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泰山

座標36°15′21″N 117°06′27″E / 36.25583°N 117.10750°E / 36.25583; 117.1075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泰山
泰山在華北地區的位置
泰山
泰山
泰山在華北地區的位置
最高點
山峰玉皇頂
海拔1,532.7公尺(5,029英尺)
地形突起度1,505公尺(4,938英尺)[參1]
座標36°15′21″N 117°06′27″E / 36.25583°N 117.10750°E / 36.25583; 117.10750
地理
位置 中國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
地圖
位置 中國
標準文化:(i)(ii)(iii)(iv)(v)(vi),自然:(vii)
參考編碼437
登錄年份1987年(第11屆會議
面積25,000公頃(62,000英畝)

泰山,是中國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稱岱宗、天孫[參2],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境內,矗立在魯中群山間;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公尺。[參3]

泰山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且符合世界遺產10種評定標準中的7種,和澳洲的塔斯曼尼亞荒野並列為符合最多標準的世界遺產。

西元前1831年[參4]或西元前1652年[參5]泰山地區發生一場地震[參4][參5][參6],又稱泰山震,最早見於《今本竹書紀年[參7],目前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被記錄的地震。[參8][參9]

自然地理

[編輯]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於濟南長清肥城泰安之間。其南麓始於泰安城,北麓止於濟南市,方圓426平方公里。主峰位於泰安市境內的玉皇頂,海拔1545公尺。相對高差約1300公尺。

地質成因推測

[編輯]

泰山約形成於3000萬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區域地層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崗岩及各種片麻岩等幾種古老岩石構成,距今約24-25億年,屬於太古代岩類。魯西地區(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帶海漕造山運動使沉降帶上的岩層褶皺隆起為古陸,形成規模巨大的山系,經歷長達20億年風化剝蝕,地勢逐漸平緩。距今6億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約又經歷1億多年,整個地區再次抬升為陸地,古泰山隆起為一個較為低矮的荒丘。距今約1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於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和俯衝,泰山在燕山運動的影響下,地層發生廣泛褶皺和斷裂。在頻繁的地殼運動中,泰山山體快速抬升,距今約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輪廓基本成型。

氣候植被

[編輯]

泰山因其高度,氣候也呈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年均降水量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泰山植被覆蓋率90%以上,山麓上依次可見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線分明,植被景觀各異。泰山現有植物總計1858種,其中,低等植物446種;苔蘚植物41科94屬,242種5變種3亞種;蕨類植物13科19屬38種2變種;種子植物120科532屬1012種89變種12亞種9變形。泰山共有野生種子植物107科401屬762種,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屬4種,被子植物105科308屬762種。[參10]

泰山頂部最大年降水量1847.9毫米,出現在1964年;最大日降水量為201.8毫米,出現在1958年。泰山頂降雪年平均27.3天,平均初日10月23日,終日4月24日。最早初雪日為9月23日,出現在1979年;最晚終雪日為次年5月22日,出現在1958年。年平均降雪量90.3毫米。泰山頂降水量比泰安市區明顯偏多,其中,降雪日數為泰安市區的3倍。[參11]

