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
奕詝 | |||||||||||||
---|---|---|---|---|---|---|---|---|---|---|---|---|---|
文宗顯皇帝 | |||||||||||||
![]() 清文宗顯皇帝朝服全身像 | |||||||||||||
清朝皇帝(第8位)[註 1] | |||||||||||||
統治 | 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11年166天) | ||||||||||||
前任 | 清宣宗旻寧(道光帝) | ||||||||||||
繼任 | 清穆宗載淳(同治帝) | ||||||||||||
出生 | 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 1831年7月17日 顺天府圓明園澄静斋 | ||||||||||||
逝世 |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 1861年8月22日 (30歲) 承德府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 ||||||||||||
安葬 | |||||||||||||
王后 | 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 ||||||||||||
妃嫔 | |||||||||||||
皇貴妃 | 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 端恪皇貴妃佟佳氏 | ||||||||||||
貴妃 | 玟貴妃徐佳氏 婉貴妃索綽絡氏 | ||||||||||||
妃 | 璷妃葉赫那拉氏 禧妃察哈喇氏 吉妃王氏 慶妃张氏 | ||||||||||||
嬪 | 雲嬪武佳氏 容嬪伊爾根覺羅氏 璹嫔葉赫那拉氏 玉嬪葉赫那拉氏 | ||||||||||||
常在 | 玶常在伊爾根覺羅氏 瑃常在暝諳氏 錱常在戴氏 | ||||||||||||
子嗣 | 子: 同治帝載淳(母孝欽顯皇后) 憫郡王(早殤,母玫貴妃) 女: 榮安固倫公主(母莊靜皇貴妃) 養女: 榮壽固倫公主(恭親王奕訢之女) | ||||||||||||
| |||||||||||||
父親 | 宣宗成皇帝旻寧 | ||||||||||||
母親 |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 ||||||||||||
首都 | 順天府 | ||||||||||||
皇宮 | 紫禁城 |
咸丰帝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咸豐帝 | ||
简化字 | 咸丰帝 | ||
| |||
蒙古语名称 | |||
傳統蒙文 | ᠲᠦᠭᠡᠮᠡᠯ ᠡᠯᠪᠡᠭᠲᠦ ᠬᠠᠭᠠᠨ | ||
西里尔蒙文 | 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 | ||
满语名称 | |||
满文 | ᡤᡠᠪᠴᡳ ᡝᠯᡤᡳᠶᡝᠩᡤᡝ ᡥᡡᠸᠠᠩᡩᡳ | ||
穆麟德转写 | Gubci elgiyengge Hūwangdi | ||
太清转写 | Gubqi elgiyengge Hvwangdi |
咸丰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爱新觉罗氏,名奕
ᠵᡠ,穆麟德轉寫:I Ju),號且樂道人[2],是中国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于公元1850年至1861年在位,年号「咸豐」,庙号文宗(满语:ᠸᡝᠨ᠋ᡯᡠᠩ,穆麟德轉寫:wendzung),谥号簡稱为显皇帝(满语: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ᡩᡳ,穆麟德轉寫:iletu hūwangdi)。
咸豐帝是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誕於北京圆明园澄静斋。1850年,其父道光帝驾崩,时年20岁的咸丰帝依据遗诏即位。咸丰帝是清朝及中国历史上最後一位掌握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经由儲位密建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清朝国势衰微,各种社会矛盾轮番激化爆发,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黄河决口等民变灾殃,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趁火打劫等祸患,时局动荡艰困,几无宁日,令原本有心发奋勤政的咸丰帝心力交瘁、万念俱灰。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仓皇北逃,最终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三十一歲,葬于清东陵中的定陵。
