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泰山刻石
秦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泰山時所立。
碑高四尺五寸、寬一尺四寸,字型工整、筆畫圓健,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相傳為宰相李斯所書。刻石北、東、西三面為秦始皇詔書,共144個字,南面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所刻二世詔書78個字。
刻石原立於岱頂,至明只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刻石遂失;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山頂玉女池中搜得殘石2塊,尚存10字,移至岱廟;現在位於泰山岱廟東御座的露台前西側,僅存二世詔書中的10個殘字: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1]
拓本與僞作
[編輯]泰山刻石最著名的拓本為民國初年現世的宋拓百六十五字本,收165字,曾由明朝大收藏家安國收藏,1940年爲中村不折購得,現藏於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另有安國舊藏宋拓53字本,1919年爲三井高堅購得,現藏於日本三井美術館。
然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古文字學家容庚從篆文結體和石花板滯兩方面對所謂宋拓本提出質疑[2],認爲實爲翻刻而非原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古文字學家裘錫圭亦加以考證[3][4],指出所謂宋拓本中「臨」「平」「靡」等字篆形合乎《說文解字》之訛形,而異於出土材料之真實秦系文字,「安國本所據拓者是後人對泰山刻石殘文的一種不忠實的摹刻」。2020年,據馬成名考證[5][6],所謂安國藏宋拓本石鼓文「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皆係上海藝苑真賞社翻刻僞造,同時揭示與僞宋拓石鼓文一同現世的所謂安國藏宋拓泰山刻石165字本、53字本也都是藝苑真賞社僞造翻刻本。
全文
[編輯]皇帝臨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飭。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寴䡅遠黎,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者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箸明,陲於後嗣,順承勿革。
皇帝躬聽,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體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於昆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爲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爲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註釋
[編輯]- ^ 现代拓“秦泰山刻石”拓片,岱廟官方網站. [201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7).
- ^ 「安國本明安國舊藏,今由藝苑真賞社印行。合殘泐之字計一百六十五字,視《秦篆譜》為多。取《絳帖》本校之,其多於《絳帖》者,大抵皆半泐之字。惟『治道運行』之『運』字,『靡不清淨』之『淨』字獨完整。其『靡』字作造篆字,《絳帖》本作造篆字,以《絳帖》本為勝。……末有安國題跋,云:『桂坡再題。』則其第一跋或述明此本來歷,為人割去。石花板滯,始皇頌與二世詔清晰相若,使為原拓本,宋庠江休復二人不當不見,其從《秦篆譜》出而非原石拓本則無可疑。……」容庚. 《秦始皇刻石考》. 燕京學報. 1935, (17期).
- ^ 裘錫圭. 《安國舊藏〈秦泰山刻石〉宋拓本真僞辨》. 中國書法. 1992, (3期).
- ^ 裘錫圭. 裘錫圭學術文集 第四卷 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6: P208–209.
- ^ 馬成名.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上)》. 典藏古美術. 2020, (333期).
- ^ 馬成名.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下)》. 典藏古美術. 2020, (334期).
- ^ 泰山刻石 - 全文の釈文・概要,鎌田舜英の書の展示室. [2010-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8).
- ^ 李文放,秦始皇巡遊紀功七刻石淺解,漢字文化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