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擬鰈
美洲擬鰈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
科: | 鰈科 Pleuronectidae |
屬: | 擬鰈屬 Pseudopleuronectes |
種: | 美洲擬鰈 P. americanus
|
二名法 | |
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 (Walbaum, 1792)
| |
異名 | |
|
美洲擬鰈(學名: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2]是鰈科下的一種比目魚。它們原產於由加拿大拉布拉多至美國喬治亞州的西北大西洋海岸。它們是由紐芬蘭至麻薩諸塞灣的海域中最為普遍的近岸比目魚。它們夏天會生活在離岸的深水區,冬天就會游到近岸的淺水區,如河口、河流及海灣。
美洲擬鰈可長達64厘米及重3.6公斤。它們與大西洋牙鮃不同之處是其眼睛位於身體的右側及沒有牙齒。它們的肉質美味。
於1991年,美洲擬鰈的基因被用作發明轉基因的蕃茄。這種基因可以編出一種能抵受低溫的蛋白質,以減低因結霜所造成的破壞。[3]
生命周期
[編輯]美洲擬鰈每年冬天都會游到近岸產卵。它們的遷徙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於秋天在產卵前會游到河口,與及在春天/夏天在產卵後游到較深及寒冷的河口或離岸海域。這種季節性的模式在較寒冷的北部會有所不同,相反在夏天才游到淺水區,冬天游到深水區。每年的產卵季節都會因地理而有所不同。雖然產卵期大幅重疊,但南部的高峰期會較早出現。
雌鰈會將卵產在產卵地上。魚苗及幼鰈的成長及生存受到溫度、鹽度、溶氧及食物供應所影響。魚苗及幼鰈一般會在鹹水小海灣、海岸鹽湖及河口等地方生長。魚苗於初春主要分佈在河口的上游,及後向下游進發。
威脅
[編輯]美洲擬鰈受到掠食、寄生蟲、疾病及競爭等威脅。掠食性魚類(如銀花鱸魚、扁鰺、蟾魚目及大西洋牙鮃)、鳥類、無脊椎動物及海生哺乳動物都會獵食其魚苗及幼鰈。大西洋鱈魚、白斑角鯊、鮟鱇科及眼斑鰩都是成年美洲擬鰈的主要掠食者。蝟鰩、美星鯊、鱈魚、棘皮油魚科、帶紋鋸魴鮄、銀花鱸魚、扁鰺及斑擬隱棘䲁也會吃少量成年美洲擬鰈。
食性
[編輯]美洲擬鰈的食物受其口部大小所限制。成年的主要吃細小的無脊椎動物、蝦、蛤蜊及蠕蟲。它們主要在日間覓食,因為它們是以視覺來捕捉獵物。於晚上,它們會收縮其眼睛,直至天明。[4]
管理
[編輯]美洲擬鰈群落因過度漁獵及棲息地破壞而大幅減少。管制措施集中在減低漁獲的死亡率、經濟影響及社群影響等。
參考
[編輯]- ^ Munroe, T.A.; Cadrin, S.; Siskey, M. 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4: e.T190165A254462745 [errata version of 2022 assessment] [3 August 2024].
-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6). 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 FishBase. Version 2006-5月.
- ^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Finding of No Significant Impact Commission: USDA (PDF). [2009-07-02].
- ^ Atlantic States Marine Fisheries Commission: Winter Flounder (PDF). [2009-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