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朮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朮赤
ᠵᠦᠴᠢ
A statue of a man sitting with arm outstretched on a chair
今蒙古國的朮赤塑像
朮赤兀魯斯可汗
前任
繼任斡魯朵
拔都
出生1182年
逝世約1225年(42—43歲)
配偶別土出迷失
子嗣斡魯朵
拔都
別兒哥
等等
朝代孛兒只斤氏
母親孛兒帖
軍事生涯
參與戰爭

朮赤[a](約1182年—約1225年),亦作拙赤[2],是早期大蒙古國皇子。朮赤一生因出身問題飽受爭議,終與家族疏離。但朮赤身為卓越軍事統帥,亦是欽察汗國統治家族的始祖。

朮赤是蒙古首領鐵木真髮妻孛兒帖的長子。朮赤出生前數月,孛兒帖為蔑兒乞部所擄,遭蔑兒乞人赤勒格兒強行成婚並姦污。因此,朮赤生父是誰存有諸多疑竇,但鐵木真視他為己出,予以相應對待。但許多蒙古人對此並不認同,其中尤以孛兒帖次子察合台為著;這些矛盾最終致使察合台與朮赤皆被排除在蒙古皇位繼承序列之外。

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獲尊號「成吉思皇帝」,是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授予朮赤九千名戰士及蒙古腹地以西廣袤領地。朮赤指揮並參與諸多戰役,以鞏固並拓展蒙古在該地區的勢力。蒙古入侵花剌子模王朝(1219年—1221年)期間,朮赤亦是重要統帥,其間征服北方諸多城市與部落。1221年圍攻玉龍傑赤時,朮赤與諸弟及成吉思汗間產生嫌隙,且再未彌合。約1225年,朮赤因病薨逝,彼時與家族仍處於疏離狀態。朮赤之子拔都受成吉思汗任命統治父親領地。

出生與身世

[編輯]

朮赤之母孛兒帖,誕生於弘吉剌部,弘吉剌部居住在沿也里古納河以南合剌溫山一帶,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3]。孛兒帖十歲時,與蒙古部首領也速該之子鐵木真訂婚。彼時,「蒙古」一詞僅指蒙古東北部一部落成員,因其在大蒙古國形成過程中起核心作用,後遂以該詞指代所有部落[4]。七年後(約1178年),鐵木真歷經動盪的青春歲月,二人成婚[5]。1179或1180年,二人長女豁真降生[6]。鐵木真憑自身雄略,與好友札木合、父親昔日盟友脫斡鄰勒等草原上諸多知名首領結盟,追隨者漸眾,權勢日增[7]。他崛起的消息傳開,旋即引起西北蔑兒乞部留意,往昔也速該曾自蔑兒乞部擄走鐵木真之母訶額倫血仇由此結下,蔑兒乞部決意報此仇於也速該的繼承人[8]

因後續諸事影響至巨,故而頗具爭議:當時多數著述者對此事避而不談,而提及此事的兩部史料(13世紀中葉史詩《蒙古秘史》及14世紀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哀丁所著《史集》)記載卻相互牴牾[9]。以下所述,綜合二書內容,被視作最為合理。1180或1181年[10],大批蔑兒乞人突襲鐵木真營帳,其家人大多得以逃脫,唯孛兒帖被俘[11]。孛兒帖被強行與訶額倫前夫赤列都之弟赤勒格兒成婚。其間,鐵木真說服盟友集結大軍,幫助他營救孛兒帖[12]。聯軍在札木合指揮下,征討蔑兒乞部,將其擊敗,救回孛兒帖,繳獲戰利品頗豐[13]

孛兒帖彼時身懷六甲,約1182年在札木合營帳中產下朮赤。因赤勒格兒無疑姦污過孛兒帖,且她在蔑兒乞部羈留近九個月之久,故而朮赤生父存疑[14];這在他名字中亦有體現,「朮赤」在蒙古語中意為「客人」[15]。鐵木真雖始終視朮赤為親生骨肉,以此對待他,但許多蒙古人卻視朮赤為赤勒格兒的私生子,其中尤以他弟弟察合台為甚[16]

成年時期

[編輯]

婚姻與家庭

[編輯]
Five men gather around a man sitting cross-legged on a throne.
描繪拔都(朮赤次子及最終繼承人)的畫作

