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口租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2年的漢口租界,從左至右:英、俄、法、德、日

漢口租界,也稱漢口五國租界[1]。甲午戰爭以前只有一個漢口英租界(1861年);在甲午戰爭之後的數年間增加了4個(法、日、俄、德),形成5國租界沿江岸排列的局面(1898年-1917年),租界數目僅次於天津

1917年漢口德租界被北洋民國政府收回,1924年漢口俄租界被北洋民國政府收回,1926年漢口英租界被國民黨北伐軍國民革命政府收回。1943年汪精衛政府名義上收回漢口法租界漢口日租界。抗戰勝利後,法租界,日租界被正式收回。[2]

漢口租界對於武漢的風氣開化、張之洞的治理湖廣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汗吾 吳明堂. 廖國放 , 編. 汉口五国租界 (PDF). 中國: 武漢出版社. 2017年12月 [2024-04-11]. ISBN 978-7-5582-1803-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20). 
  2. ^ 袁玉. 也谈汉口外国租界之设立、扩界及收回的时间. 《武漢文史資料》. 1994, 2.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