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箏
外观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5月31日) |
軋箏,南方又稱作軋琴,是中國傳統弦樂器。其歷史悠久,據《舊唐書·音樂誌》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宋代陈旸《乐书》记载:“唐有轧筝,以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1]形制與箏、瑟類似,為長方形共鳴箱,面板上張弦數根,用細長竹片擦弦以拉奏。
明代朱载堉《明·郑氏子瑟谱》中曰:“今官筝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南宋时,轧筝一度易名“蓁”[2]。宋元時期,軋箏為“七弦七柱”,顾瑛《玉山璞稿·斯歌二首》诗中曰:“锦筝弹尽鸳鸯曲,都在秋风十四弦”。[3]隨著歷史變遷,至清代,形制無變化,唯弦數由7根增至9根。[4]現代的軋箏經改良,以鋼絲為弦,共十一條,音域可達兩個八度以上。[5]
另外,軋箏傳至朝鮮半島和越南後,逐漸演變為牙箏,進而融入韓文化和越文化。傳至琉球後則演變成提箏。在越南,這種樂器曾在順化宮廷雅樂中使用,但不再使用。
參考
[编辑]- ^ 陈旸《乐书》卷一百四十六
- ^ 陈元靓《事林广记》说:“蓁,形如瑟,二头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而轧之”
- ^ 轧筝复原以及轧筝过去的故事. 民族乐器网. [2025-01-26].
- ^ 《大清会典》记载:“轧筝三尺二寸有余。弦数十,以木杆轧之。”;《御製律呂正義後編》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一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十一也”
- ^ 贺晓华. 福建的文枕琴与轧筝,蓁. 中国民族音乐在线(华音)网站. [2025-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1).
![]() | 这是一篇關於樂器或樂器製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