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Waylon1104/原创条目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反法同盟
法国大革命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798年11月23日-1802年3月25日
(3年4个月又2天)
地点
结果

法国胜利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是1798至1802年欧洲近东地区发生的大规模冲突,交战双方分别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以神圣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大不列颠王国为首的反法同盟。法国于战争前期一度陷入绝境,但在瑞士荷兰地区大胜后局势好转,最终于1800年分别在意大利德意志取胜,赢得战争胜利。

战争源自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后的领土争端及法国将军拿破仑·波拿巴对近东的军事行动。1798年11月23日,拿波利王国入侵法国附庸罗马共和国,拉开战争序幕。1799年3月,法国陆军从德意志瑞士北意大利三个地点发动进攻,但仅在瑞士取得突破,于德意志与意大利都被击败。同年夏,联军在瑞士取得优势,并再度在意大利击败法军。8月,联军又一次在意大利战胜法军,但马塞纳将军于隔月趁联军战略失误时,在苏黎世战役击败俄军,迫使其撤出瑞士,最终导致俄罗斯帝国退出战争。与此同时,法军也挫败联军北海登陆入侵荷兰的军事行动。

10月,拿破仑·波拿巴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成为第一执政。

背景

[编辑]

第一次反法同盟

[编辑]
革命者攻陷巴斯特尔狱

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义者攻破巴斯特尔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欧洲各君主国起初对这场革命不感兴趣,直到法国国内情况继续恶化后,它们才开始考虑干预法国政局以恢复波旁王朝统治[2]。1791年8月27日,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颁布《皮尔尼茨宣言》,在宣言中指出路易十六伉俪的安全与自由关乎欧洲各君主的利益与法兰西民族的福祉,并提到如果多方得以联合,将会执行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3][2]。然而这项宣言加剧了新生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其他国家间的矛盾,法国鹰派渴求恢复“世界最强国度”的应有地位,认为欧洲各受压迫的民族正期盼解放,只要法国军队跨过边境就会奋起反抗压迫人民的暴君[4]。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地利大公国宣战,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5][6][7]

法国在战争打响后节节失利,但在9月于瓦尔密战役击败入侵的敌军,并在之后于各战线势如破竹,攻下比利时莱茵兰萨伏依等地。法国政府历此大胜后,于1793年2月1日对英国荷兰宣战,然后于同年3月7日对西班牙宣战[8]。然而此时法国再度陷入绝境,在各战线都丢失了过去攻占的领土,迫使其政府在8月23日颁布全民动员令。至1795年初,法国除再次征服比利时外,还夺取了荷兰与莱茵河左岸[9]。4月6日,普鲁士王国与法国签订《巴塞尔和约》,退出对法战争;5月16日,荷兰共和国与法国签订《海牙和约英语Treaty of The Hague (1795)》,退出对法战争;7月22日,西班牙王国与法国签订《巴塞尔和约》,退出对法战争。法国正式兼并比利时,成立附庸国巴达维亚共和国,控制整个莱茵河左岸[10]

1796年,法国督政府下令三个主力军团进攻奥地利,其中尚-巴蒂斯特·儒尔当指挥的“桑布尔-默兹军团”与让·维克多·莫罗指挥的“莱茵-摩泽尔军团”从德意志进攻,拿破仑·波拿巴指挥的“意大利军团”从意大利进攻。前两者起初进展顺利,但被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军击败后,被迫撤回原点[11][12]。而后者则以闪电般的速度进攻,势如破竹地攻下大半个北意大利,然后多次击败来援的奥军,最终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代表于4月18日签订《莱奥本临时和约英语Peace of Leoben》,该条约与随后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结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法国获得奥属尼德兰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与整个意大利北部,持续千年的威尼斯共和国也遭法奥两国肢解[13][14]

战间期

[编辑]

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虽已结束,但法国与奥地利的和平谈判却埋下战事再起的伏笔。因为尽管双方已在1797年10月17日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达成和谈,但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仅代表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大公国等他可控制的领地和谈,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和平谈判仍需于11月16日在拉施塔特的特别会议中商讨,而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复杂的政治实体使拖沓的和谈陷入僵局,双方直到1798年3月才敲定割让莱茵河左岸的条款[15]。与此同时,法国虽与除英国外的欧洲国家达成和平,但未停止继续扩张。法国督政府为稳固其新国境,先是率军入侵瑞士,建立海尔维第共和国,然后推翻教宗国,建立罗马共和国[15]。这些新得到的附庸国,加上法国先前在荷兰建立的巴达维亚共和国,在北意大利建立的利古里亚共和国奇萨尔皮纳共和国,极大地破坏了欧洲的战略均势[15][16]

