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胡斯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揚·胡斯 Jan Hus | |
---|---|
出生 | 約1372 神聖羅馬帝國波希米亞王國(今捷克) |
逝世 | 1415年7月6日 神聖羅馬帝國康士坦茲(今德國) | (45—46歲)
別名 | John Hus, John Huss, Jan Hus |
母校 | 布拉格大學 |
時代 |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派 | 胡斯派 |
主要領域 | 神學 |
受影響於 | |
揚·胡斯(捷克語:Jan Hus;1372年—1415年7月6日),舊譯胡司,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哲學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胡斯是宗教改革的先驅,思想上深受威克里夫的影響,認為一切應該以《聖經》為唯一的依歸,否定教宗的權威性,更反對贖罪券,主張餅酒兼領。天主教會視其為異端,將其開除教籍,繼而誘捕,以火刑處死。
胡斯的追隨者被稱為胡斯信徒,他們大多數是胡斯在布拉格大學的學生和波西米亞地區的基層貴族與平民,在胡斯死後,他們起兵對抗皇帝西吉斯蒙德,點燃了胡斯戰爭的戰火。
胡斯因殉道留名於世,也是捷克民族主義的標竿。1999年,羅馬天主教會才正式為胡斯之死道歉。
生平
[編輯]胡斯是胡西內茨 (Husinec)的一個農家子弟, 1390年進入布拉格大學,1401年成為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1409年成為校長。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布拉格大學教書,還有在學校附近的伯利恆禮拜堂講道,他也是深受捷克人愛戴的傳道者,並創造了新的正字法,為捷克語的書面語言奠定了基礎。
胡斯深受威克里夫的著作影響,雖然布拉格大學攻擊威克里夫的45項見解,但是胡斯卻把威克里夫的許多作品翻譯成捷克語,使捷克的信徒能更廣泛的接觸神學有關的思想。再加上他在講道中,對教士的道德生活要求非常嚴謹,務必過聖潔的生活,導致許多對他的仇視。[1]早在胡斯出生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發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
胡斯是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他的許多言論,為後來的新教所接受。他對歐洲各國和馬丁·路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胡斯一生有多部著作,在捷克文學歷史上貢獻卓越。胡斯認為聖經至上,耶穌基督的話才是信徒的依歸,而非教宗或其他神職人員所訂的規條,強調教會的主權屬基督,為了此種意念及想法於是撰寫了《論教會》(De ecclesia,1413)一書,甚至大肆批評教宗等人已偏離基督真道,貪愛錢財及濫權等等,是宗教改革的先驅之一。[2]
他不贊成威克里夫「合質說」,但他順應捷克人的要求,平民信徒是可以領受聖體聖事的。「杯的改革」成為胡斯派的表徵,要求讓平民在彌撒中也能領聖杯。可是當時的教會規定只有神父可以領聖杯,因為怕笨手笨腳的平民會使「基督的血」溢出。[1]
當時教會正值「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1417)的狀況:天主教會樞機團會議前後所選出的兩個教宗,分別是羅馬教廷的教宗額我略十二世及亞維儂教廷的敵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若望二十三世為了對羅馬教廷支持的那不勒斯王國國王拉迪斯勞發動十字軍,肆無忌憚販賣贖罪券斂財籌措軍費。身為信眾,胡斯過去曾花大把銀子購買贖罪券,但如今胡斯洞察這種斂財動機之後,大大地譴責此種違反《聖經》教導的作法,於是約翰二十三世將胡斯施以絕罰,開除教籍,儘管他當時帶有皇帝敕令的安全通行証旅行,還是鋃鐺入獄,受到教會審判,以異端名義將他禁錮,胡斯受到監獄內的折磨,病苦不堪,教廷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判他有罪,把他綁在城門口的火刑柱上燒死示眾。這導致支持他的地方貴族及信眾起兵,和胡斯所在地波希米亞的羅馬天主教會,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對抗,爆發了胡斯戰爭。胡斯的信眾展開了一場場的戰役,直到十五世紀才結束。[3]後來因此在波希米亞建立了胡斯派教會,直到1620年哈布斯堡王朝征服了捷克之後,才恢復了羅馬公教。[4]
紀念
[編輯]如今,大多數捷克人都自認為無宗教信仰,就算是捷克有宗教信仰的人之中,天主教信徒一樣遠多於胡斯派信徒,但胡斯仍然幾乎被不分信仰的所有捷克人認為是民族英雄。今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舊城廣場設有胡斯雕像,以供憑弔。胡斯逝世的7月6日被稱為胡斯日,是捷克的公共假期。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中,他排名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