生平
[编辑]
清朝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公元1831年7月17日),咸丰帝生于北京圆明园之澄静斋,得名奕詝。当时,父亲道光帝的前三个儿子都已去世,所以奕詝出生后即为实际在世的皇长子。奕詝年幼丧母,被父亲指定给静贵妃抚养,因此和静贵妃之子奕䜣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按照秘密立储制度,奕詝被道光帝密立为储君,弟弟奕詝同时被立为亲王。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驾崩,临终前宣召大臣开启鐍匣,宣布奕詝为皇太子并即位成为皇帝。同年正月二十六日(3月9日),奕詝正式即位,年号“咸丰”。
咸丰帝即位之初勤於政事,广开言路、明詔求賢,先後將有损国家利益的穆彰阿和耆英革職,并启用林则徐等能臣,大手笔地改革朝政。但此時的清朝內憂外患不斷,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于广西兴起,捻军也在同年于河南起义,咸丰帝身边的重臣能臣也接连故去,使其陷入被动。同时,由于恭亲王奕䜣要求册封自己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为皇太后之事,咸丰帝心神疲惫,与曾情同手足的奕䜣也嫌隙渐生,不复往日之友好。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北上定都南京并极速北上,席卷半壁江山,朝廷大骇,耗费巨额银两反制,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也兴起讨逆,局势逐步由胶着走向上风。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困扰了咸丰帝在位的全部时限,最终于同治初年被平定。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开封府铜瓦厢决口,河道改回北方,山东、河南与直隶受灾深重,灾民数量高达1000万,大额的赈灾及工程款令朝廷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亚罗号”事件向清朝发难,与之前因西林教案与中国龃龉的法国联合出兵,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线由广州向北方一路拓展,直至天津大沽口。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咸丰帝正式下诏对英国法国宣战,最后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被焚掠。北京城破之际,咸丰帝仓皇北逃,命恭亲王奕䜣在京主持与列强谈判讲和,最终以签定《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扩大了英国在香港的占领区、增开天津为英法商埠并向两国赔偿巨额银两。

与此同时,俄国趁乱对华打劫,其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于1858年用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原属清朝的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周围的部分领土。美国也在此间渔利,获取了更多的通商港口及最惠国待遇。
轮番登场的巨大国家变故令咸丰帝备受煎熬,悲痛欲绝,最终走向了身心崩溃。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于热河行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终年31岁,其独子载淳(即同治帝)继位。依咸丰帝遺詔,以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顾命八大臣,肅順為首,輔導皇帝施政。同时将“御赏”、“同道堂”两方小玺分别赐给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咸丰帝确立的这个权力结构意在用八大臣辅佐皇帝,再用两宫皇太后制约八大臣。