法国与英国间的战争状态并未因第一次反法同盟破裂而结束,双方的海军仍在英吉利海峡与世界各大洋交战。法国督政府首先试图组建一支远征军横渡海峡征服英国,但时任远征军司令拿破仑反驳高层的意见,认为不应强行登英,而该将入侵重心放在黎凡特埃及[17][18]。支持此论点的派系认为埃及能填补法国丧失加勒比群岛的损失,能抢先奥地利一步建立地中海霸权,能保卫法国在黎凡特地区的利益,能以此为跳板入侵英占印度[19][20]。1798年3月5日,督政府全权委托拿破仑筹划并指挥埃及远征。同年5月19日,“东方军团”在土伦出海,补给船队在沿途中与舰队会合[21]。6月9日,法军舰队抵达医院骑士团的总部马耳他岛,医院骑士团大团长同意让法军获得补给与淡水,但限制法军入港的船只数量[22]。拿破仑因此决定隔日向骑士团进攻英语French invasion of Malta,占领全岛后在当地建立了共和体制[22]。此举令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大感不满,他坚信法国的远征居心不良,可能危及到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决定与英国等国接触,组建第二次反法同盟[23]

金字塔战役

法军舰队继续前行,于7月1日抵达亚历山大里亚[24][25]。隔日上午3时,三支法军纵队向亚历山大里亚推进,在夜晚时攻占该城[26]。7月10日,法军抵达尼罗河上的拉赫曼尼亚,然后于7月13日向南方的舒卜拉希特进攻,轻松击败当面的马穆鲁克部队[27][28]。法军接着沿着尼罗河西岸向开罗进军,在恩巴贝村附近遭遇严阵以待的马穆鲁克主力,包括部署在西岸,由穆拉德贝伊英语Murad Bey率领的6千马穆鲁克骑兵、2万埃及步兵与其后方的1.4万阿拉伯骑兵,与部署在东岸,由易卜拉欣贝伊英语Ibrahim Bey (Mamluk)率领的6千马穆鲁克骑兵与1.4万埃及步兵[29]。7月21日金字塔战役爆发,位于西岸的法军组成五个空心方阵,穆拉德贝伊下令马穆鲁克骑兵进攻法军右翼的德赛方阵与雷尼耶英语Jean Reynier方阵,在损失大量人员后撤退[30][28]。与此同时,法军左翼的英语Louis André Bon方阵与维阿尔勒英语Honoré Vial方阵转为进攻纵队突入恩巴贝村,并将当地2千守军歼灭或赶入河中[30][31]。7月24日,法军进入埃及首都开罗[31]。穆拉德贝伊在德赛的追击下撤往上埃及易卜拉欣贝伊英语Ibrahim Bey (Mamluk)则撤往叙利亚[32]。然而随着英国皇家海军在尼罗河河口重创法国海军后,东方远征军与本土的联系中断,埃及地区的法军形势开始恶化[33][34]

反法同盟成立

[编辑]

俄罗斯帝国早在1798年初就将法国视为大敌,担心后者可能会联合波兰民族主义者推翻帝国在波兰的统治。之后,俄罗斯高层知晓法国正在土伦召集军队,遂认为这支部队的目标是俄属波兰或是俄罗斯本土,并猜想其可能在阿尔巴尼亚克里米亚萨洛尼卡登陆[35]。同年6月,法军占领马耳他岛,俄罗斯帝国开始准备对法战争,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率舰队推进至君士坦丁堡,准备过海峡进入地中海。之后,其舰队在得知法军于埃及登陆后,联合奥斯曼帝国舰队进攻法军控制的伊奥尼亚群岛[35][36]。同年7月,俄罗斯帝国承诺在将来的战争中支援奥地利,并向普鲁士王国提议组建同盟,但后者拒绝参与并维持中立[37]。新的反法同盟至此成立,其成员包括英国奥地利俄罗斯奥斯曼葡萄牙拿波利[23]

战事历程

[编辑]

1798年

[编辑]

