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瑪瑙山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瑙山之戰爆發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部被明軍平賊將軍左良玉陝西總督鄭崇儉張令等部包圍於太平(今四川萬源)瑪瑙山。此役明軍大勝,張獻忠敗走歸州。

據《明史》記載,戰前張獻忠駐守於太平縣大竹河(今四川萬源市東北大竹河西岸大竹鎮[1]),左良玉則駐於漁溪渡(今四川萬源市北與陝西交界處[2])。有見鄭崇儉「引其兵來會」,獻忠遂移師至地形險峻的瑪瑙山據守防範。[3]良玉帶兵進抵山下時,獻忠早已盤踞山顛,並「乘高鼓躁」,展示威勢。良玉下馬觀察獻忠陣勢良久後說:「我知道要怎樣攻破賊軍了。」故下令全軍分成三路,左軍為兩路,鄭軍為一路,又下令全軍聽鼓聲才上山進攻。[4]

戰役爆發時,左鄭兩軍夾攻獻忠,初時其軍陣形還能堅持,然卻不能持久,獻忠全軍潰敗,其兵卒有不少從山上墮下崖澗而亡,左軍更斬殺掃地王曹威白馬鄧天王等頭目共十六人,死傷慘重;張獻忠的妻妾也被左軍所擒,本人則遁入歸州。[5]

此戰計軍功,諸將中以左良玉第一,更獲朝廷加贈太子少保銜。[6] 楊嗣昌在《飛報瑪瑙山大捷疏》載:「大破之,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巖谷死者無算。」崇禎表示嘉許,有手諭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辭朝至今,半載有餘,無日不懸朕念,與行間將士勞苦倍嘗,而鬚髮盡白,深軫朕懷。又聞卿調度周密,賞罰嚴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圖」。

瑪瑙山之戰後,賀人龍以楊嗣昌背信,私下告知良玉,嗣昌欲奪其位,良玉亦恨之,兩人皆與楊嗣昌不合,故此長期擁兵自重,傳檄不至。有見左良玉停兵不追,楊嗣昌遂親筆寫信:「聖意所重,全在逆獻一人。深箐四壁,險峻難逃。將軍在彼,嚴督窮搜,斷可必得。今雲十二日引兵而還,何耶?想窮谷無糧,大兵難駐。將軍必不得已而為此。或張應元、汪雲鳳亦能辦此則幸矣。萬一不能,而逆獻終逃不獲,將奈之何?將軍萬萬再畫必然之策,勿膠奇正之言,果大兵回興,須駐彼調度,期擒渠而止,毋令旁觀忌嫉之,夫謂賊在掌握而復縱逸為患也。」[7]左良玉對此置之不理,不肯協心窮搜深箐[8]。由此,張獻忠得以重新進駐四川。

注釋

[編輯]
  1. ^ 大竹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詞典網
  2. ^ 漁溪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詞典網
  3. ^ 明史》(卷273):「時獻忠營太平縣大竹河,良玉駐漁溪渡。未幾,總督崇儉引其兵來會。賊移軍九滾坪,見瑪瑙山峻險,將據之。」
  4. ^ 明史》(卷273):「良玉始抵山下,賊已踞山顛,乘高鼓譟。良玉下馬周覽者久之,曰:「吾知所以破賊矣。」分所進道為三,己當其二,秦兵當其一。令曰:「聞鼓聲而上。」」
  5. ^ 明史》(卷273):「兩軍夾擊,賊陣堅不可動。鏖戰久之,賊大潰,墜崖澗者無算。追奔四十里,良玉兵斬掃地王曹威、白馬鄧天王等渠魁十六人。獻忠妻妾亦被擒,遁入興山、歸州之山中,尋自鹽井竄興、歸界上。」
  6. ^ 明史》(卷273):「是役也,良玉功第一。事聞,加太子少保。」
  7. ^ 《楊文弱先生集》卷四九
  8. ^ 楊山松:《孤兒籲天錄》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