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泰山刻石
秦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泰山时所立。
碑高四尺五寸、宽一尺四寸,字型工整、笔画圆健,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为宰相李斯所书。刻石北、东、西三面为秦始皇诏书,共144个字,南面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所刻二世诏书78个字。
刻石原立于岱顶,至明只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刻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字,移至岱庙;现在位于泰山岱庙东御座的露台前西侧,仅存二世诏书中的10个残字: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1]
拓本与伪作
[编辑]泰山刻石最著名的拓本为民国初年现世的宋拓百六十五字本,收165字,曾由明朝大收藏家安国收藏,1940年为中村不折购得,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另有安国旧藏宋拓53字本,1919年为三井高坚购得,现藏于日本三井美术馆。
然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文字学家容庚从篆文结体和石花板滞两方面对所谓宋拓本提出质疑[2],认为实为翻刻而非原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古文字学家裘锡圭亦加以考证[3][4],指出所谓宋拓本中“临”“平”“靡”等字篆形合乎《说文解字》之讹形,而异于出土材料之真实秦系文字,“安国本所据拓者是后人对泰山刻石残文的一种不忠实的摹刻”。2020年,据马成名考证[5][6],所谓安国藏宋拓本石鼓文“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皆系上海艺苑真赏社翻刻伪造,同时揭示与伪宋拓石鼓文一同现世的所谓安国藏宋拓泰山刻石165字本、53字本也都是艺苑真赏社伪造翻刻本。
全文
[编辑]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寴䡅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箸明,陲于后嗣,顺承勿革。
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释
[编辑]- ^ 现代拓“秦泰山刻石”拓片,岱廟官方網站. [201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7).
- ^ “安国本明安国旧藏,今由艺苑真赏社印行。合残泐之字计一百六十五字,视《秦篆谱》为多。取《绛帖》本校之,其多于《绛帖》者,大抵皆半泐之字。惟‘治道运行’之‘运’字,‘靡不清净’之‘净’字独完整。其‘靡’字作造篆字,《绛帖》本作造篆字,以《绛帖》本为胜。……末有安国题跋,云:‘桂坡再题。’则其第一跋或述明此本来历,为人割去。石花板滞,始皇颂与二世诏清晰相若,使为原拓本,宋庠江休复二人不当不见,其从《秦篆谱》出而非原石拓本则无可疑。……”容庚. 《秦始皇刻石考》. 燕京学报. 1935, (17期).
- ^ 裘锡圭. 《安國舊藏〈秦泰山刻石〉宋拓本真僞辨》. 中国书法. 1992, (3期).
- ^ 裘锡圭. 裘錫圭學術文集 第四卷 語言文字與古文獻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6: P208–209.
- ^ 马成名.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上)》. 典藏古美术. 2020, (333期).
- ^ 马成名. 《關於明朝安國「十鼓齋」收藏宋拓〈石鼓文〉之我見(下)》. 典藏古美术. 2020, (334期).
- ^ 泰山刻石 - 全文の釈文・概要,鎌田舜英の書の展示室. [201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8).
- ^ 李文放,秦始皇巡游纪功七刻石浅解,汉字文化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