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物理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物理主題首頁

編輯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注重於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在過去兩千年裏,物理學與化學天文學都曾歸屬於自然哲學。直到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之後,物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生物物理學量子化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經過嚴謹思考論證,物理學者會提出表述大自然現象與規律的假說。倘若這假說能夠通過大量嚴格的實驗檢驗,則可以被歸類為物理定律。但正如很多其他自然科學理論一樣,這些定律不能被證明,其正確性只能靠著反覆的實驗來檢驗。

典範條目、優良條目

編輯

是一種人工合成元素,符號為Es原子序為99。是第7個超鈾元素,屬於錒系元素。 在1952年第一次氫彈爆炸的殘餘物中發現,並以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命名。鑀除了用於合成新的元素,主要用於發射X射線。鑀曾在1955年用於首次合成元素。鑀是一種柔軟的銀白色金屬,具順磁性。其化學屬性符合典型的重錒系元素,容易形成+3氧化態,並特別在固體中也可以形成+2態。鑀是最後一種曾在宏觀尺度下以純元素形態被研究過的元素,所用的同位素是常見但半衰期短的鑀-253。

精選圖片

編輯

日冕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厚度達到幾百萬公里以上。日冕溫度有100萬攝氏度,粒子數密度為1015m3。在高溫下,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日冕發出的光比色球層的還要弱。圖為2012年8月31日,一長條太陽物質從太陽大氣最外層日冕爆發出來,進入太空。

本日推薦

編輯

從不同的角度看太陽來的輻射(S)及粒子的熱輻射 :觀測者(a)與粒子一起移動,而觀測者(b)則相對於太陽靜止。

坡印亭-羅伯遜效應,又稱坡印亭-羅伯遜阻力,以約翰·坡印亭(John Poynting)與霍華德·羅伯遜(Howard Robertson)命名,是太陽輻射令太陽系中的塵埃微粒,緩慢地往系中心螺旋前進的效應。這種抗力實質上為,與微粒移動方向成切線的輻射壓分量。坡印亭在1903年在「以太理論」的基礎上,給出這種效應的描述,而以太理論在1905年至1915年間逐漸被相對論所取代。羅伯遜在1937年使用了相對論的概念,來描述這種效應...

你知道嗎

編輯

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

編輯

天文觀測到的瀰漫星際帶線譜的相對強度。
瀰漫星際帶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是甚麼物質造成了在天文線譜裏觀測到的多條星際吸收線?請問這些物質是否為分子物質?假若是分子物質,到底是哪些分子物質,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從哪裡開始

編輯 基礎物理學力學 | 熱學 | 電磁學 | 光學

核心理論: 經典力學 | 運動學 | 靜力學 | 動力學 | 拉格朗日力學 | 哈密頓力學 | 連續介質力學 | 流體力學 | 固體力學 | 電動力學 | 狹義相對論 | 廣義相對論 | 量子力學 | 量子場論 | 量子電動力學 | 量子色動力學 | 量子光學 | 弦理論 | 熱力學 | 統計力學

主要領域: 天體物理學 | 凝聚態物理學 | 原子物理學 | 分子物理學 | 光學 | 幾何光學 | 物理光學 | 原子核物理學 | 粒子物理學 | 電漿體物理學 | 介觀物理學 | 低溫物理學 | 固體物理學 | 晶體學

交叉學科: 天體物理學 | 大氣物理學 | 地球物理學 | 生物物理學 | 物理化學 | 材料科學 | 電子科學 | 計算物理 | 數學物理 | 非線性物理學

背景知識: 參看傳記, 科學史, 和學院介紹.

專題

編輯

WikiProjects
物理學專題

有關專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共襄盛舉

編輯

物理新聞

編輯

2020年焦點新聞 下列日期是新聞發布時間,而非事件發表或發現時間

2019年

物理學史上的2月


前次刷新頁面時間為2025年2月13日 23時38分23秒 UTC,刷新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