朮赤直至1203年,方復見於史料記載[17]。此時,朮赤已屆適婚年齡。鐵木真本欲使朮赤與盟友脫斡鄰勒之女察兀兒結婚,但因朮赤出身存疑,且鐵木真彼時地位相對較低,此提議被克烈人視為侮辱,終致兩位首領間兵戎相向[18]。1204年脫斡鄰勒兵敗,朮赤聘娶他侄女別土出迷失兀真為妻[19]。朮赤亦與其他女人結婚:孛兒帖的侄女斡乞兀真可敦;她的同族鎖兒歡;及數位權勢稍遜的女人,即忽都魯可敦算端可敦(花剌子模太后禿兒罕可敦的孫女)、奴卜忽思失兒哈剌真庫耳等。此外,朮赤還納有數位。拉施特哀丁和《元史》稱朮赤的正妻是別土出迷失[20],但歷史學家安妮·布羅德布里奇對拉施特哀丁的記載不以為然,認為斡乞或鎖兒歡亦可能是朮赤正妻[21]

朮赤諸子中,最為重要者是長子斡魯朵、次子拔都,二人分別為鎖兒歡、斡乞所出。必克禿忒迷失及上述兩位妻子皆非朮赤另一著名兒子別兒哥之母。另有十一子別兒克怯兒昔班唐兀惕孛斡勒赤老溫辛忽兒赤木台孛剌·摩訶末兀都兒脫花帖木兒辛古木之名為人所知,但皆未成就顯著功業,此亦反映他們生母地位卑微[22]。不過,朮赤幼子的後裔,借朮赤後裔身份,以證明自身統治的正統:其中包括昔班系的乞迪兒,及朮赤幼子脫花帖木兒的後裔脫脫迷失[23]

朮赤之女火雷在1207年至1208年間與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之子哈答結婚,火雷的姑母扯扯亦堅此前已與忽都合別乞另一子脫劣勒赤結婚[24]哈剌魯統治者突厥人阿力麻里斡匝兒,與朮赤另一女結婚。後斡匝兒在狩獵途中,遭西遼皇帝屈出律擒殺,其子昔格納黑的斤承襲父位,亦獲賜朮赤一女為妻。布羅德布里奇推測,此女或為同一人,是經收繼所得[25]

早期統軍作戰

[編輯]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遂召開大會忽里勒台,眾人共尊他為「成吉思皇帝」,是為成吉思汗[26]。成吉思汗旋即整頓新建的大蒙古國,將國家分封給皇室成員。朮赤身為長子,獲封份額最多,得九千名臣屬戰士,皆攜家眷、牲畜;察合台獲八千名百姓,其弟窩闊台拖雷各獲五千名百姓[27]。依長子慣例,朮赤獲封離蒙古本土最遠的領地為兀魯思(封地):位於蒙古西部的也兒的石河沿岸[28]

Map of the course of the Irtysh river, from its sources on the Mongolia-China border, across northern Kazakhstan and through Siberia before emptying into the Arctic Ocean
也兒的石河河道地圖;朮赤的領地起初位於蒙古腹地以西的河源地帶,後來涵蓋此圖所示的大部分區域。

此番分封,意在使朮赤拓展其領土。1207年至1208年,朮赤征討並征服安加拉河與也兒的石河之間、西伯利亞針葉林邊緣的槐因亦兒堅即「林木中百姓」諸部落[29]。朮赤與斡亦剌部結成聯姻同盟,女兒火雷與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之子哈答結婚,忽都合別乞引領蒙古人尋至謙河乞兒吉思部及其他槐因亦兒堅部落。諸部落旋即歸附,朮赤遂掌控該地區的糧食、皮毛貿易、金礦[30]。隨後,1208年末或1209年初也兒的石河戰役,朮赤增援速不台的軍隊,幫助他擊敗叛逃的蔑兒乞人[31]。此後十年,朮赤不時征討蔑兒乞人及其康里盟友,終在1217或1218年與速不台共同消滅蔑兒乞部最後殘餘勢力[32]。歷史學家艾騖德認為,此類記載淡化朮赤的功勞,實則所有征討蔑兒乞人與康里的戰役,朮赤才是主要指揮官,且此等戰功足以證明他對原康里領地統治的正當[33]