1798年11月23日,拿波利王国进攻法国附庸罗马共和国,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38][39]。奥地利将军卡尔·马克率4万拿波利兵越过边境进攻法军,于11月29日占领罗马,迫使法军撤退至翁布里亚[38][40]。然而法军很快恢复重组,在奇维塔卡斯泰拉纳战役击败人数远多于己方的拿波利军,后在卡尔维俘虏大批敌军,最后于12月16日重夺罗马[40]。法军随后追击进入拿波利王国,于12月30日占领重镇加埃塔,在次年1月12日攻入拿波利城,建立帕尔泰诺佩共和国[41][40]。与此同时,法国督政府儒贝尔将军指挥的“意大利军团”入侵皮埃蒙特,强迫国王卡洛·埃马努埃莱放弃统治,建立又一法国附庸国[41]。之后,法国还向与奥地利关系密切的中立国托斯卡纳大公国宣战。至此,法国已控制了除帕尔马公国外的整个意大利地区,且由于前者与法国的盟友西班牙关系密切,实质上仍被法国统领[42]

1799年

[编辑]

叙利亚与埃及

[编辑]
塔沃尔山战役

1798年末,“东方军团”司令拿破仑·波拿巴在得知奥斯曼帝国将经叙利亚地中海埃及进攻后,决定先下手为强,召集13,000人的部队,在1799年2月5日离开埃及[43]。2月19日,法军攻下了阿里什城英语Siege of El Arish,然后再攻占加沙[43]。3月3日,法军抵达雅法城下。3月7日,法军发动猛烈的进攻,突破驻军防线并俘虏2千多名奥斯曼军[44]。拿破仑不能释放这批俘虏,因为他们会重新加入奥斯曼军;也不能携带这批俘虏,因为法军的补给不足。最终,他毅然下令枪决这些战俘[44][45]。3月17日,法军推进至阿卡城下,该城城墙曾被加固,且有250门火炮,而法军缺乏攻城火炮,只能派遣步兵徒然地进攻。之后,拿破仑得知一支奥斯曼部队在加利利集结,于是派遣朱诺率领骑兵部队前往侦查。4月上旬,拿破仑得知敌军人数远高于己方,于是再派遣一支由克勒贝尔英语Jean-Baptiste Kléber指挥的部队前去支援朱诺[46]。4月16日,克莱贝尔约2千人的部队在塔沃尔山与奥斯曼军3.5万人的部队交火,法军在一天的战斗英语Battle of Mount Tabor (1799)后陷入绝境,但拿破仑即时赶到,移动至奥斯曼军后方,将敌军驱往约旦方向[46]。之后,法军内部开始传播瘟疫,加上拿破仑知晓奥斯曼军将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帮助下登陆埃及,法军遂于5月20日撤回埃及[44]

中欧与北意大利

[编辑]
史塔卡赫战役

1799年3月1日,儒尔当将军指挥的法军“多瑙军团”在巴塞尔附近渡过莱茵河,翻越黑林山向多瑙河的源头推进;其左翼贝纳多特将军指挥的“莱茵军团”在曼海姆附近渡过莱茵河,包围菲利普斯堡[47][48]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军主力随即作出应对,其部队开始向法军推进[47]。瑞士方面,马塞纳将军指挥的“瑞士军团”于3月6日在拉加茨附近渡过莱茵河,攻占奥军驻守的圣卢齐施泰克要塞,接着进攻库尔城附近的奥军阵地,歼灭周边的敌军部队,控制了格劳宾登州,然后与部署在费尔德基希的奥军对峙[49][50]。而其右翼勒古布将军恩加丁谷地等地的行动同样取得成功,以1.5万人的部队俘虏了1.2万奥军,并持续进攻直到马塞纳下令停止推进[51]。3月下旬,儒尔当的“多瑙军团”先后在奥斯特拉赫战役英语Battle of Ostrach史塔卡赫战役被奥军击败,迫使儒尔当与贝纳多特的部队回撤至莱茵河[52][53]