然而不久后,在咸丰帝治丧期间,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联合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变,令辅政八大臣非死即貶,政府随即由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与恭亲王奕䜣一道代替幼小的同治帝行使皇权。自此,咸丰帝生前设计的辅政权力结构被彻底打破。由于同治帝亦早逝且无后,清朝自太祖以来的世袭帝系也自此终结。1875年同治帝逝世后,醇亲王奕𫍽之子载湉(即光绪帝)被过继给咸丰帝,继承了咸丰帝的皇位,成为新任皇帝。咸丰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曾为其妃子的慈禧太后后来独揽大权,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主宰国家将近半个世纪。
咸丰帝死后,清朝内外忧患渐趋消弭,国家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平稳时期,洋务运动等发展战略使国家近代化进程被加速推进。其墓葬是位于清东陵的定陵。

評價
[编辑]- 清朝皇帝的評價中,咸豐帝的爭議最大。咸丰爱看戏,爱唱戏,即使到热河行在唱戏,“着升平署三拔至热河”,也表現得乐不思蜀[3]。咸丰一朝,财政十分困难,要镇压太平天国,对付英法联军,财源枯竭,“户部因军兴财匮,行钞,置宝钞处,行大钱,置官钱总局,分领其事”,钞票大量发行,造成通货膨胀,“官民交累,徒滋弊窦”[4]。
- 咸丰帝“任賢擢才,洞觀肆應”,在面對太平天国运动與“三千年未有之政局”的內憂外患中,咸丰指揮若定,重用汉族大臣曾国藩、李鴻章等人组织团练来对付太平天国,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提拔行事果断的肃顺,并支持肃顺等人在朝政上推行的改革。為後來的同光中興打下良好基礎。但也因為採納肃顺對英法兩國強硬的做法,導致引發英法聯軍之役。
- 咸丰帝临终前对朝政事宜不合理的安排和权力制衡,使朝臣和后宫在有关朝政和国事方面展开逐鹿,间接导致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醇亲王奕譞联手,打倒了顾命八大臣,最後慈禧掌权近半个世纪,从而也被有些史家流派认为咸丰帝没有安排好善后事宜,致使后宫干政半个世纪的局面。
- 英、法等國要求清廷能讓英法兩國在北京設置駐京公使,新任公使到任時能觐見皇帝,但咸丰帝不接受。英國也要求清廷開放中國貿易,咸丰帝也拒絕,雖然天津條約簽訂後,咸豐帝默許了英、法等國的要求,但又對英、法等國的公使刁難(主因是採納肃顺對英法兩國強硬的做法)。咸丰帝本人的守舊,間接導致英法聯軍之役清朝的慘敗,使清朝失去首都北京,圓明園也遭聯軍焚毀。
- 太平天国运动與英法聯軍之役,使咸丰帝遭受打擊,逃往熱河行宮後就病逝了,太平天国运动與英法聯軍之役的善後工作,直到慈安、慈禧两宫听政時期才結束。
大事年表
[编辑]- 1831年(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奕詝出生。後受教于杜受田。
- 1850年(道光三十年)正月,宣宗去世,奕詝繼位。是年太平天國起事。
- 1853年(咸豐三年)二月,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在此,改名天京。九月,太平天國北伐軍逼近天津。是年曾國藩建湘軍。
- 1855年(咸豐五年)四月,李開芳被俘,太平天國北伐軍覆沒。同年,黄河在河南决口改道,致使巨大灾患。
- 1856年(咸豐六年)八月,天京事變發生。九月,「亞羅號事件」發生。
- 1858年(咸豐八年)四月,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五月,先後與俄、美、英、法四國簽訂《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及《中法天津條約》。十月,太平軍取得三河大捷。
- 1859年(咸豐九年)五月,清大沽守軍擊退英、法艦隊。
- 1860年(咸豐十年)七月,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和大沽一帶。八月,八里橋和大沽口相繼被攻佔,咸豐帝逃往承德,亦不足兩個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進佔北京。十月,《中英北京條約》及《中法北京條約》立。十一月,《中俄北京條約》立。十二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
- 1861年(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年三十。其子载淳年仅六岁,继承大统,是為同治帝。咸丰委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辅政八大臣,辅助小皇帝。
家族成员
[编辑]后妃
[编辑]皇后
[编辑]- 孝德顯皇后(1831年4月12日—1850年1月24日),萨克达氏,滿洲鑲蓝旗人,太常寺少卿富泰与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女之女。道光二十七年,经宣宗指婚与皇四子奕詝为嫡福晋,但在丈夫咸豐帝即位前一个月去世,年十九岁,追谥为孝德溫惠誠順慈莊恪慎徽懿恭天贊聖顯皇后。
