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蒂帕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78年的蒂帕嬤

蒂帕嬤(Dipa Ma,1911年3月25日—1989年9月1日),原名納尼·巴拉·巴茹阿(Nani Bala Barua),是孟加拉出身的佛教禪修導師。生於吉大港附近一座小村莊,16歲時,她與丈夫遷往緬甸居住。18歲時,納尼的母親不幸過世,留下一名叫作碧佐(Bijoy)的幼兒,由於她與丈夫當時並未有兒女,故此,他們帶著碧佐到緬甸扶養長大。

在35歲時,納尼終於懷有第一胎,誕下了一名女嬰,可惜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去世。四年後,納尼以39歲的高齡誕下女兒蒂帕(Dipa),因為她女兒的出世是一件重大的事,從此以後人們都稱她為蒂帕嬤,即「蒂帕之母」(孟加拉語「蒂帕」是光的意思,亦即光母)。此後,她再度失去一名男嬰,以及其丈夫突然死亡。在接受禪修訓練之前,蒂帕嬤都飽受著身心的悲傷和痛苦。

蒂帕嬤自己曾回憶說:「你們都曾經親眼目賭,我當時因為失去兒女而感到沮喪及崩潰,身體又有疾病,我當時覺得很苦。連路也不能正常地走。但現在,你們發現我變成怎樣呢?所有疾病都消失了,我感到精神煥發,心裡什麼都沒有了。沒有憂慮,也沒有悲哀。我感到很欣喜。如果你們都來禪修,你們也將會感到快樂。毗婆舍那禪法(內觀)一點都不奇特,只要跟隨指導便可以。」[1]

蒂帕嬤的女兒蒂帕·巴茹阿(Dipa Barua)曾說:「我的母親蒂帕嬤經常勸導我,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絕對地好及絕對地壞,都是兩者的混合。」[2]

生平

[編輯]

早期生活

[編輯]

蒂帕嬤的童年展示了對佛教儀式的濃厚興趣,而且喜歡讀書多於遊玩。與鄰家女孩不一樣,她堅持上學讀書,但到了12歲,她被家人安排結婚,後來與她的工程師丈夫一起移居到仰光。在遷到仰光之前,有兩年的時間她的丈夫需要獨自在緬甸工作,那時只有她和公婆一起生活。在回憶過去的那一段日子,蒂帕嬤很坦率地表示婚姻的早期是頗為不愉快的,然而,她後來是深深地愛著她的丈夫,與他一起在緬甸生活。

她的丈夫於1957年過世,當時她唯一活下來的女兒蒂帕只有7歲,蒂帕嬤掉進了人生的低谷,被悲傷所困擾。有一日醫生對她說:「你知道嗎?除非你能夠做一些事情平伏你的心,不然你將會死於過度哀傷。"

因為她居住在有佛國之稱的緬甸,醫生建議她學習怎樣禪修。後來有一次,她在夢中見到佛陀示現,散發著明亮的光芒,溫柔地說出《法句經好喜品》的偈語:

「執著於珍愛的事只會帶來憂傷,執著於珍愛的事只會帶來畏懼。一個完全脫離於愛著的人,再無有憂傷和畏懼。"(舊譯: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

修習毗婆舍那禪法

[編輯]

蒂帕嬤明白佛陀的開示是引導她學習毗婆舍那禪法。於是她在仰光的卡瑪郁禪修中心(Kamayut Meditation Center)首次參加禪修營,因為那時候身體衰弱,她期望著可以安靜地死去。事實上她的確差點死去,在一次深入專注的行禪期間,她被一隻患有狂犬病的惡狗咬到,雖然當時不覺得痛苦,但她因此需要提早離開禪修營接受醫療診治。她並沒有為此而放棄禪修,不久後她調整了心態參加第二次禪修營,這次地點是在聞名遐邇的馬哈希尊者所駐錫的道場──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在那裡,她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蛻變。年屆53歲的她,經過六天認真嚴謹的修習,證得了第一階段的覺悟──初果須陀洹

不久後,蒂帕嬤和女兒,以及她的姊妹賀馬(Hema)及她的兒女一起生活和禪修。那時候她們照顧著六個小孩。她們在家庭生活找到一個平衡點,永遠堅持著嚴謹的禪修規範,她們會帶著兒女到禪修中心,由於她們是寺院裡面的小數女人,她們分擔著照顧小孩的工作,寺院都是男眾僧人居住的地方。

