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豪门夜宴 (1959年电影)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豪门夜宴
Feast of a Rich Family
基本资料
导演
制片
编剧华南影联编剧研究组
主演
配乐
摄影
剪辑
制片商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
片长102分钟
产地英属香港
语言粤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59年7月15日 (1959-07-15)(香港)
发行商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

豪门夜宴》(英语:Feast of a Rich Family[注 2],是香港一部1959年上映的粤语黑白时装讽刺喜剧电影[1],由李晨风李铁吴回罗志雄执导,吴楚帆张瑛等人主演。故事讲述吴楚帆饰演的暴发户冯绥仁为了炫富,打算以祝贺老父留须此一荒诞理由举行一场晚宴,将本来过着清贫生活的老父接回家中,在晚宴的筹备过程及准备赴宴者的生活中,发展出一幕幕闹剧,从中展现人情冷暖、炎凉世态中的众生相[6]:162

本片为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以来第三部为筹募经费而制作的电影(前两部为《人海万花筒》及《锦绣人生》),云集大量粤语片演员演出及国语片演员客串[1],为华南影联制作的四部筹款电影中最闻名的一部。2005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第84名。香港电影界曾为赈济1991年华东水灾而重拍为同名电影

背景

[编辑]

1949年,香港一部分电影人为改善业界工作环境和电影品质,成立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华南影联”或“影联会”)。建会后曾先后义拍四部电影,以筹募经费。第一部为1950年拍摄的粤语片《人海万花筒》,第二部为1954年拍摄的粤语片《锦绣人生[1][7]:40-47。本片即为第三部作品[7]:48-53,于建会十周年时拍成,邀请了大批粤语片明星演出[8],还有一些国语片明星[1]客串。第四部则为1964年拍摄的国语片《男男女女》[7]:54-55[2]:21,26。后世的主流说法是此四部电影乃为筹建该会会所而义拍[8][7]:36,59,而会所最终于1966年建成[2]:26。但在华南影联出版的《豪门夜宴创作图谱》,则既有章节提到本片及前两作均是“筹建会所委员会”的安排[2]:26,但亦有整理当时会议议程的章节指出,本片的筹备可追溯至1955年8月第七届理事会“拍片筹建会员子弟学校暨福利基金”之决议[2]:14。当时亦有新闻报道指收入将拨归会员福利基金[9]

本片被视为华南影联制作的四部筹款电影中最闻名的一部。[10]

剧情简介

[编辑]

暴发户冯绥仁(吴楚帆饰)与何老大(卢敦饰)是商业上的对手,他们在俱乐部进行了一场赌局。事后仁为了炫耀自己夫人(梅绮饰)的新钻戒比何老大夫人的钻戒更大,以庆贺老父(林坤山饰)留须为借口举行宴会。冯父一直与女儿娟(白燕饰)及女婿张德祺(张活游饰)在贫民区过着清贫生活。仁将老父接到豪宅中,又认为老父过于瘦弱有失体面,强行替他进补,将父亲弄得不似人形。娟与夫婿不满兄长的气焰,同时又为了张罗赴宴的贺礼而闹不和,后来他们得知邻居徐伯(黄楚山饰)因工受伤,更为了是否先拿钱去帮助徐伯治疗而挣扎。另一方面,却有像经纪何老四(张瑛饰)这种人,绞尽脑汁欲获得请帖,以求亲近上流社会的机会。与此同时,何老大也发帖于同日设宴,何与仁千方百计引诱名流宾客们光临自己的宴会。宴会当晚,冯父不值儿子为富不仁的态度,忍无可忍,竟在宾客面前扯掉假须揭穿谎言,使儿媳大出洋相。[8][1][7]:48[4]

