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
外觀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0年11月15日) |
口頭語(英語:spoken language)與書面語相對,是口頭交際時使用的語言,也是最早被人類普遍應用的語言形式。人類各民族都有口頭語。口頭語通常是通過聲音傳播的,但有時文學作品中也常以文字記敘口頭語。口頭語又稱 口語,與手語相對,是用聲音表達意思的語言。[1][2]
場合
[編輯]口頭語靈活多變,多因場合與發言者不同而被自由使用。因為發言者與聽者同在現場,有時這種發揮不但不影響聽者理解,反能更生動地體現發言者心態,或使語言簡潔化。與口頭語相對,書面語是在口頭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用於書面表達的語言。口頭語成為書面語言後則比較固定,語法更嚴謹,有利於準確地流傳。[3]
經過一段時間後口語和書面語差別就有加劇的趨向,原因是口頭語不斷隨時間與地方而變化,而書面語相對穩定。經過教育的人會從書面語學習採納嚴謹的語法用於口頭語,而書面語經過一段時間後也需要改變以適應口頭語的變化,否則懂書面語的人會越來越少。語言學家從書面語文獻和現代口語的差別中可以研究語言的歷史發展變化。
始終有些口頭語表述很難應用於書面,因為它們只要在場雙方理解就好,接照古文和古音而寫。或者,由於口頭語結構相對散亂,如又缺乏語言環境,可能造成歧義與費解。因此,越正規的場合,人們越喜歡使用書面化的語言。書面語較能傳承訊息,但口頭語較能夠充分表達。
口語運動
[編輯]古代中文(古文、文言文)與口頭語(白話)在初時差別並不大[來源請求],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分別漸見,及至民初,白話文運動令口頭語的寫作得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