- 孝貞顯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即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生于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咸豐二年二月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內,冊封為貞嬪,五月晉升為貞貴妃,十月即正式立為皇后。文宗崩後,尊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東太后)與慈禧太后(西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崩,年四十四岁,谥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 孝欽顯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惠徵之女。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咸豐二年二月選秀入宮,五月初九進內,冊封為蘭貴人,咸豐四年二月乙未晉封為懿嬪,咸豐六年三月庚辰,懿嬪生下皇長子載淳,當日就晉封懿妃。咸豐七年正月乙卯晉封貴妃。文宗崩後,尊為「聖母皇太后」(慈禧太后、西太后)與東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崩,年七十二岁,谥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生一子載淳,即同治帝。
皇貴妃
[编辑]- 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主事慶海女,道光十七年生。咸豐元年入宮,二年五月初九日,封為麗貴人,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封為麗嬪,五年五月初七日,晉為麗妃。穆宗登極後,尊封麗皇貴妃,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光緒帝尊封為麗皇貴太妃,光緒十六年薨,年五十四岁。生一女:榮安固倫公主。
- 端恪皇贵妃,佟佳氏。她是咸豐帝所有后妃中最後去世者,亦是最後入葬定陵妃園寢者。
贵妃
[编辑]妃
[编辑]- 璷妃,葉赫那拉氏。咸豐五年二月初十日,封璷貴人,二月二十四日,璷貴人如嬪位的內庭宮各退。同治帝尊其為皇考璷嬪。光緒帝再尊其為皇祖璷妃,所享的內庭宮分同貴妃之位。
- 禧妃,察哈拉氏。
- 吉妃,王氏。咸豐八年五月十五日,封為吉貴人。同治帝尊其為皇考吉嬪,後光緒帝再尊其為吉妃。
- 庆妃,张氏。
嫔
[编辑]- 云嫔,武佳氏,咸丰帝为皇子时,入侍為「格格」。
- 容嫔,伊尔根觉罗氏,咸豐三年十月二十日已為容常在,咸豐五年十月初一日已晉為容貴人,咸豐十一年尊封容嬪。尊封伊爾根覺羅氏為容嬪的尊封事宜,於同治八年仍未辦理,因伊爾根覺羅氏突然去世而停止。
- 璹嬪,葉赫那拉氏,正白旗滿洲員外郎桂祥之女,道光二十年。咸豐五年二月初十日,經外八旗選秀入宮,封為𤩈貴人,所享的內庭宮分同嬪位。咸豐七年十一月至咸豐八年二月,葉赫那拉氏的待遇因故如常在之位。咸豐九年十一月初十日,改號為璹貴人。咸豐十一年尊封璹嬪,与莊靜皇貴妃同居永和宮。尊封葉赫那拉氏為璹嬪的尊封事宜,於同治十三年仍未辦理,因葉赫那拉氏突然去世而停止,葬在清定陵妃園寢。
- 玉嬪,葉赫那拉氏,正白旗满洲员外郎桂祥之女,有一姐璹嫔,同为咸豐帝妃嫔[5]。咸豐八年三月二十五日,由本家送入圓明園,為玉貴人。咸丰十一年同治帝继位,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晋封为玉嫔。同治元年去世。同治四年奉安妃园寝[6]。
常在
[编辑]- 玶常在,伊尔根觉罗氏,初号英貴人,咸豐二年封英嬪,咸豐三年降為伊貴人,咸豐五年降為伊常在,再降為伊答應,咸豐六年封為玶常在[7]。
- 瑃常在[8],明安氏(暝諳氏),滿洲旗人出身。
- 錱常在,《内务府谱牒》記載為戴氏,戴吉祿原配之女,包衣管領下辛者庫人。咸丰九年去世。
子女
[编辑]皇子
[编辑]皇女
[编辑]高祖父:世宗宪皇帝胤禛 | ||||||||||||||||
曾祖父:高宗纯皇帝弘曆 | ||||||||||||||||
高祖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 ||||||||||||||||
祖父:仁宗睿皇帝颙琰 | ||||||||||||||||
外高祖父:内管领魏清泰 | ||||||||||||||||
曾祖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 ||||||||||||||||
外高祖母:楊佳氏 | ||||||||||||||||
父:宣宗成皇帝旻宁 | ||||||||||||||||
外高祖父:喜塔臘常安 | ||||||||||||||||