与此同时,谢雷英语Barthélemy Louis Joseph Schérer将军指挥的“意大利军团”于3月22日收到进攻命令,率军攻占托斯卡纳大公国[54]。3月26日,他将法军兵分三路进攻英语Battle of Verona (1799)当面奥军,法军在北部的帕斯特伦戈取胜、在维洛纳正面战成平手,但在南部的莱尼亚戈失利[55][56]。之后,谢雷率军尝试渡过阿迪杰河,然于4月5日在马尼亚诺战役英语Battle of Magnano被奥军击败,只能后撤渡过明乔河,留下部分部队把守曼托瓦等要塞[57][58]。几天后,他再度放弃明乔河畔,继续后撤至阿达河后方,在此布防等待联军进攻[59]。4月27日,苏沃洛夫元帅指挥奥俄联军突破法军阵线,迫使新任意大利军团司令莫罗将军放弃米兰伦巴第,率部渡过提契诺河,退往都灵亚历山德里亚[60][58]。之后联军包围数座法军要塞,并于5月12日攻占托尔托纳[61]。一支联军部队在同日渡过波河,但被法军在巴西尼亚纳战役英语Battle of Bassignana (1799)击败[62]。莫罗将军担心其与法国本土的交通线会被切断,决定撤往尼斯,然后向南撤入亚平宁山脉,等待从南意大利北上的“拿波利军团”[63]

瑞士方面,马塞纳将军成为德意志与瑞士地区的法军总司令。他将“多瑙军团”与“莱茵军团”解编,大部分部队调至“瑞士军团”,只在莱茵地区留下部分部队。5月初,奥军将法军逐出恩加丁谷地,但未能夺下圣卢齐施泰克山口。5月中旬,其倚靠兵力优势再度发动进攻,重夺格劳宾登州并控制上莱茵河谷[64][65]。该部之后分为两支,贝勒加德英语Heinrich von Bellegarde将军率军南下意大利与苏沃洛夫元帅会师,霍策将军则率军北上与卡尔大公会师[64]。马塞纳决定赶在后两者会合前出击,于25日进攻弗劳恩费尔德英语Battle of Frauenfeld附近的奥军,法军伤亡不到800人,而奥军则伤亡2,140人,还有3,000人被俘[66]。然而奥军仍在后续的战斗突破其他法军,于6月上旬会合。6月4日,奥军进攻苏黎世英语First Battle of Zurich周遭的法军阵地,但每次进攻均被法军击退[67][52]。6月6日,当奥军再次发动进攻时,却发现法军早已放弃阵地撤过利马特河,遂占领苏黎世城与圣哥达山口[64]

特雷比亚与诺维战役

[编辑]

6月9日,此前从拿波利北上赶往支援莫罗将军的“拿波利军团”开始行动。麦克唐纳将军指挥部队从佛罗伦萨分三路翻越亚平宁山脉,分别在三天后推进至博洛尼亚摩德纳韦扎诺[68][69]。6月12日,法军在摩德纳战役英语Battle of Modena (1799)击溃奥军,迫使后者撤退至米兰多拉。之后,麦克唐纳决定率军经皮亚琴察向莫罗将军的部队靠拢,计划两者将在特雷比亚河畔会合[69]。6月17日,麦克唐纳指挥拿波利军团进攻一支奥军师,却惊讶地发现联军主力也在此处,最终在特雷比亚河战役遭遇惨败,先是退至努尔河,最终于6月底撤过亚平宁山脉[70][71]。与此同时,莫罗指挥的“意大利军团”在马伦戈击败奥军英语Second Battle of Marengo,但之后也撤回了亚平宁山脉[72]

法国督政府因此前的多次惨败爆发了牧月政变英语Coup of 30 Prairial VII,改组后的政府决定新组建一支3.2万人组成的“阿尔卑斯军团”,并将“意大利军团”的兵力增至4.8万人,分别由尚皮奥内将军与儒贝尔将军指挥[73]

苏黎世战役

[编辑]

英俄入侵荷兰

[编辑]

1800年

[编辑]

马伦戈战役

[编辑]

德意志和霍恩林登战役

[编辑]

1801年

[编辑]

