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玛瑙山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玛瑙山之战爆发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部被明军平贼将军左良玉陕西总督郑崇俭张令等部包围于太平(今四川万源)玛瑙山。此役明军大胜,张献忠败走归州。

据《明史》记载,战前张献忠驻守于太平县大竹河(今四川万源市东北大竹河西岸大竹镇[1]),左良玉则驻于渔溪渡(今四川万源市北与陕西交界处[2])。有见郑崇俭“引其兵来会”,献忠遂移师至地形险峻的玛瑙山据守防范。[3]良玉带兵进抵山下时,献忠早已盘踞山颠,并“乘高鼓躁”,展示威势。良玉下马观察献忠阵势良久后说:“我知道要怎样攻破贼军了。”故下令全军分成三路,左军为两路,郑军为一路,又下令全军听鼓声才上山进攻。[4]

战役爆发时,左郑两军夹攻献忠,初时其军阵形还能坚持,然却不能持久,献忠全军溃败,其兵卒有不少从山上堕下崖涧而亡,左军更斩杀扫地王曹威白马邓天王等头目共十六人,死伤惨重;张献忠的妻妾也被左军所擒,本人则遁入归州。[5]

此战计军功,诸将中以左良玉第一,更获朝廷加赠太子少保衔。[6] 杨嗣昌在《飞报玛瑙山大捷疏》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馀,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玛瑙山之战后,贺人龙以杨嗣昌背信,私下告知良玉,嗣昌欲夺其位,良玉亦恨之,两人皆与杨嗣昌不合,故此长期拥兵自重,传檄不至。有见左良玉停兵不追,杨嗣昌遂亲笔写信:“圣意所重,全在逆献一人。深箐四壁,险峻难逃。将军在彼,严督穷搜,断可必得。今云十二日引兵而还,何耶?想穷谷无粮,大兵难驻。将军必不得已而为此。或张应元、汪云凤亦能办此则幸矣。万一不能,而逆献终逃不获,将奈之何?将军万万再画必然之策,勿胶奇正之言,果大兵回兴,须驻彼调度,期擒渠而止,毋令旁观忌嫉之,夫谓贼在掌握而复纵逸为患也。”[7]左良玉对此置之不理,不肯协心穷搜深箐[8]。由此,张献忠得以重新进驻四川。

注释

[编辑]
  1. ^ 大竹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词典网
  2. ^ 渔溪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词典网
  3. ^ 明史》(卷273):“时献忠营太平县大竹河,良玉驻渔溪渡。未几,总督崇俭引其兵来会。贼移军九滚坪,见玛瑙山峻险,将据之。”
  4. ^ 明史》(卷273):“良玉始抵山下,贼已踞山颠,乘高鼓噪。良玉下马周览者久之,曰:“吾知所以破贼矣。”分所进道为三,己当其二,秦兵当其一。令曰:“闻鼓声而上。””
  5. ^ 明史》(卷273):“两军夹击,贼阵坚不可动。鏖战久之,贼大溃,坠崖涧者无算。追奔四十里,良玉兵斩扫地王曹威、白马邓天王等渠魁十六人。献忠妻妾亦被擒,遁入兴山、归州之山中,寻自盐井窜兴、归界上。”
  6. ^ 明史》(卷273):“是役也,良玉功第一。事闻,加太子少保。”
  7. ^ 《杨文弱先生集》卷四九
  8. ^ 杨山松:《孤儿吁天录》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