神通的修練

[編輯]

1963年,由於蒂帕嬤有著過人的道德修養和專注力,馬哈希尊者的印度籍弟子慕寧達(Anagarika Munindra),亦即蒂帕嬤的老師,挑選了她成為修習神通的學員。訓練包括使身體消失、分身、在無火下煮食、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宿命通等。在熟鍊過後,她按照東方的傳統教導,捨棄了這些能力。

教導學員當下修習禪法

[編輯]

1967年,蒂帕嬤移居到加爾各答,在家中教授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禪修。她的第一位正式的學生是其鄰居,瑪拉提.巴茹阿(Malati Barua),一位需要獨自養育六名年幼兒女的寡婦。瑪拉提面對著一個值得關注的難題:她很想禪修但無法遠離家庭。蒂帕嬤相信覺悟是可以在任何環境發生,所以為她的新學員設計了一些禪修練習,讓這位需要餵養兒女的母親能夠在家裡修習。其中一個練習方法,就是要求瑪拉提專注觀察嬰兒在吃母乳時,因吮吸動作而產生的觸受,蒂帕嬤教導她需要完全以心留意著它,在每一次餵養的期間無有間斷。這差不多等於每天數個小時的練習,正如蒂帕嬤所期望,瑪拉提在沒有遠離家庭的情況下證得了初果。作為一位單身母親和盡責的外祖母,每當有人問蒂帕嬤會不會覺得她所面對的世間事務是修行的障礙時,她說:

「我所面對的世間事務並不是修行的障礙,因為不論我做甚麼,都總會在禪修。禪修從來沒有離開我。縱然在談話,我還是在禪修。當我在吃東西或想著女兒的事,都沒有妨礙著禪修。」

就這樣,蒂帕嬤展開了領導家庭主婦在忙碌的生活中培養智慧的道路。

對女學員們的教導

[編輯]

「相對男士,女士能夠更快及更深入地修習毗婆舍那,因為你們的心比較柔軟。女士們的感性傾向並不是修行的障礙。」蒂帕嬤解釋說,心的柔軟會帶來更多的情感和動力。這是需要觀察的對象,不要與之同化。

一般傳統指只有男人才能夠修行,蒂帕嬤毫不畏懼地作出別的看法。她的女權姿態,雖然一般不顯露於人前,卻有時候讓她的學生感到驚喜。[3]

西遊弘法

[編輯]

在二十世紀的70年代,她成為Sylvia BoorsteinJoseph GoldsteinJack KornfieldMichelle LeveySharon Salzberg的老師,這些學員後來在美國都是獨當一面的禪修老師。80年代初期,她仍遠赴美國麻省巴爾(Barre)的內觀禪修學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教導禪修。

離世

[編輯]

蒂帕嬤在1989年於印度的家中離世,臨死前她正在向佛像頂禮,伏地後再沒有起來。她遺下了當公務員的女兒蒂帕及孫兒歷士(Rishi)。

蒂帕嬤謹守的十項功課

[編輯]
  1. 選擇一個禪修方法然後專修它。如果你想在禪修上獲得進步,守著一個方法。
  2. 每天都要禪修。現在就要修習,不要認為你可以留在日後才多修一些。
  3. 任何情況都是可行的。我們每一個都有著巨大的力量。它能夠幫助我們及協助別人。
  4. 修習忍耐。忍耐是培育正念及專注的最重要美德之一。
  5. 放開你的心。你的心只是一堆故事。
  6. 冷卻情感之火。憤怒是一把火。
  7. 沿路上保持快樂。我感到很愉快。如果你們來禪修,你們也會感到愉快的。
  8. 簡化。簡單地生活。一個非常簡單的生活對每樣事情都是好的。太多的奢華是修行的障礙。
  9. 培養祝福的精神。如果你祝福身邊的一切,這將使你在每一刻都能夠專注。
  10. 這是一個循環的旅程。禪修可以融入整個人。

傳記

[編輯]

她的傳記有中譯本《佛陀的女兒:蒂帕嬤》。[4]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Schmidt, Amy. Dipa M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a Buddhist Master, pp. 34-35
  2. ^ Living this Life Fully: Stories and Teachings of Anagarika Munindra, p. 70
  3. ^ Ibid, page 210
  4. ^ Amy Schmidt. 《佛陀的女兒:蒂帕嬤》. 由周和君; 江翰雯翻譯. 台北市: 橡樹林. 2013-06-20. ISBN 978986788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