泰山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71年統計至2000年,極端數據自1954年統計至200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2.4
(54.3)
15.2
(59.4)
17.9
(64.2)
22.6
(72.7)
26.0
(78.8)
27.6
(81.7)
28.6
(83.5)
26.5
(79.7)
23.6
(74.5)
23.5
(74.3)
16.3
(61.3)
11.7
(53.1)
28.6
(83.5)
平均高溫 °C(°F) −4.3
(24.3)
−2.7
(27.1)
2.4
(36.3)
9.9
(49.8)
15.3
(59.5)
19.2
(66.6)
20.5
(68.9)
19.8
(67.6)
16.0
(60.8)
10.7
(51.3)
3.7
(38.7)
−1.8
(28.8)
9.1
(48.3)
日均氣溫 °C(°F) −7.8
(18.0)
−6.3
(20.7)
−1.3
(29.7)
6.0
(42.8)
11.5
(52.7)
15.7
(60.3)
17.8
(64.0)
17.0
(62.6)
12.7
(54.9)
7.1
(44.8)
0.2
(32.4)
−5.4
(22.3)
5.6
(42.1)
平均低溫 °C(°F) −10.8
(12.6)
−9.2
(15.4)
−4.6
(23.7)
2.5
(36.5)
8.2
(46.8)
12.5
(54.5)
15.2
(59.4)
14.6
(58.3)
10.0
(50.0)
4.3
(39.7)
−2.8
(27.0)
−8.4
(16.9)
2.6
(36.7)
歷史最低溫 °C(°F) −27.5
(−17.5)
−23.4
(−10.1)
−20.4
(−4.7)
−13.9
(7.0)
−5.5
(22.1)
0.9
(33.6)
7.6
(45.7)
4.7
(40.5)
−0.7
(30.7)
−9.1
(15.6)
−21.4
(−6.5)
−24.1
(−11.4)
−27.5
(−17.5)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2.6
(0.50)
17.8
(0.70)
26.3
(1.04)
38.8
(1.53)
75.4
(2.97)
133.0
(5.24)
297.3
(11.70)
229.3
(9.03)
101.2
(3.98)
70.9
(2.79)
27.3
(1.07)
12.8
(0.50)
1,042.7
(41.05)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4.4 5.1 6.9 6.5 8.3 10.2 16.7 13.2 8.4 6.4 5.1 4.0 95.2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

文化

[編輯]

人類歷史

[編輯]
泰山主峰玉皇頂
1963年的泰山日出

古代文化

[編輯]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參12]。《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參13] 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岳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長」、「五岳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為五岳之首[參14],故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公里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

幾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考察等因素,構成了泰山風景。風景區內形成了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三重空間(以岱廟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岱廟中軸線北延直到玉皇頂)的景觀格局。從海拔150餘米的山麓泰安市區,至中天門海拔847公尺,南天門1460公尺,玉皇頂1545公尺,層層迭起,構成泰山的獨特景觀。

祭祀之地

[編輯]

歷經幾千年文化積澱,泰山上存有許多人文景觀。泰山是齊魯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據中國古代各朝代文獻記載,此山經常是皇帝設壇祭祀祈求國泰民安和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相傳遠古時代就有72位首領來此巡狩祭祀。自以來,中國古代有12位帝王來此封禪朝拜。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一說漢武帝八登泰山,驚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參15]。在泰山封禪祭祀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極其隆重的曠世大典。被人認為凡是異姓而起或功高顯德的帝王,天神必將賜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資格到泰山報告成功,答謝受命於天之恩,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歷代傳統。

「封」是在泰山極頂聚土築圓壇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於天;「禪」是在山下小山丘積土築方台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之情。圓壇方台表示天圓地方。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視為天下太平、國家興旺的標誌。而皇帝本人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真龍天子。所以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禪篇》中說:「王者異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該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所以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

