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者
命者(梵語:जीव,IAST:jīva),又譯壽者,音譯耆婆,即命我(梵語:Jivātman),是印度教與耆那教中對於生命個體的概念,經常被翻譯為靈魂(英語:Soul)[1]。擁有命者,為擁有生命的生物。相對而言,相對而言,沒有命者的非生物,例如土,石,桌椅等,為單純的物質,稱為非命(Ajiva)。
概論
[编辑]命者的字根來自梵文動詞jīv,意思為呼吸,或是生存,被用來稱呼擁有生命的個體[2],在薄伽梵歌與奧義書等作品中經常引用這個單字。在吠檀多派中,命者與我(梵語:Ātman)有類似意思,指靈魂,或是自我的意思。
命者是每個生命個體都擁有的內在實體,與生命本質相關[3],是生命的主宰.擁有命者才能擁有生命[4]。在《薄伽梵歌》第二章提到命者,是一種永恆的生命形態:
न जायते म्रियते वा कदाचिन्
नायं भूत्वा भविता वा न भूयः ।
अजो नित्यः शाश्वतोऽयं पुराणो
न हन्यते हन्यमाने शरीरे
命者(靈魂)不生而且永恆,長存而且從最初就存在。它不會因為肉體被殺害而被屠殺。
——薄伽梵歌第2章20節,[2]
在奧義書中,命者被當成是個體的我,又稱之為命我(Jivātman),在與外在的大我,梵我(Paramatman),結合後,就可得到真正解脫。
各派見解
[编辑]耆那教
[编辑]耆那教認為,所有的生命個體,都擁有命者。擁有命者的個體,即為生物。即使死亡,命者也不會消失,是真正的我[5]。
佛教
[编辑]佛教主張無我(Anātman),認為命者非我,反對將命者當成是真實的我。佛教認為,命者是一種根(Indriya),稱為命根(梵語:Jīvitindriya),是二十二根之一。命根擁有暖、壽、識三個特色,是生命必要的元素。因為命根出現,人因而擁有生命出生,當失去命根,身體就會毀壞消失,進入死亡。因為命根相續不斷,所以可以保持生命持續,但一般人因此產生誤解。
佛教認為,命者與身體是一體(命即是身),以及命者與身體是不同的(命異身異),這兩種觀念都是錯誤的[6]。因為認為五蘊中有我,所以產生各種對於我的想,這些想都源自於無明,是錯誤的見解,命我也是其中之一[7]。
註釋
[编辑]- ^ Matthew Hall. Plants as Persons: A Philosophical Bot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1: 76. ISBN 978-1-4384-3430-8.
- ^ 2.0 2.1 Paramtattvadas, Sadhu. An Introduction to Swaminarayan Hindu Theology.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August 2017. ISBN 9781107158672. OCLC 964861190.
- ^ 月稱《七十空性論釋》:「與命根相屬而且生存著,因此名為命者。」
- ^ 《成唯識論述記》卷1:「色心相續,名之為命者,是主義。我有此命,故名命者。」
- ^ J Jaini. Outlines of Jain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0: xxii–xxiii.
- ^ 《雜阿含經》卷12〈大空法經〉:「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
- ^ 《雜阿含經》卷13〈306經〉:「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㝹闍、摩那婆、士夫、福伽羅、耆婆、禪頭。」
![]() | 这是一篇與印度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