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彼得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月11日) |
奧斯卡·彼得生 Oscar Peterson | |
---|---|
音樂家 | |
出生 | 奧斯卡·伊曼紐爾·彼得生 Oscar Emmanuel Peterson 1925年8月15日 |
逝世 | 2007年12月23日 | (82歲)
職業 |
|
音樂類型 | |
演奏樂器 | 鋼琴、合成器 |
活躍年代 | 1945–2007年 |
唱片公司 | |
網站 | 官方網站 |
相關團體 |
奧斯卡·伊曼紐爾·彼得生(英語:Oscar Emmanuel Peterson CC CQ OOnt,1925年8月15日—2007年12月23日[1]),加拿大爵士鋼琴家、作曲家。彼得斯一生發行200多張唱片,七次奪得葛萊美獎,是葛萊美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在長達60多年的音樂生涯中,奧斯卡在全球各地舉行過千場演奏會。艾靈頓公爵稱他為「鍵盤界的摩訶羅闍」,爵士音樂界尊稱他為「內搖之王」。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彼得斯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的一個移民家庭,祖上來自西印度群島(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和英屬維京群島)[2]。其母親凱瑟琳(Kathleen)是家政工人,父親丹尼爾(Daniel)在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當搬運工,同時也是一位業餘音樂人,曾無師自通風琴、小號及鋼琴的演奏[3][4][2]。彼得斯在蒙特婁小勃艮第街區長大;生活在這個黑人占主導的環境,彼得斯自然而然地接觸到黑人的爵士文化[5]。彼得生5歲開始學習吹小號和彈鋼琴,7歲時因患上結核病無法再吹小號,故將全部焦點投入到鋼琴上。父親為他承擔起音樂啟蒙教師的角色,姐姐戴西也教他彈傳統鋼琴,他在平日裡堅持練習音階和經典的練習曲。
彼得生師從匈牙利裔鋼琴家保羅·德馬基(Paul de Marky)。由於德馬基的老師是傳統鋼琴家伊斯特萬·托曼,而托曼的老師是李斯特·費倫茨,所以彼得生早期主要學習傳統鋼琴。儘管如此,彼得生還是被傳統爵士及布基烏基吸引注意力,開始學習幾首拉格泰姆作品。後來他被稱為「布基烏基的喬·路易斯」[6]。
到9歲的時候,彼得生彈奏鋼琴的水平已經給專業音樂人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來,他每天會練習鋼琴四到六個小時,直到晚年才將時間縮減到一兩個小時。1940年,也就是14歲那年,他贏得加拿大廣播公司組織的全國音樂比賽。隨後他從蒙特婁高中輟學,告別了昔日的樂隊隊友梅納德·弗格森[7]。他走上職業鋼琴家的道路,在每周播出的電台節目上亮相,偶爾也去酒店和聲歌手樂廳表演,之後成為約翰尼·福爾摩斯管弦樂團(Johnny Holmes Orchestra)的團員。1945年到1949年,他以三重奏的形式為維克多唱片錄製唱片。由於其對納·京·高爾和泰迪·威爾森的作品情有獨鍾,他將音樂重心轉移到布基烏基和搖擺樂[8]。
到了20歲出頭的時候,彼得生已經憑藉超群技術和獨創旋律在鋼琴界樹立口碑[9]。
組合表演
[編輯]根據2021年紀錄片《奧斯卡·彼得生:黑加白》,奧斯卡·彼得生接受了諾曼·格蘭茨的專訪。彼得生表示自己在坐計程車去蒙特婁機場時聽到電台從當地一家夜總會轉播節目,裡面的鋼琴曲非常好聽,於是靈機一動,讓司機載他去這家夜總會,希望一窺演奏者的真容,而這個人就是諾曼·格蘭茨。格蘭茨之前見過彼得生一面,但沒有留下印象。1949年,格蘭茨在紐約卡內基大廳的「愛樂樂團爵士樂」音樂會中向大家介紹彼得生[6]。在彼得生音樂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格蘭茨一直是他的經紀人。兩人的關係已非純粹的經紀關係,彼得生表揚格蘭茨支持他,以及其他1950、60年代出身種族隔離色彩濃厚的美國南部的爵士音樂人。在紀錄片《奧斯卡之調》(Music in the Key of Oscar)中,彼得生回憶格蘭茨隻身對抗美國南部的持槍警察,抗議對方阻止他們三人乘坐「只限白人」的計程車[10]。
1950年,彼得生與與低音提琴手雷·布朗組成二人組,兩年後吉他手巴尼·凱瑟爾加入。後來凱瑟爾厭倦了巡演而離開,由赫伯·埃利斯頂替。三人於1953年和1958年間保持活躍,經常為愛樂樂團的巡演表演爵士[8]。彼得生也和山姆·瓊斯、尼爾斯-亨寧·厄斯泰德·彼得生、喬·帕斯、歐文·阿什比[11]、貝西伯爵[12]和賀比·漢考克合作[13]。