文革浩劫

[編輯]
文革期間,1970年,以比拉爾.霍查為總領隊的阿爾巴尼亞實習生一行7人,遊覽了泰山[參16]。當時泰山岱廟天貺殿已被改造成了展覽館,霍查在參觀了《濟南工程兵某獨立營張秀廷等九烈士事跡展覽》後,還於展館前與中國的工作人員合影[參16]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泰山各類文物古蹟遭遇空前浩劫[參17][參18][參19]馮驥才認為,文革對泰山的破壞應是歷史上最為暴烈與慘重的[參18]。1966年8月25日「破四舊」期間,泰城紅衛兵見像就砸,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砸毀王母池、斗母宮等地的近百作座神像[參20]。同日,泰安水校、農學院等校學生前往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岱廟,將大殿內的泰山像拉倒,繼而把陳列在殿中的「泰山展覽」也砸了,其中將展品唐摩崖冊頁拓本撕毀[參20];紅衛兵造反派用刷筆蘸墨汁在岱廟大殿東北牆壁畫下部,書寫上了「砸爛舊世界」大字標語,並在西牆壁畫人物稠密之處用鐵鍬橫豎鏟劃,致使壁畫大受損傷[參20];岱廟太尉殿被拆除,正陽門改為水泥新式大門[參17],岱廟配天門、仁安門兩側建起水泥結構平頂展館建築[參21],後石塢大銅鐘和岱廟所存明代銅器被砸爛21噸[參17]。此外,科學山遭錘打炮轟、三年毀石萬餘方,特別是地處蒿里山與扇子崖之間開闊地帶的著名風景名勝點「擂鼓石」被毀,西漢末年赤眉農民起義在泰山的古遺址遭嚴重破壞[參17]

文革期間,泰山上各類自然景觀也遭到嚴重破壞[參19]。1970年2月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就中央《文化大革命信訪簡報》第四期反映泰山砍伐樹林、亂打山石的人民來信,作了親筆批閱,中共山東省革委核心領導小組接到批示後,於2月11日發出了《關於認真做文物古蹟、山林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參16]。此後,省組織調查的情況是[參16]

泰山濫伐山林,亂打山石的情況極為嚴重。「王母池」東南、「虎山新村」西坡的風景林樹被砍光,護坡石被起走。「普照寺」和「大眾橋」附近的20餘棵高大風景樹,全被砍掉。「對松山」和「後石塢」風景區的古松亦被砍掉三十餘棵。岱頂、普照寺、虎山水庫等處的自然風景石,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岱廟內有九塊漢畫像石,一塊斷為數截,一塊當了過門石,其餘七塊棄置在「炳靈門」附近;一塊魏墓志銘,當了「台級石」。當時的泰安地革委把「泰山管理處」和泰前公安派出所給撤銷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濫伐山林、亂打山石的現象。

宗教史蹟

[編輯]
增福廟
  • 道教:據傳說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祠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西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著名的道教女神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萬山奶奶)的道場。泰山也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參22]
  • 佛教:於西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西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

文人墨客

[編輯]
泰山上的石刻

數千年來泰山自然景觀被融入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等文化因素,構成了龐大的泰山美學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詩歌望岳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記等等。

泰山石刻

[編輯]

歷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釋道、傳道、受經,文化名士登攀覽勝,留下了琳琅滿目的碑刻、摩崖、楹聯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現存1800餘處,其中碑碣800餘塊,摩崖石刻1000餘處,分布為岱廟157塊、岱麓215處、登山東路576處,岱頂258處,岱西80餘處,岱陰44處,靈岩寺400餘處,神通寺100餘處;主要包括歷代帝王封禪告祭文、寺廟創建重修記、石經墓銘、頌岱詩文、提景及楹聯等5類,大部分為自然石刻。

旅遊景點

[編輯]

遙參亭、正陽門、唐槐院、東御座、秦泰山刻石、銅亭、岱廟坊、漢柏、天貺殿、大眾橋、馮玉祥墓普照寺岱宗坊虎山公園王母池、三疊瀑布、醉心石、對松山、中天門、孔子登臨處、望人松、斗母宮、望仙樓、五大夫松、十八盤、壺天閣、捨身崖、天下第一山、白雲洞、象鼻峰、無字碑、宋摩崖、丈人峰、月觀峰、仙人橋、五岳獨尊、孔子廟、天街、玉皇頂、碧霞祠、南天門、拱北石、唐摩崖、北天門、大/小天燭峰、望天門、堯觀頂、姊妹松、元君廟、三折瀑、天燭瀑、玉泉寺、後石塢、青桐澗、竹林寺、無極廟、天勝寨、長壽橋、白龍池、傲徠峰、扇子崖、黑龍潭、彩石溪、釣魚臺、海眼、元君廟。