演员表

[编辑]
演员 角色名称[2]:78-79 备注
吴楚帆 冯绥仁 䁥称冯老二。地产商[1][4],属于暴发户[6]:164
梅绮(张瑛妻) 冯太太 冯绥仁之妻。演员特意以夸张的演绎方式配合剧情之荒诞[11]
林坤山 冯父 冯绥仁之父。被儿子从贫民区接回豪宅,伪装留须出席宴会。纵使听闻为富不仁的儿子漠视受伤的建筑工人,仍配合其安排,最后得知受伤的建筑工人竟是自己的棋友邻居徐伯,愤而揭穿儿子谎言并离去。[6]:166-167
黎灼灼 冯母 冯绥仁之母,陪同丈夫搬到冯绥仁的豪宅。最后离开晚宴时,不同于丈夫的决绝,她回头望向儿子。[6]:166-167
白燕 冯娟 冯绥仁之妹。
张活游 张德祺 冯娟之夫。为贺礼而抵押西装[2]:37,后冯娟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决定将准备赎回西装的钱拿出,帮助邻居徐伯支付治疗费用。[6]:162
梁俊密(童星) 大宝 张德祺与冯娟的儿女。[2]:60
锺荫妮(童星) 小宝
卢敦 何老大 富商,冯绥仁的死对头。精于赌术[2]:24。相对于暴发户冯绥仁,属于旧富豪。[6]:164
黄曼莉(谢益之妻) 何太太 何老大之妻,与丈夫一起到冯绥仁的宴会捣乱。[2]:76
张瑛 何老四(经纪王) 喜欢巴结大老板,极力寻求宴会的请帖。[2]:36,42
罗艳卿 何妻 何老四之妻,有学识的妇女,因顾全丈夫的面子,没有外出工作发展事业[6]:166。对丈夫渴望参加宴会的态度感到不屑,发生争吵。[2]:36,126-132
上官筠慧 帼英 何老四小姨。[2]:166
李月清(李晨风妻) 坤嫂 何老四家的工人。
姜中平 阿胜 冯父与张德祺一家的邻居,一对贫穷的兄弟,为张德祺夫妇是否应送贺礼而争论。[2]:37,135-141
李清 阿佳
郭少泉 阿水
黄楚山 徐伯 建筑工人[2]:38,冯父的邻居与棋友。在冯绥仁的建筑工地当散工期间受伤。
大声婆 徐妻 徐伯家人。
李文钜(童星) 徐仔
梁小妹(童星) 徐女
容小意(李清妻) 茱莉 交际花[3],冯绥仁的情妇,陪伴他出席赌局。[2]:90
高鲁泉 王士松 冯绥仁的跟班。名字“士松”疑为“屎虫”的谐音。行事较为老练。[6]:164-165
王铿 包祖白 出身殡仪馆的化装师[2]:43。名字“祖白”疑为“糟粕”、“撞板”(碰钉之意)的谐音。行事经常碰钉,与王士松争相出谋献计,竞争冯绥仁的欢心。[6]:164-165
吴回 未有列出 化装师阿灿,包祖白的师父,擅长贴须。[2]:44,177
周骢 阿聪 工人[3],与阿胜、阿佳闯入宴会告知众人徐伯弥留的消息。[2]:203-205

其他演员包括[6]:78-79

制作

[编辑]

筹备及创作

[编辑]

是次筹款电影的商讨与筹备,始于华南影联第七届理事会。他们最初于1955年10月组成编剧委员会,分成6组共18人。1956年1月底编剧委员会决议筹备拍摄粤语片、国语片各一部,发信向一些著名剧作家征求剧本,如程刚吴天池卢雨岐唐涤生任护花王天林等;由卢敦朱克刘芳三人负责挑选;其中要求重要角色需有15人以上,每个角色戏份尽量不超过两堂景。至1956年5月,第八届理事会、编剧委员会决议先拍粤语片,并重新推选能专责进行撰写的人士主持编剧工作,包括卢敦、朱克、左几、陈云、杨捷、何碧坚,由第八至十一届理事长的刘芳[7]:193-194担任顾问。至1957年7月,第九届理事会成立拍片筹备委员会,选出粤、国语片组制片主任[注 3],当时粤语片组制片主任为卢敦; 并将粤语片剧本完成期限定为8月中[注 4]。至同年10月的会议,又选出粤语片组制片委员会,包括吴楚帆(主任)、刘芳(秘书)、卢敦、谢济芝朱紫贵陈文秦剑张瑛谢益之。同年10月的会议决定促使剧本尽快完成,同年12月冯凤歌加入参与编剧工作。1958年3月,刘芳提出“集体创作,专人执笔”,卢敦提出剧本需以内容健康为原则,广邀业界人士、剧作家进行座谈会,提供意念。[2]:14-16据后人引用卢敦在其著作《疯子生涯半世纪》的回忆,前作《人海万花筒》及《锦绣人生》为配合演员人数多而戏份少的需求,均是由多个独立短篇故事构成,但成绩未如理想,这次他们希望构思既能独立拍摄,又能串连为一个完整故事的剧本,创作因此难度而停滞不前,最终采用了冯凤歌提出的“通过一张请柬,描述几个家庭,各阶层人物的心态”,突破闷局;他们安排了一些著名编剧座谈讨论,分组起稿,由卢敦、陈云、张纯、朱作华整理,正式剧本最后由卢敦执笔完成。[1][2]:21-22而一篇刘芳的专访则提及参与编剧共十位,历时五至六个月[2]:31,十位编剧包括冯凤歌、朱克、李亨、陈云、朱作华等[7]:50。1958年8月,第十届理事会通过剧本大纲,即为本片《豪门夜宴》[2]:16。发行时名义上编剧为“华南影联编剧研究组”。

本片与其他三部筹款电影皆以卖片花形式出售版权。先由陈文接触片商,由刘芳等人跟进。[7]:53

摄制

[编辑]

1958年7月26日于长城片场开镜,同年9月完成摄制。[2]:16

刘芳于专访中透露,包括他在内的四位制片共同拟定拍片进度、摄制计划,及按四位导演的专长决定由哪位执导哪一场戏,其中制片朱紫贵负责事项最多(一说为朱紫贵经常担任集体大制作的总制片,包括本片[13])。四位导演的分工如下:一开始的俱乐部赌局由李铁执导;白燕、张活游、李清、姜中平的对手戏(张德祺夫妇及阿胜阿佳兄弟对于贺礼的争论)由李晨风执导;张瑛、罗艳卿、上官筠慧(何老四一家)的家庭纠纷由罗志雄执导;最后的宴会戏则由吴回执导。[2]:32