彼得生認為自己與布朗和埃利斯結成的三人組是公開表演及唱片錄製組合中「最刺激」、最有成效的。1950年代初,彼得生與布朗及鼓手查理·史密斯以「奧斯卡·彼得生三人組」的名義進行表演。不久後史密斯換成吉他手歐文·阿什比,而阿什比是納·京·科爾三人組的成員。後來阿什比又被換成凱瑟爾[14]。三人組的最後一張唱片《奧斯卡·彼得生三重奏小鎮漫遊》在多倫多小鎮酒館現場錄製,呈現了三人非凡的情感表達及深刻的音樂理解[15]。
到1958年埃利斯離開的時候,彼得生和布朗沒有再找吉他手,只請了鼓手埃德·施格平;他們認為埃利斯的吉他表演無人能比[8]。隨後三人參與彼得生專輯《夜間列車》和《加拿大組曲》的錄製。1965年,埃利斯和布朗離開,貝斯手山姆·瓊斯和鼓手路易斯·海耶斯加入,海耶斯後來再由鮑比·達勒姆取代,四人的合作一直持續到1970年。1969年,彼得生錄製專輯《動感和情感》,當中以管弦樂編排披頭四的《昨日》和《Eleanor Rigby》。1970年秋,彼得生發行專輯《悲傷鋼琴》,同年瓊斯和達勒姆離開。
1970年代,彼得生與吉他手喬·帕斯、貝斯手尼爾斯-亨寧·厄斯泰德·彼得生組成三人組。三人延續了布朗、埃利斯、彼得生三人組在1950年代取得的成就,在各大音樂節上的表演備受好評。三人的專輯《三人行》一舉拿下1974年格雷梅江最佳爵士團體表演獎。1978年4月22日,彼得生在巴黎會議宮的1978年歐洲歌唱大賽上獻上幕間表演。1974年,英國鼓手馬丁·德魯加入,三人組變成四人組。四人在全球各地展開巡演、錄製唱片。在1976年的專訪中,帕斯表示:「在我聽過的所有人當中,阿特·塔圖姆和彼得生是少數能把他們的樂器演奏得出神入化的人[16]。」
彼得生積極突破爵士音樂的邊界,與薩克斯手本·韋伯斯特、小號手克拉克·特瑞、顫音琴演奏家米特·傑克遜等爵士音樂人展開合作。1961年,彼得生三人組與傑克遜錄製專輯《爵士神作》。之後彼得生罕見地錄製獨奏系列專輯《好友專屬》,向比爾·艾文斯、麥考伊·泰納等鋼琴家同行致敬。格蘭茨1973年成立巴勃羅唱片後,彼得生為此錄製專輯,其中一張是1978年驚悚片《偽善者》的原聲帶[17]。1980年代,彼得生與鋼琴家賀比·漢考克組成二人組。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中過風的彼得生與得意門生本尼·格林登台演出、錄製唱片。1990年代和2000年代,彼得生與特拉克唱片的爵士樂隊錄製專輯。
晚年
[編輯]彼得生從小患有關節炎,後來病情嚴重到穿衣服扣不上扣。他身材不算苗條,體重重達125公斤(276磅),行動受到影響。1990年代初,他接受了髖關節置換手術[18]。儘管手術非常成功,他的行動能力還是受到阻礙。1993年,彼得生中風,左側身體活動受影響,因而暫停活動兩年。當時即將上任的加拿大總理尚·克瑞強想安排他當安大略省省督,被他以身體狀況欠佳為由婉拒[19]。後來他逐漸恢復左手的活動能力,但彈奏鋼琴還是受到影響,主要依靠左手彈奏。1995年,彼得生時不時公開表演,也為特拉克錄唱片。1997年,彼得生獲葛萊美獎終身成就獎和國際爵士名人堂。加拿大政界人士、業餘鋼琴家李博曾說「單手彈奏的奧斯卡勝過所有雙手彈奏的人」[20]。
2003年,彼得生與尼爾斯-亨寧·厄斯泰德·彼得生、烏爾夫·維克紐斯和馬丁·德魯為神韻唱片錄製DVD《維也納一夜》(A Night in Vienna)。彼得生也繼續在美國和歐洲巡演,但一年最多開一場,中間為休息時間。
2007年,彼得生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原定在多倫多爵士音樂節及卡內基大廳全明星紀念演奏會的表演被迫取消。同年12月23日,彼得生因腎衰竭在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家中病逝[1][21]。
2021年,巴瑞·阿弗里奇推出介紹彼得生生平的紀錄片《奧斯卡·彼得生:黑加白》。影片全球首映禮於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舉行[22]。
個人生活
[編輯]彼得生一生有四段婚姻,一共與三位妻子育有七個孩子[23]。他有抽捲菸和菸斗的習慣,曾幾次嘗試戒菸,但每次嘗試都會增重。除此之外,彼得生也是一位烹飪好手[24]。
作曲與教學生涯
[編輯]彼得生也在加拿大教鋼琴和即興演奏,相關活動主要在多倫多進行。1960年代,彼得生與同行在多倫多創辦當代音樂精修學校(Advanced School of Contemporary Music),其本人則擔任了五年的校長。由於缺乏政府資金扶持,再加上彼得生和同行要外出巡演,學校最終倒閉[25]。後來彼得生在約克大學教爵士樂,於1990年代擔任該校校監數年[26][27]。他還出版了爵士鋼琴練習曲。另外,他要求學習勤加練習約翰·塞巴斯汀·巴哈的作品,尤其是《平均律鍵盤曲集》、《哥特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在他看來,這些作品是每位嚴肅鋼琴家的必備曲目。鋼琴師本尼·格林和奧利弗·瓊斯是他的學生[28]。