泰山氣象站

[編輯]

位於日觀峰,是中國第一個永久性高山氣象站。它由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選址於泰山,並於1935年建成。該氣象站的碑文由著名教育學家、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撰寫。這座氣象站屹立在泰山之巔已經82年,見證了風雲變幻。日觀峰氣象站是泰山的一處景點,也是中國氣象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圖集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參:

  1. ^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Taiwan and Kore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8-09. Peaklist.org. Listed as "Tai Shan". Prominence based on an elevation of 1,545 m and a col of 40 m. Retrieved 2011-11-19.
  2. ^ 徐, 堅. 初学记. 北京: 中華書局. 2016: 94–95. ISBN 9787101041590. 
  3. ^ 國務院批准啟用泰山等19座山峰高程新數據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7-02-28.
  4. ^ 4.0 4.1 晁洪太; 王志才; 李家靈; 崔昭文. 山东泰安地区断层的最新活动与“泰山震”. 地震地質. 1999, (2): 10–19 [2022-09-01]. ISSN 0253-4967. doi:10.3969/j.issn.0253-4967.1999.02.002. CNKI DZDZ90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1). 
  5. ^ 5.0 5.1 刁頲. 夏帝发七年“泰山震”的解读. 國際地震動態. 2010, (4): 36–44. ISSN 0253-4975. doi:10.3969/j.issn.0253-4975.2010.04.008. CNKI GJZT201004007. 
  6. ^ 高繼宗. 夏发七年“泰山地震”考. 國際地震動態. 2008, 30 (359): P135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8). 
  7. ^ 今本竹書紀年/夏紀》:「()......七年,陟。泰山震。」
  8. ^ 雷冊淵.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 距今4000多年. 人民網. 2017-08-23 [201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 (中文(簡體)). 
  9. ^ 历史钩沉:泰山地震——历史上最早记载的地震. 泰安大眾網 . 2015-05-23 [201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 (中文(簡體)). 
  10. ^ 泰山植被资源概述. 泰安市人民政府網 . 2020-06-03 [202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中文(簡體)). 
  11. ^ 云 雾 降水. 泰安市人民政府網 . 2011-02-23 [202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中文(簡體)). 
  12. ^ 任昉:《述異記
  13. ^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卷一》第7頁,中華書局,2014年8月第一版。
  14. ^ 王士性《廣志繹》論稱:「自昔堪輿家皆云天下山川起崑崙,分三龍入中國。……起泰山入海,是為中龍。……古今王氣,中龍最先發,最盛而長。……泰山塞護海東,王氣不絕。」
  15. ^ 此事載於唐肅的《日觀賦》:封禪即畢,還朝甘泉。於是東方(朔)大夫上千萬壽,已而言曰:「臣等昨奉國家,告成岱宗,因得覽觀於岩之東。臣詢其名,是曰日觀……」帝曰:「嘻!若是則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丹崖集》卷一)
  16. ^ 16.0 16.1 16.2 16.3 1966年--1976年 第六篇.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9). 
  17. ^ 17.0 17.1 17.2 17.3 張瑨瑄. 周恩来总理一生未登泰山,妻子 81 岁高龄帮他圆梦!. 《中國日報》.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19-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中文). 
  18. ^ 18.0 18.1 冯骥才:我与泰山的情缘. 中國民主促進會. 《今晚報》. 202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9). 
  19. ^ 19.0 19.1 1966年--1976年. 泰安市人民政府.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9). 
  20. ^ 20.0 20.1 20.2 1966年--1976年 第三篇.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中文). 
  21. ^ 1976年--2000年 第七篇.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中文). 
  22. ^ 謝選駿. 《谢选骏全集》第177卷 1970年代中国游记. Google圖書. 2021-09 [202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中文(簡體)).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泰山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