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秦孝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秦孝公
秦國君主
君主
統治前361年-前338年
儲君秦惠文王
出生前382年
逝世前338年
安葬
弟圉
子嗣秦惠文王樗里疾
谥号
孝公
政权秦國(戰國)
父親秦献公
首都栎阳、咸阳

秦孝公(前382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前362年-前338年在位,在位共25年。

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他因此颁布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

生平

[编辑]

继位

[编辑]

秦孝公于秦献公四年正月庚寅(正月初九,儒略历前382年12月6日)出生。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岁矣。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四代亂政(秦厲公秦躁公秦簡公秦出公),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2]

求贤令

[编辑]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註 1]。当时黄河殽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註 2]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全文如下:

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4]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5]

前343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6]

商鞅变法

[编辑]

商鞅入秦

[编辑]

魏国人商鞅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商鞅於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国,通過秦孝公的宠臣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7][8]

垦草令

[编辑]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註 3]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第一次变法

[编辑]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12]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13]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14]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15]

第二次变法

[编辑]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16][17]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18]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19]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20]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骃(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21]

河西之战

[编辑]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22][23][24]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元里之战

[编辑]

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25]此举招致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26]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突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27]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28]

安邑、固阳之战

[编辑]

前353年,赵成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援,[29]齐威王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与宋国景㪨、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會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30]同年,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国军队击败。[31]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32]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註 4](今山西省夏县西北)。[33]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34]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35]

彤地会盟

[编辑]

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36]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37]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38]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两国紧张的关系。[39]

逢泽会盟

[编辑]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赵肃侯[註 5]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38][41][42]

西鄙之战

[编辑]

前343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筑城。[43]

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註 6],商鞅因战功获封於商於郡[註 7]十五邑,号为商君。[44][45]

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46]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47]

去世

[编辑]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48]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49]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50],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51]

名言

[编辑]

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其他

[编辑]
  • 前361年,西方出现彗星[52]
  • 前346年,桃树李树在冬天开花。[53]
  • 前341年,马生出了人。[54]

评价

[编辑]

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孝公: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55]

影视形象

[编辑]

電視劇

[编辑]
年份 劇名 演員
1999 东周列国战国篇 陈强[56]
2009 大秦帝国之裂变 侯勇[57]

注释

[编辑]
  1. ^ 此处《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有误,采纳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的观点,见梁所著《史记志疑》第140页。[3]
  2. ^ 此处《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有误,采纳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的观点,见梁所著《史记志疑》第140页。[3]
  3. ^ 关于商鞅变法的时间,许多记载为前356年,实际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就决定变法,而《垦草令》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变法方案,见[9][10]。《垦草令》原文已失传,高亨的《商君书注释》认为《垦草令》是根据《商君书·垦令》拟定而成,林剑鸣和郑良树支持这一观点,但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对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289页。[11]
  4. ^ 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认为此处安邑应为固阳之误,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据《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已于前361年迁都大梁,旧都安邑应该为秦国争夺的范围。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334页。[11]
  5.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为肃侯四年,朝天子。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八十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一文中考证时间应为赵肃侯朝见周天子应为肃侯六年逢泽之会时,见钱所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240页。[40]
  6.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西鄙之战后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地求和,而《史记·卷五·秦本纪》则记载(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说明西鄙之战后商鞅并未全部收复河西地区,秦国完全收复河西地区是在前330年。
  7. ^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记载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史记集解·商君列传》引徐广曰指出於商为弘农商县。《史记索隐·商君列传》指於商为二县名。《史记正义·商君列传》记载邓州内乡县(今河南省内乡县)东七里为古於邑,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八十九里为商邑,於商与商是两处不同的地方。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认为第一种说法正确,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377页。[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盐铁论·卷二·非鞅》: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2. ^ 《史记·卷五·秦本纪》: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3. ^ 3.0 3.1 梁玉绳. 《史记志疑》.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号: 中华书局. 1981年4月: 第140页. 
  4. ^ 《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应为燕文公)、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应为巫郡)、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5.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四年,(赵)与韩攻秦。
  6.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
  7. ^ 《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商君以法经六篇,入说于秦,议参夷之诛,连相坐之法。
  8.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9.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卒定变法之令。
  10. ^ 《商君书·更法》:…于是遂出垦草令。
  11. ^ 11.0 11.1 11.2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 第289页、第334页、第377页. ISBN 7208031851. 
  12. ^ 《史记·卷五·秦本纪》: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13.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元年(应为五年),秦败我西山。
  14.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楚宣王)十三年,君(应为右)尹黑迎女秦。
  15.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
  16.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17.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18.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9.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
  20.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十一年(应为十五年),昭侯如秦。
  21. ^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骃(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
  22.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
  23.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二十一年,章蟜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
  24.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
  25. ^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
  26.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27.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28. ^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29. ^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30. ^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31.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惠王十八年(应为十七年),邯郸降。齐败我桂陵。
  32. ^ 《战国策·卷十四·楚策一·邯郸之难》: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33.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34.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惠王)十九年(应为十八年),筑长城,塞固阳。
  35.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一年,卫鞅围固阳,降之。
  36. ^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八年, 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
  37.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
  38. ^ 38.0 38.1 《战国策·卷十二·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
  39.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惠王)二十一年(应为二十年),与秦会彤。
  40. ^ 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上海市福州路401号: 上海书店. 1992年1月: 第240页. ISBN 7805694745. 
  41. ^ 《战国策·卷六·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42.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年(应为十八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43.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九年,城武城。
  44. ^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魏惠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
  45.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46.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应为岸门),虏其将魏错。
  47.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四年,秦与大荔围合阳。
  48. ^ 《战国策·卷三·卫鞅亡魏入秦》: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49.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生惠文王。
  50. ^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記載為「彤地」,《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記載為「郑黾池」
  51. ^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52.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元年,彗星见西方。
  53.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孝公立十六年。时桃李冬华。
  54. ^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一年,马生人。
  55. ^ 见 《过秦论·上篇》。
  56. ^ 《东周列国·战国篇》演员表 剧情介绍. 酷优网. 2011年7月8日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連結]
  57. ^ 资料: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 主要演员. 搜狐娱乐. 2009年11月10日 [2011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30日) (中文(简体)). 

紀年

[编辑]
秦孝公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西元 前361年 前360年 前359年 前358年 前357年 前356年 前355年 前354年 前353年 前352年
干支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秦孝公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西元 前351年 前350年 前349年 前348年 前347年 前346年 前345年 前344年 前343年 前342年
干支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秦孝公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西元 前341年 前340年 前339年 前338年
干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前任:
秦献公
秦國君主
前361年-前338年
繼任:
秦惠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