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現代化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現代化理論是一個用來解釋社會內部現代化過程的理論,該理論源自馬克斯·韋伯的觀點,經塔爾科特·帕森斯發展,關注國家內部因素,認為傳統國家於「獲得協助」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和更已開發國家同樣的方式實現發展。該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社會科學的主導性範式,後一度衰落,1991年後再度興起,但仍具有爭議。[1]

要旨

[編輯]

現代化理論既試圖確定有助於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社會變量,也試圖解釋社會進化的過程。現代化理論受到源自社會主義和自由市場意識形態、世界體系理論理論家、全球化理論家和依附理論家等的批評。現代化理論不僅強調變化的過程,而且強調對變化的反應。它還著眼於內部動態,同時涉及社會和文化結構以及新技術的適應。

現代化是指從「前現代」或「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逐步過渡的模式。現代化理論表明,傳統社會將隨著他們採用更現代的實踐而發展。現代化理論的支持者聲稱,現代國家更富有、更強大,其公民可以更自由地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諸如新數據技術之類的發展以及更新運輸、通信和生產中傳統方法的需要使現代化成為必要,或者至少優於現狀。這種觀點使批評變得困難,因為它意味著這種發展控制著人類互動的極限,而不是相反。然而,看似矛盾的是,它也意味著人類能動性控制著現代化的速度和嚴重程度。據推測,正在經歷現代化進程的社會通常會達到由抽象原則支配的治理形式,而不是被傳統所支配。根據該理論,傳統宗教信仰和文化特徵通常隨著現代化的深入而變得不那麼重要。[2]

今天,現代化的概念被理解為三種不同的含義:

  • 1)西歐和北美與歐洲新時代相關的內部發展;
  • 2)作為不屬於第一組國家的國家追趕的過程;
  • 3)作為最現代化社會(西歐和北美)的進化發展過程,即現代化作為一個永久性過程,通過改革和創新進行,今天意味著向後工業社會的過渡。[3]

歷史學家將現代化與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以及教育的傳播聯繫起來。正如 Kendall (2007) 所說,「城市化伴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快速進程。」[4]社會學批判理論中,現代化與一個總體合理化的過程。當社會內部的現代化程度提高時,個人變得越來越重要,最終取代家庭或社區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它也是傳統的大學預修課程世界歷史課程中教授的科目。

參考

[編輯]
  1. ^ Knöbl, Wolfgang. Theories That Won’t Pass Away: The Never-ending Story. Delanty, Gerard; Isin, Engin F. (編). 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2003: 96–107 [esp p. 97]. 
  2. ^ 现代化. Britannica.c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3. ^ Template:Cite書.edu/24901103/Modernization_Sociological_Theories_o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Kendall, Diana. 我们时代的社会学 6th. Belmont: Thomson/ Wadsworth. 2007: 11. ISBN 978-0-495-00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