1211年蒙古興兵入侵金朝,朮赤與弟弟察合台、窩闊台共掌右軍。1211年11月,蒙古人自成吉思汗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作戰大本營揮師南下:先攻打歸綏大同間諸多州郡,繼而繞太行山西麓北行入山西,於1213年秋劫掠山西諸多州郡[34]。朮赤或許亦參與亦列河遭遇戰,此戰與花剌子模算端摩訶末二世的軍隊交鋒,未分勝負[35]。《蒙古秘史》記載有朮赤與父親關於征戰的兩次對話:其一,朮赤請求赦免蔑兒乞部首領脫脫之子神射手忽勒禿罕性命,成吉思汗未允;其二,朮赤征服斡亦剌部凱旋,獲父親高度讚譽[36]

花剌子模戰爭與皇位繼承

[編輯]

1218年,一支蒙古商隊在邊境城市訛答剌遭長官亦納勒術殺害,後續外交斡旋無果,成吉思汗怒而興兵,征討中亞花剌子模王朝[37]。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次妻也遂在他出征前,請求確定皇位繼承人。成吉思汗雖似未介懷朮赤身世存疑,然而察合台卻極力反對兄長繼承皇位,怒吼道:「先讓朮赤說話,您莫不是要傳位給他?他是蔑兒乞惕種,我等豈能受他管治?」兄弟二人短暫爭鬥後被博爾朮木華黎拉開,《蒙古秘史》繼而記載,察合台推薦窩闊台為折衷皇位候選人,獲朮赤及父親認可[38]。其他史料記載此次集會發生在戰爭結束後,氣氛較為平和,因此有歷史學家推測,《蒙古秘史》的記載是「後來出於政治原因添加入文本的」,朮赤實則在花剌子模戰役中犯錯後,才失去皇位繼承資格[39]

Map of a large empire spanning much of Central Asia, Persia, and the Middle East
約1220年的花剌子模王朝。朮赤沿北部邊境自東向西征戰;抵達鹹海後,他率軍南下圍攻玉龍傑赤(地圖標記為烏爾根奇)。

1219年末,約15萬或20萬蒙古大軍兵臨訛答剌。成吉思汗留察合台與窩闊台圍攻訛答剌鎮,自己攜幼子拖雷穿越克孜勒庫姆沙漠,進擊不花剌[40]。其間,朮赤奉命沿別納客忒河朝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進發,征服沿途所有城市,成吉思汗有意將這些城市納入朮赤領地。速格納黑額失納思兩城居民抵抗尤為激烈,城破後慘遭屠戮;而氈的訛跡邗兩城則未遇太多阻礙便被攻占[41]。1220年末,朮赤沿鹹海海岸向西南行軍至玉龍傑赤,彼時他弟弟察合台與窩闊台攻克訛答剌後,亦向他所在方位集結[42]

關於玉龍傑赤之圍及朮赤在此役中所起作用,各種記載相互牴牾。可確定的是,此次圍攻耗時良久,長達四至七個月,且戰況異常激烈:負隅頑抗的花剌子模守軍迫使蒙古軍隊展開激烈的逐屋城鎮戰,玉龍傑赤城中大半區域,或被燃燒的石腦油焚毀,或因堤壩坍塌而遭水淹沒而毀[43]。1221年,玉龍傑赤城破,城中居民,或遭屠戮,或被擄為奴隸[44]

通常關於玉龍傑赤之圍的敘述稱,朮赤與察合台就戰事推進策略產生爭執。朮赤因視玉龍傑赤這座富庶之城為自己未來的領地,故而希望儘量減少損毀。而察合台則並無此顧慮。成吉思汗聞此內鬥之事,下令擢升窩闊台擔任統帥,統轄兩位兄長[45]。艾騖德認為,此敘述是後來編造,旨在鞏固窩闊台作為大蒙古國皇帝的統治,實則玉龍傑赤之圍全程,朮赤始終主導戰事[46]

薨逝與遺產

[編輯]
A large brick building with a round bright blue dome.
哈薩克斯坦的「朮赤陵」傳統上被認為是朮赤的安息之所,但此說恐非屬實。