所受影響
[編輯]彼得生的音樂受泰迪·威爾森、納·京·高爾、詹姆士·P·詹森和阿特·塔圖姆影響,其中塔圖姆被許多人拿來和彼得生比較[29]。有一次彼得生父親播放塔圖姆《Tiger Rag》的唱片,彼得生被裡頭出色的演繹折服,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有好幾個禮拜不碰鋼琴。他說「塔圖姆把我嚇死了」,從此他「再也不敢吹噓」自己的鋼琴水平[30]。1940、50年代,塔圖姆為彼得生的音樂水平樹立了典範。雖然兩人後來成為朋友,彼得生還是羞於被別人拿來和塔圖姆比較,也很少在塔圖姆面前炫技。
彼得生的姐姐在蒙特婁教鋼琴,門下有幾位爵士演奏家。彼得生稱姐姐是他最重要的一位老師,對他的職業生涯產生深刻影響。在姐姐的指導下,彼得生將音樂視野拓寬到傳統鋼琴,了解傳統鋼琴演奏的核心,從最基本的音階,再到巴哈的前奏曲與賦格曲[31]。
在塔圖姆鋼琴技巧及美學的基礎上,比得森大量吸收塔圖姆作品的精髓,其中以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最為明顯。彼得生時不時在唱片中以拉赫曼尼諾夫作品作和聲歌手,或是直接引用其《第2鋼琴協奏曲》,這在彼得生三人組的作品最為明顯。1960、70年代,彼得生錄製大量突出其鋼琴演奏的三重奏唱片,這些唱片展現了彼得生更不拘一格的風格,這種風格融合了爵士、流行樂及古典樂元素。
鋼琴演奏教育家馬克·伊斯曼(Mark Eisenman)認為,彼得生個人最出色的表現,是低調地給歌手艾拉·費茲潔拉和小號手羅伊·埃爾德里奇伴奏[32]。
彼得生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爵士鋼琴家[33]。艾靈頓公爵稱他為「鍵盤界的摩訶羅闍」,爵士音樂界尊稱他為「內搖之王」[34][35]。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Canadian jazz great Oscar Peterson dies. CBC News. 2007-12-24 [2007-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5).
- ^ 2.0 2.1 King, Betty Nygaard. Oscar Peterson.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22-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 ^ Obituaries: Oscar Peterson.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7-12-26 [2011-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1).
- ^ Michelot, Pabli. Le Jazz d’Oscar Peterson. L'Encre Noir. 2017-02-08 [202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9) (法語).
- ^ Little Burgundy. McGill University. [200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3).
- ^ 6.0 6.1 J. D. Considine. King of the keys made jazz a pleasure. The Globe and Mail (Toronto). 2007-12-26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6).
- ^ Maynard Ferguson. The Daily Telegraph. 2006-08-26 [201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8.0 8.1 8.2 Yanow, Scott. Oscar Peterson. AllMusic. [2018-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John Chilton. Roy Eldridge, Little Jazz Giant. Bloomsbury Academic. 2002-08-05 [2023-01-11]. ISBN 978-0-8264-56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View Video, 2004.