结果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多伊尔(2021年),第98页
  2. ^ 2.0 2.1 布莱宁(2018年),第766-772页
  3. ^ Fremont-Barnes(2001年),第21页
  4. ^ 布莱宁(2018年),第774页
  5. ^ Fremont-Barnes(2001年),第24页
  6. ^ Broers & Dwyer(2022年),第128页
  7. ^ Blanning(1996年),第62页
  8. ^ 布莱宁(2018年),第778-779页
  9. ^ 布莱宁(2018年),第782页
  10. ^ 布莱宁(2018年),第784页
  11. ^ Rothenberg(1995年),第59页
  12. ^ Broers & Dwyer(2022年),第140页
  13.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
  14. ^ Blanning(2014年),第174-175页
  15. ^ 15.0 15.1 15.2 Blanning(2014年),第175-178页
  16. ^ Rothenberg(1995年),第65页
  17.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08页
  18. ^ 多伊尔(2021年),第412页
  19. ^ Blanning(2014年),第180页
  20. ^ 布莱宁(2018年),第790页
  21.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08-610页
  22. ^ 22.0 22.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0页
  23. ^ 23.0 23.1 布莱宁(2018年),第805页
  24. ^ Cole(2007年),第20页
  25. ^ Rothenberg(1999年),第51页
  26. ^ Cole(2007年),第22-25页
  27. ^ Cole(2007年),第49-53页
  28. ^ 28.0 28.1 Chandler(2009年),第223页
  29. ^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3页
  30. ^ 30.0 30.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4页
  31. ^ 31.0 31.1 Chandler(2009年),第226页
  32. ^ Connelly(2012年),第100页
  33. ^ Connelly(2012年),第101页
  34. ^ Broers & Dwyer(2022年),第141页
  35. ^ 35.0 35.1 Blanning(2014年),第190-191页
  36. ^ 多伊尔(2021年),第421页
  37. ^ Blanning(2014年),第193页
  38. ^ 38.0 38.1 Blanning(1996年),第230页
  39.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7页
  40. ^ 40.0 40.1 40.2 Esdaile(2018年),第279页
  41. ^ 41.0 41.1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7-18页
  42.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9页
  43. ^ 43.0 43.1 Colson & Mikaberidze(2022年),第617-618页
  44. ^ 44.0 44.1 44.2 Connelly(2012年),第102页
  45. ^ Chandler(2009年),第236页
  46. ^ 46.0 46.1 Chandler(2009年),第239页
  47. ^ 47.0 47.1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83-87页
  48. ^ Blanning(1996年),第232页
  49. ^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80-81页
  50.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97-100页
  51.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01-123页
  52. ^ 52.0 52.1 索布尔(2015年),第379页
  53. ^ 布莱宁(2018年),第806页
  54.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198页
  55.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05-213页
  56. ^ Phipps(1926年),第254-255页
  57. ^ Duffy(1999年),第47-52页
  58. ^ 58.0 58.1 Rothenberg(1995年),第75页
  59.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36页
  60. ^ Blanning(1996年),第235页
  61. ^ Duffy(1999年),第70-73页
  62.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85-287页
  63.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289页
  64. ^ 64.0 64.1 64.2 Blanning(1996年),第238页
  65.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356-369页
  66. ^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85页
  67.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419页
  68. ^ Duffy(1999年),第80-90页
  69. ^ 69.0 69.1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478-483页
  70. ^ Esdaile(2018年),第284页
  71.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494-523页
  72.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531页
  73. ^ 克劳塞维茨a(2019年),第545-546页

参考文献

[编辑]
  • (英文)Arnold, James R. Marengo and Hohenlinden: Napoleon's Rise to Power. Pen & Sword. 2005. ISBN 978-1844152797. 
  • (英文)Broers, Michael; Dwyer, Philip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Politics and Diplomacy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341462. 
  • (英文)Colson, Bruno; Mikaberidze, Alexander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Fighting the Napoleonic Wars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284721. 
  • (英文)Cole, Juan. Napoleon's Egypt: Invading the Middle East.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ISBN 978-0230607415. 
  • (英文)Esdaile, Charles J. The Wa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92–1801. Taylor & Francis. 2018. ISBN 978-1351174527. 
  • (英文)Fremont-Barnes, Gregory.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Bloomsbury USA. 2001. ISBN 978-1841762838. 
  • (英文)Haythornthwaite, Philip. Napoleon's Campaigns in Italy. Bloomsbury USA. 1993. ISBN 978-1855322813.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编). Napoleon and the Operational Art of War. Brill. 2016. ISBN 978-9004310032. 
  • (英文)Rothenberg, Gunther.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y: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Spellmount. 1995. ISBN 978-1873376409. 
  • (英文)Shepperd, Alan. The Patagonian Brune. Chandler, David G (编). Napoleon's Marshals. Macmillan. 1987. ISBN 978-0029059302. 
  • (中文)罗伯特·布鲁斯; 伊恩·迪基; 凯文·基利; 麦可·帕夫科维奇; 弗雷德里克·施奈德.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27044154. 
  • (中文)阿尔贝·索布尔. 法国大革命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ISBN 978-730318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