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神話
在紀元前1500年左右,自現今伊朗一帶入侵至印度西北部的阿利安人,征服了原住民,並在現在的普遮省一帶定居下來,奠定了印度阿利安文化的基礎。
自乾燥的中亞細亞,移居到多雨且氣候多變的印度,阿利安人在深深被自然現象感動之餘,更進一步的的將這些現象以及天體之雄偉歸為神蹟。古印度詩人歌頌自然神的述情詩歌,即所謂的特陀讚美歌,而將這些詩歌集結成冊,便是吠陀經典。
吠陀時期
[編輯]吠陀時期的初期階段,印度宗教主要是多神崇拜(一直演變至今,傳言有三億多位神祇),後來則趨向於主神崇拜或是一神信仰。在古印度神話中神界分為天界、空界和地界三層,共有三十三個神。
天界
[編輯]天界諸神,是吠陀神話中最早產生的神。多為方位不同、名稱各異的太陽神,如蘇爾耶(Surya)、娑維特麗(Savitr)、烏莎斯(Ushas)、普善(Pushan)和維婆斯婆特(Vivasvat)等。另有天空神帝奧斯(Dyaus)、攣生兄弟神雙馬童(ASvinau)、對偶神伐樓那(Varuna)和密多羅(Mitra),以及號稱「大步」的毗濕奴(Vishnu)等。其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者為伐樓那。
空界
[編輯]在吠陀神話的三界中,占主導地位的是之後誕生的空界。空界諸神中以因陀羅(Indm)的地位最為顯赫,也是《梨俱吠陀》歌頌最多的神(近250首,約占詩總數的1/4),可謂吠陀神殿中的主神。作為因陀羅主要對手的「巨龍」被稱作「弗栗多」(Vrtra),故而「殺死巨龍」的因陀羅贏得「殺弗栗多者」(Vrtraghan)之美稱。
《梨俱吠陀》中的空界神還有協同因陀羅作戰的一群暴風雨神摩錄多(Marut)。他們的父親是樓陀羅(Rudra),手持雷杵,以電為箭,兇猛異常,被稱為天國的野豬,後演變成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濕婆。
另有風神伐由(Vayu),亦稱伐多(Vata),常與因陀羅同車出戰。此外,還有雨雲神帕伽雅(Parjanya),水女神阿帕斯(Apas),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Napat)和從天界獲取火種的摩多利首(Matarisvan)等神。
地界
[編輯]地界諸神中以火神阿耆尼(Agni)最受崇敬,《梨俱吠陀》中有關他的頌詩約二百餘首,數量僅次於因陀羅。他後來演變成婆羅門教中的梵天(Brahma)。
地位僅次於阿耆尼的蘇摩(Suma),是酒神,有關他的頌詩約120餘首。蘇摩是一種蔓草,從中榨取的液汁呈棕紅色,飲用後能長生不老。
《梨俱吠陀》中的地界神還有地母波哩提毗(Prithivi)和江河女神娑羅室伐底(Sarashvati)等。
妖魔
[編輯]除了三界外,《梨俱吠陀》中還提到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主要有前述因陀羅的死敵弗栗多。另一類喜在夜間活動的妖魔叫作羅剎(Rokasha或Raksasa),被稱作達娑(Dasa)或達休(Dasyu)的妖魔,在頌詩中常與弗栗多相混同。
還有一種專門破壞祭儀的名叫達伊提耶(Daitya)或達耶多的妖魔。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阿修羅(Asura)了,在古印度神話中,眾天神提婆和最高惡魔阿修羅的對立鬥爭,是神話傳說的主要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