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西川之戰
劍南西川之戰是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大相尚結息聯合南詔,與唐朝在劍南西川(治今四川省成都市)的作戰。
779年五月,唐德宗李适繼位。為了穩定內部局勢,他對吐蕃採取以和為主的策略。八月,德宗派太常少卿韋倫為使,護送唐代宗在世時前後八次被扣留的吐蕃使節等共五百人到吐蕃,表示對吐蕃修好的態度。吐蕃因其在東面的疆界要求得不到唐朝的認可,於是屢次發兵企圖迫使唐朝承認,都被唐兵反擊。在南面,吐蕃多次發兵攻打,但也屢遭失敗。此年十月初一,吐蕃聯合南詔王異牟尋,發兵二十萬分三路攻唐:中路出入茂州(治汶山縣,今四川省阿壩州茂縣),過汶川及灌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北路從扶州(治同昌縣,今四川省南坪縣東北)、文州(治曲水縣,今甘肅省文縣西白龍江南岸),過方維(今四川省平武縣東北)、白壩;南路從黎州(治梁水縣,今雲南省華寧縣)、雅州(治蒙山縣,今四川省雅安市西),過邛崍(今四川省滎經縣西)關,聲稱要取蜀地作為吐蕃的東府。當時,唐劍南節度使崔寧應詔在京師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留守諸將難以抵禦吐蕃、南詔聯軍強大攻勢,聯軍勢如被竹,連克許多州縣,唐朝刺史多棄城逃命,百姓藏於山谷。唐德宗急詔朱泚所帶領的范陽兵五千人、禁軍四千援助劍南,並更換崔寧等劍南所屬的舊部將帥。命右神策都將李晟率禁兵四千,金吾大將軍曲環率邠州、隴州兵五千南下援助。劍南東川節度使出兵自江油(今四川省平武縣東南)到白壩與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兵會師,合擊吐蕃、南詔聯軍。范陽軍追殺敗退的吐蕃、南詔聯軍於七盤(今四川省汶川縣北),接著連續攻占維州、茂州二州。李晟所部神策兵追殺吐蕃、南詔聯軍於大渡河外,雙方激戰,蕃兵死傷千餘人,敗退崖谷,李晟切斷吐蕃軍糧草後,加上天寒,聯軍缺衣少吃,死亡八、九萬。南詔王異牟尋十分害怕,遷居苴咩城(今雲南省大理市)築防拒守。
參考文獻
[編輯]-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六 唐紀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