- ^ Dobbins, Bill; Kernfeld, Barry. Peterson, Oscar. 2003 [2018-01-15]. ISBN 978-1-56159-263-0.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j3524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Knauer, Wolfram. Basie, Count. 2013 [2018-01-15]. ISBN 978-1-56159-263-0.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a22401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King, Betty Nygaard. Oscar Peterson.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6).
- ^ A look at Oscar Peterson's career. oscarpeterson.com. [2007-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8).
- ^ Nat Hentoff. Co-editor, The Jazz Review.
- ^ White, Huy. 25 Great Jazz Piano Solos : Transcriptions * Lessons * Bios * Photos. Hal Leonard. 2016: 96. ISBN 978-1-4950-6530-9. OCLC 974891066.
- ^ Yanow, Scott. Bebop. Miller Freeman. 2000: 333– [2018-08-14]. ISBN 978-0-87930-60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Peterson, Oscar. MusicWeb Encyclopaedia of Popular Music. [2007-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2).
- ^ Alexander Panetta. Chrétien calls Peterson 'most famous Canadian', says Mandela was moved to meet him. CANOE (The Canadian Press). [2007-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6).
- ^ Oscar Peterson Tribute - Simply The Best. Concerts On Demand (CBC Radio Two). 2008-01-12 [2008-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 ^ Levine, Doug. Jazz World Mourns Oscar Peterson. VOA News (Voice of America). 2007-12-27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9).
- ^ Wigmore, Mark. Canadian Pianist Oscar Peterson Receives the TIFF treatment. Classicalfm. 2021-09-14 [2021-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Voce, Steve. Oscar Peterson: Virtuoso pianist who dominated jazz piano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ndependent. 2007-12-26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8).
- ^ Batten, Jack. Oscar Peterson: The Man and His Jazz. Tundra. 2012-09-11: 82 [2018-01-20]. ISBN 9781770493629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 Al Levy. Oscar Peterson. alevy.com. 2004-11-21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 ^ 'I don't think we'll ever see another Oscar Peterson': Oliver Jones. CBC News. 2008-01-11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4).
- ^ YFile » Ron Westray appointed as Oscar Peterson Chair. Yfile-archive.news.yorku.ca. 2009-09-24 [2018-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 ^ Several of jazz world's top names to honour Oscar Peterson at free concert. The Canadian Press. 2008-01-12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1).
- ^ Oscar Peterson | Bio.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6).
- ^ Don Heckman. Oscar Peterson, 82; pianist dazzled jazz world with technique, creativity. Los Angeles Times. 2007-12-25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8).
- ^ William R Cunningham and Sylvia Sweeney, In the Key of Oscar[失效連結],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 1992.
- ^ Shsante Infantry. Oscar Peterson, 82: Jazz giant. The Toronto Star. 2007-12-26 [2008-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 Scott Yanow. Oscar Peterson Biography. AllMusic. [2007-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With typical modesty, Peterson hailed Art Tatum as the greatest jazz pianist, declaring: "He was and is my musical God, and I feel honoured to remain one of his humbly developed disciples." Journal, Oscar Peterson, March 7, 2004; Jazz Professional, 1962, Oscar Peterson Points. [201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Remarks by Herbie Hancock, Quincy Jones and Bob Rae, Oscar Peterson Tribute - Simply The Best. Concerts On Demand. CBC Radio Two (January 12, 2008). Retrieved on January 13, 2008.
- ^ Severo, Richard. Oscar Peterson: 1925-2007 / Virtuoso pianist - among jazz world's giants.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0-10-20 [2023-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7).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網站
-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訃聞,2007年12月24日
- 《蒙特婁公報》的訃聞,2007年12月24日
- 《衛報》的訃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年12月25日
- 《獨立報》的訃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年12月26日
- 《鋼琴爵士》瑪麗安·麥克帕特蘭專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彼得生分享自己對攝影熱情的視頻採訪
- 2002年散文:Oscar Peterson, A Portrai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Jazz Police
- 爵士唱片項目上關於彼得生的條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作品名錄
- 線上展覽「奧斯卡·彼得生:爵士樂的感覺
- 奧斯卡·彼得生郵票
- CBC數字檔案:《奧斯卡·彼得生:爵士巨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奧斯卡·彼得生音樂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奧斯卡·彼得生作品鋼琴譜
- 奧斯卡·彼得生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學術機關職務 | ||
---|---|---|
前任者: 拉里·克拉克 |
約克大學校監 1991–1994年 |
繼任者: 亞登·海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