不論記載存在何種差異,玉龍傑赤之圍後,朮赤失寵於父親[47]。成吉思汗可能因圍攻耗時久且破壞嚴重,將其視為軍事失利;朮赤未按例向父親上繳應得戰利品份額,亦是一大過錯[48]。戰後,察合台與窩闊台南下與父親會合,追擊逃脫的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朮赤則北行,明為制服新領地(包括垂河以西草原)內的康里人。有史料稱,朮赤極為熱衷狩獵,更願在狩獵活動中消磨時光。朮赤此後是否再與父親相見,已無從考證[49]

約1224年,朮赤雖向成吉思汗進獻大量野驢及20,000匹白馬為禮物,但因朮赤專注於自身領地,父子關係依舊漸趨惡化[50]。成吉思汗歸國途中,召朮赤前來相見,朮赤稱病無法前往。後有旅人稱,朮赤並非患病,實則在狩獵,成吉思汗遂決意強行令他前來。但未及行動,在1225年[51]或1227年[52][b],便傳來朮赤因病薨逝的訊息[54]。有一種說法(很可能是編造的)稱,朮赤因玉龍傑赤遭破壞而震怒,遂與花剌子模人暗中結盟,成吉思汗得知後,下令毒死朮赤[55]

成吉思汗指定拔都為他父親領地的統治者,他兄長斡魯朵居從屬地位,其他諸弟亦各分得一片土地治理[56]。朮赤的後裔漸趨獨立,最終統治欽察汗國[57]。哈薩克斯坦烏雷套地區有一座大型陵墓,傳統上被認作朮赤安葬之處,但放射性碳定年法表明,該陵墓建造時間晚得多,並非其葬地所在[58]

參考文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蒙古語ᠵᠥᠴᠢ鮑培轉寫J̌öci秘史記音:拙赤[1]西里爾字母Зүчи「朮」,拼音zhú注音ㄓㄨˊ
  2. ^ 晚出的《兀魯伯簡史》(Shajarat al-Atrāk)稱,朮赤比成吉思汗早死六個月,即死於1227年2月。14世紀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哀丁沒有提供朮赤死亡的準確年月,但明確提及1225年秋成吉思汗籌備最後一次征討西夏時,長子朮赤已死。拉施特哀丁還說,成吉思汗一度誤信不實之言,準備討伐朮赤,卻驚聞朮赤死訊。此記載表明,成吉思汗萌生討伐朮赤的意圖,必在1225年秋征討西夏之前,因興兵西夏之後,絕無中途改道,再興西征欽察草原的可能。拉施特哀丁還說,據欽察汗國使臣所述,朮赤死時約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若朮赤死於1227年,則遠超此年齡上限。13世紀波斯歷史學家志費尼亦未明載朮赤卒年,僅說他到豁蘭八失朝見成吉思汗後返回,旋即大限將至。成吉思汗在1223年春夏之際逗留豁蘭八失草原,那麼志費尼的記載更難證明朮赤活到1227年。將朮赤卒年定於1224年至1225年間更契合早期史料;1227年之說,則疑點頗多[53]

