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七子之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子之歌 
闻一多的作品
写作日期1925年3月
主题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形式新诗
出版者现代评论
出版日期1925年7月4日
全文阅读
维基文库中的《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共七首新诗,题材分别包括清政府割让、租借给列强的七处土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创作背景

[编辑]

因为清朝落后腐败,晚清皇帝昏庸无能而被列强侵略。闻一多在到美国留学时,各地的阅历令他在留学期间心感悲愤,终在1925年写下《七子之歌》组诗,以寄思国之情。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闻一多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在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他在美国生活将近三年,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的不满。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一方面怀念故乡,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这组《七子之歌》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写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闻一多就在写给好友梁实秋的信中将之称为“国家主义的呼声”。

“七子”取自《诗经》《邶风·凯风》: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序

相关变迁

[编辑]
地点 变迁
澳门 1557年葡萄牙人明朝政府租借澳门,直至1887年葡萄牙王国清政府签订有效期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将澳门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部分;1898年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1941年,香港被日军二战中占领,进入香港日占时期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30日,英国恢复对香港的管治。1997年7月1日,英国将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九龙
台湾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实施军政管理。后来第二次国共内战和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台湾问题形成并持续至今。
广州湾 1899年,法国向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租借广州湾99年。1943年二战时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法国移交给中国。
旅顺大连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随后三国干涉还辽,中日签订《辽南条约》,清政府赎回辽东半岛。1898年3月27日,俄罗斯帝国以迫日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租借25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在旅顺会战后夺取旅顺口军港,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日本管治旅顺和大连。1945年日本投降,根据雅尔塔协定,旅顺港由苏联占领,至1955年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威海卫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军攻占威海卫,占领威海卫直到1898年。1898年,英国向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租借威海卫。1930年10月,中国收回除刘公岛外的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刘公岛至1940年由英国移交中国。

歌曲使用

[编辑]

李海鹰在1997年作曲、容韵琳领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海鹰:七子之歌,它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 / 唱响40年. 搜狐网. 2018-12-28 [2019-11-24] (简体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