外曾祖父:承恩公和尔经额 | ||||||||||||||||
外高祖母:李佳氏 | ||||||||||||||||
祖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 ||||||||||||||||
外曾祖母:王佳氏 | ||||||||||||||||
文宗显皇帝奕詝 | ||||||||||||||||
外高祖父:驻藏大臣成德 | ||||||||||||||||
外曾祖父:(追封)轻车都尉刚烈二等男穆克登布 | ||||||||||||||||
外祖父:(追封)荣僖三等承恩公颐龄 | ||||||||||||||||
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 ||||||||||||||||
外祖母:烏雅氏 | ||||||||||||||||
影视形象
[编辑]演員 | 影視作品 | 年份 | 備註 |
电影 | |||
鄺山笑 | 慈禧西太后 | 1940年 | |
梁家輝 | 火燒圓明園 | 1983年 | |
垂簾聽政 | |||
黃衍蒙 | 武狀元蘇乞兒 | 1992年 | |
于榮光 | 慈禧秘密生活 | 1995年 | |
電視劇 | |||
黄浩义 | 少女慈禧 | 1983年 | |
李青山 | 满清十三皇朝之咸丰 | 1987年 | |
彭文坚 | 太平天国 | 1988年 | |
翁家明 | 戏说慈禧 | 1992年 | |
王偉梁 | 清宮氣數錄 | 1994年 | |
侯天来 | 太平天国 | 2000年 | |
陳道明 | 尚方寶劍 | 2001年 | |
謝偉才 | 天下第一醜 | 2002年 | |
賈致鋼 | 魂斷太平 | 2002年 | |
沈晓海 | 咸丰王朝之一帘幽梦 | 2005年 | |
王晖 | 一生为奴 | 2005年 | |
羅家英 | 小當家 | 2005年 | |
张迪 | 大清后宫 | 2006年 | |
李常宏 | 豪門金枝 | 2008年 | |
林申 | 天地民心 | 2010年 | |
王增奇 | 瀛寰之志 | 2011年 | |
張思聰 | 大太監 | 2011年 | 出現於劉多生憶述片段,僅出現背影 |
江俊翰 | 女人花 | 2012年 | |
韓棟(青年)、蔣愷 | 紅牆綠瓦之殘陽 | 2013年 | 又名《宫锁秘史》 |
王增奇 | 瀛寰之志 | 待播 |
軼事
[编辑]雖然咸豐帝在位只有短短11年,但對內卻民不聊生,甚至出現太平天國起義。而西方國家由此時開始強行打開中國國門,資本主義思想及科技由這段時間開始得以傳播,由此中國開始從古代進入近代。亦因如此,後人即以「咸豐年前」來代表陳年往事。[9]
注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一五九
- ^ 《清稗類鈔》
- ^ 福成《庸盦笔记》
- ^ 《清史稿肃顺传》卷三八七。
- ^ 章乃炜、王蔼人. 陈晓东 , 编. 清宫述闻(正续编合编本). 封扉设计:李猛 第1版.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12月: 597. ISBN 978-7-80047-907-6.
- ^ 莊吉發. 《咸豐事典》. 遠流出版. : 242 [2023-03-17]. ISBN 97895732640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 ^ 王佩環. 清宫后妃.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12月: 351. ISBN 978-7-5610-2144-6.
- ^ 章乃炜、王蔼人. 责任编辑:陈晓东 , 编. 清宫述闻(正续编合编本). 封扉设计:李猛 第1版.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年12月: 600. ISBN 978-7-80047-907-6.
- ^ BP. 咸豐年前嘅事唔好提…點解係咸豐?. 互聯網: Yahoo. 2016-07-20 [202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2) (中文(繁體)).
來源
[编辑]- 茅海建:《苦命天子》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咸丰帝 出生于:1831年7月17日逝世於:1861年8月22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清宣宗旻寧 (父) 年号:道光 |
中国皇帝 清朝皇帝 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 道光三十年正月廿六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 |
繼任: 清穆宗載淳 (子) 年号:祺祥、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