引用

[編輯]
  1. ^ 見《蒙古秘史》第51、210等節,共二十餘處。
  2. ^ Atwood 2004,第278頁.
  3. ^ Atwood 2004,第456頁.
  4. ^ Atwood 2004,第389–391頁.
  5. ^ Broadbridge 2018,第49–50, 57頁; Ratchnevsky 1991,第20–21, 31頁; May 2018,第23–28頁.
  6. ^ Broadbridge 2018,第58頁.
  7. ^ Favereau 2021,第34頁; May 2018,第28–30頁; Ratchnevsky 1991,第31–34頁.
  8. ^ Ratchnevsky 1991,第34頁; Broadbridge 2018,第46–47頁; Atwood 2004,第347頁.
  9. ^ Broadbridge 2018,第58–64頁; Ratchnevsky 1991,第34–37頁; May 2018,第30–31頁.
  10. ^ Broadbridge 2018,第63頁.
  11. ^ Ratchnevsky 1991,第34頁; May 2022a,第55頁.
  12. ^ May 2018,第30頁; May 2022a,第55–56頁; Broadbridge 2018,第59頁; Atwood 2004,第278頁.
  13. ^ Favereau 2021,第34頁; Ratchnevsky 1991,第35–36頁; May 2018,第30頁.
  14. ^ Biran 2012,第35頁; May 2022a,第56頁; Atwood 2004,第278頁.
  15. ^ Dunnell 2023,第25頁; Atwood 2004,第278頁.
  16. ^ Favereau 2021,第65頁; Biran 2012,第35頁; Atwood 2004,第278頁.
  17. ^ May 2017,第162頁.
  18. ^ Ratchnevsky 1991,第67–69頁; May 2022a,第59–61頁; Broadbridge 2018,第78–79頁.
  19. ^ May 2017,第162頁; May 2022a,第61頁.
  20. ^ 馬曉林. 〈元代甘州十字寺唆魯禾帖尼影堂設立原因探析——兼論馬可·波羅所記河西景教〉.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八期)》.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198–199. ISBN 9787301238233. 
  21. ^ Broadbridge 2018,第230–231頁.
  22. ^ Broadbridge 2018,第229–232頁; Atwood 2004,第202頁.
  23. ^ May 2018,第302–304頁.
  24. ^ Broadbridge 2018,第115-116, 141, 145, 229-230, 240-243頁.
  25. ^ Broadbridge 2018,第123-124, 145, 156-157頁.
  26. ^ Atwood 2004,第98–99頁.
  27. ^ Dunnell 2023,第30–31頁.
  28. ^ Biran 2012,第69頁; Favereau 2021,第65–66頁; Favereau & Pochekaev 2023,第248頁.
  29. ^ May 2022b,第138頁; Favereau & Pochekaev 2023,第248頁.
  30. ^ Atwood 2004,第502頁; May 2018,第44–45頁; May 2022b,第139頁.
  31. ^ May 2018,第45頁; Favereau 2021,第43–44頁.
  32. ^ Atwood 2004,第278頁; Favereau 2021,第46–47頁; Favereau & Pochekaev 2023,第248頁.
  33. ^ Atwood 2017,第44–45, 50頁.
  34. ^ Favereau 2021,第48頁; Dunnell 2023,第35頁; Atwood 2004,第278頁; Atwood 2017,第36頁.
  35. ^ Dunnell 2023,第38頁; May 2018,第58–59頁.
  36. ^ Ratchnevsky 1991,第116–118頁.
  37. ^ Biran 2012,第54–55頁.
  38. ^ Atwood 2004,第278, 416頁; Broadbridge 2018,第130頁; May 2018,第69頁; Ratchnevsky 1991,第125–126頁.
  39. ^ Broadbridge 2018,第131頁; Dunnell 2023,第41頁; Favereau 2021,第63頁.
  40. ^ Boyle 2007,第307頁; Dunnell 2023,第42頁; Biran 2012,第56頁.
  41. ^ Barthold 1992,第414–416頁; Chambers 1979,第10頁; Favereau 2021,第61頁.
  42. ^ Dunnell 2023,第44頁; Barthold 1992,第433頁.
  43. ^ Atwood 2017,第51頁; Barthold 1992,第434–437頁.
  44. ^ Ratchnevsky 1991,第131頁; Atwood 2017,第51頁.
  45. ^ Atwood 2017,第52–53頁; Dunnell 2023,第44頁; Barthold 1992,第435頁; Ratchnevsky 1991,第136–137頁.
  46. ^ Atwood 2017,第53–54頁.
  47. ^ Atwood 2017,第54頁.
  48. ^ Favereau 2021,第61–63頁; Favereau & Pochekaev 2023,第248頁.
  49. ^ Dunnell 2023,第44, 47頁; Atwood 2004,第278頁.
  50. ^ Barthold 1992,第455頁; Atwood 2004,第278頁.
  51. ^ Atwood 2004,第278頁; Broadbridge 2018,第169頁.
  52. ^ Dunnell 2023,第47頁; Favereau & Pochekaev 2023,第248–249頁.
  53. ^ 鍾焓. 《重释内亚史——以研究方法论的检视为中心》.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 155–156. ISBN 9787520115162. 
  54. ^ Ratchnevsky 1991,第136–137頁; Favereau 2021,第76頁; Dafeng & Jianyi 1998,第290頁.
  55. ^ Ratchnevsky 1991,第137頁; Biran 2012,第69頁; Barthold 1992,第458頁.
  56. ^ Atwood 2004,第202頁; Favereau & Pochekaev 2023,第249頁.
  57. ^ Atwood 2004,第201–202頁.
  58. ^ Panyushkina et al. 2022.

史料

[編輯]

書目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元史·卷117》,出自宋濂元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元史/卷106》,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