼。他接着就面临了更大的羞辱,因为秘密警察将他的腰带从他的裤子上给抽走了(这将可能使维茨莱本的裤子在公众面前掉下来)。接下来被带到弗莱斯勒面前的是前上将埃里希·赫普纳,其穿着一件无领开襟毛衣,被弗莱斯勒轻蔑的称呼为“猪样的狗”(Schweinehund),当他回答说他不是猪样的狗时,弗莱斯勒问他说:“你觉得你适合放进哪一个动物分类中?”
被指控的人并不能咨询他们的律师,那些律师并非坐在他们旁边。同时也都不允许发表太长的言论,如果有此企图,将会被弗莱斯勒给打断。然而,陆军少将赫尔穆特·史蒂夫仍然试图在被要求闭嘴以前提出他的问题,而维茨莱本则设法喊出:“你可以将我们交给刽子手,三个月内,那些饱受愤怒与煎熬的人们将会把你活活的拖过街上的粪便。”他们所有的人都被判处绞刑,且判决之后很快地便在普芦茨恩湖监狱中执行完毕。[7][8]
接着另一场关于密谋者的审判是在8月10日。当天受指控的人为Erich Fellgiebel、Alfred Kranzfelder、Fritz-Dietlof von der Schulenburg、Georg Hansen,以及Berthold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
8月15日的审判则轮到了Wolf-Heinrich Graf von Helldorf、Egbert Hayessen、Hans Bernd von Haeften,以及Adam von Trott zu Solz。他们都被弗莱斯勒判处死刑。
8月21日被指控的人则有Fritz Thiele、Friedrich Gustav Jaeger,以及Ulrich Wilhelm Graf Schwerin von Schwanenfeld。
8月30日,陆军上将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在企图自杀的过程中把自己打瞎了,之后他和Caesar von Hofacker、Hans Otfried von Linstow,以及Eberhard Finckh一起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被人民法院宣判死刑的著名人物
[编辑]- 1942年 - Helmuth Hübener:其为人民法院判处死刑中最年轻的第三帝国反对者,当时年仅17岁而已。
- 1943年 - Otto and Elise Hampel:这对情侣在柏林从事公民不合作运动,之后便被逮捕,并由弗莱斯勒加以审理并判处死刑。他们的故事最后成为1947年作家Hans Fallada所写的小说Every Man Dies Alone之基础。
- 1943年 - 反抗运动白玫瑰的成员:包含苏菲·索尔、汉斯·索尔、亚历山大·许墨瑞、维利·格拉夫、克里斯多福·波普斯特以及库特·胡伯等人。
- 1943年 - 尤利乌斯·伏契克:一个捷克斯洛伐克的记者,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反纳粹运动的前期领导者之一。1943年8月25日时,在柏林其被指控其所进行的政治活动乃是高度叛国的行为。最后被判处有罪,并于两个星期后,亦即1943年9月8日被斩首。
- 1944年 - Johannes Popitz:普鲁士财政部长,同时也是反纳粹成员之一。
- 1945年 - 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德国法学家,其为纳粹德国中反抗希特勒的反对派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克莱稍集团的创始成员之一。
- 1945年 - Klaus Bonhoeffer和Rüdiger Schleicher:德国反抗人士。
- 1945年 - 埃尔温·普朗克:政治家、商人以及反抗人士,也是马克斯·普朗克的二儿子。其参与密谋进行7月20日密谋案。
人民法院院长
[编辑]- 弗里茨·雷恩 — 1934年7月13日到9月18日
- 奥图·提拉克 — 1936年到1942年
- 罗兰德·弗莱斯勒 — 1942年8月到1945年2月3日
- 哈里·哈夫纳 — 1945年3月12日到4月24日
人民法院的审判统计
[编辑]年度 | 被告人数 | 死刑 | 无期徒刑 | 有期徒刑 15~20年 |
有期徒刑 10~15年 |
有期徒刑 5年以下 |
拘役 | 无罪 |
---|---|---|---|---|---|---|---|---|
1937年 | 618 | 32 | 31 | 76 | 115 | 101 | 99 | 52 |
1938年 | 614 | 17 | 29 | 56 | 111 | 91 | 105 | 54 |
1939年 | 470 | 36 | 22 | 46 | 100 | 89 | 131 | 40 |
1940年 | 1091 | 53 | 50 | 69 | 233 | 416 | 188 | 80 |
1941年 | 1237 | 102 | 74 | 187 | 388 | 266 | 143 | 70 |
1942年 | 2572 | 1192 | 79 | 363 | 405 | 191 | 183 | 107 |
1943年 | 3338 | 1662 | 24 | 266 | 586 | 300 | 259 | 181 |
1944年 | 4379 | 2097 | 15 | 114 | 756 | 504 | 331 | 489 |
参照
[编辑]- ^ Gesetz zur Änderung von Vorschriften des Strafrechts und des Strafverfahrens vom 24. April 193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GBl. I 1934, S. 341 (online auf ALEX – Historische Rechts- und Gesetzestexte Online).
- ^ Vgl. Wieland 1989, S. 12.
- ^ Dennis Egginger-Gonzalez, Der Rote Stoßtrupp
- Eine frühe linkssozialistische Widerstandsgruppe gegen den Nationalsozialismus, Berlin: Lukas Verlag: pp. 153, 163 ff, (德文)
- ^ Gesetz über den Volksgerichtshof und über die fünfundzwanzigste Änderung des Besoldungsgesetzes vom 18. April 193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GBl. I 1936, S. 369.
- ^ Verordnung über die Einführung der Vorschriften über Hochverrat und Landesverrat im Lande Österreich vom 20. Juli 193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GBl. I 1938, S. 640.
- ^ H.W.Koch. In the Name of the Volk: Political justice in Hitler's Germany. I B Tauris & Co Ltd. 1997. ISBN 978-1860641749.
- ^ 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Penguin Press. 2000. ISBN 0-393-32252-1.
- ^ 约阿希姆·费斯特. Plotting Hitler's Death: The German Resistance to Hitler, 1933-1945. Weidenfield & Nicholson. 1994. ISBN 0-297-81774-4.
外部链接
[编辑]- Klaus Marxen: Terror und Normalität – Der Volksgerichtshof in zeitgeschichtlicher Perspektive. Bei: Humboldt-Forum-Recht (德文)
- Günter Platzdasch: Nazi-Justiz: Korrekturen am Bild des Volksgerichtshof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LinksNet.de, April 2004 (德文)
- Internetseite des Deutschen Historischen Museums mit Vide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德文)
- Rocco Räbiger: Die Geschichte des Volksgerichtshofes – „Recht ist, was dem Volke nütz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terseite einer Dokumentation über Roland Freisler bei Freimut Köster, abgerufen am 5. Januar 2014 (德文)
- Jochen Philipp Ziegelmann: Vom Königlichen Friedrich-Wilhelm-Gymnasium zum Volksgerichtsho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i Potsdamer-Platz.org, abgerufen am 5. Januar 2014 (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