公映与保存

[编辑]

本片于1959年7月15日[2]:16起于太环院线七间戏院上映七天,此周票房约为港币二十万元,由于观众反应热烈,于7月28日起再在国泰、快乐戏院上映[9][14][15]。其后分别于1966年10月及1974年2月两度重映,1966年重映的票房达四十万元,比首映还高[16]。四部筹款电影中以本片票房最为理想。[7]:49

1985年第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喜剧电影为主题,本片为选映的本地旧作之一。[5]

1999年华南影联成立五十周年,该会将本片交由香港电影资料馆永久保存[17]。2021年香港电影资料馆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0月27日定为“世界视听遗产日”,当天于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免费放映本片[18]

评价

[编辑]

戏剧学者卢伟力(曾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对本片有详细分析。他赞扬本片是“香港喜剧的典范”,它“体现华南电影工作者的集体智慧,是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他指出195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本片创作背景),房地产蓬勃,暴发户冒起,中产阶层逐渐形成,贫富悬殊社会分化加剧,华南影联电影人们藉本片对社会变化作出回应。手法方面,卢伟力认为本片以讽刺为主,接近古希腊喜剧中的旧喜剧,电影的戏剧行动(Dramtic Action)以冯绥仁设宴为主线,其设宴理由——老父留须十分荒唐,但因是豪门的宴会,剧中众人像合情合理一样为此而奔波,从而将“荒唐化为社会势利的现实写照”。电影的戏剧构成(Dramtic Structure)则包括富人(冯绥仁夫妇)、中产(何老四夫妇)、低下层(张德祺夫妇、阿胜阿佳兄弟等)三个阶层,其中处处流露出和谐人际关系的低下层属于主要群体,对于暴发户冯绥仁、欲向上爬的中产阶级何老四,则以“着眼于嘲弄,而不急于批判”的态度,淋漓尽致地描述他们的人格模式。卢伟力指出电影主题上有三组对照:其一是通过低下层的善良对照富人的不仁;其二是通过正常对照失常,如何老四夫妇对于参与宴会的不同态度;其三是通过对人生真正关爱的真人情,对照讲究面子、虚伪的世俗人情。[6]

电影双周刊》亦曾称本片是“香港电影史上最佳喜剧之一”。[12]

当时获邀观看试映的作家吴其敏在《文汇报》撰写影评,他形容本片是“近乎闹剧的讽刺喜剧”,有一些场面夸张化甚至以漫画化处理。他特别着眼于冯娟夫妇、阿胜阿佳兄弟在蜗居中争论贺礼,以及家境较佳的何老四夫妇之间的争吵,认为前者在分歧中流露出亲人间的温情,生活虽困苦但气氛终究亲切快乐(与卢伟力看法相似);而后者的分歧则反映出悲哀,何老四是“社会的可怜虫”,其妻则是“家庭的可怜虫”,皆为生活所逼,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方向并不正确。[2]:209-210

2005年,本片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第84名。[19]

相关作品

[编辑]

相关著作

[编辑]
  • 华南影联出版《豪门夜宴创作图谱》,包括后人撰写的全剧文学剧本、当年的对白本、当年的发行及宣传资料、报章评论等。[2]

注释

[编辑]
  1. ^ 电影基本资料按《香港影片大全》。[1]
  2. ^ 虽然《Feast of a Rich Family》是包括香港电影资料馆等后人所认可的英文片名,但据当时发表的英文版本事(剧情介绍)[2]:67-68及其他宣传文献[3][4],英文片名为《The Grand Party》,至1985年第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仍沿用此名[5]
  3. ^ 当为1964年上映的《男男女女》。
  4. ^ 未提及同年还是翌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郭静宁 (编). 香港影片大全第四卷(1953-1959). 香港: 香港电影资料馆. 2003: 293. ISBN 962-8050-18-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朱虹 (编). 豪門夜宴創作圖譜. 香港: 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 2001. ISBN 962-86280-1-1. 
  3. ^ 3.0 3.1 3.2 豪門夜宴人物誌. 中联画报. 1959, (42): 6-9. 
  4. ^ 4.0 4.1 4.2 豪門夜宴的喜劇場面. 中联画报. 1959, (44): 28-29. 
  5. ^ 5.0 5.1 選映影片簡介. 香港喜劇電影的傳統. 第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特刊. 香港: 市政局. 1985: 128. ISBN 962-7040-16-9.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卢伟力. 對社會變遷待喜劇回應——談《豪門夜宴》的題旨. 香港粵語片藝術論集. 香港: 中华. 2019: 160–167. ISBN 978-988-8572-97-7.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施扬平 (编). 永遠的美麗: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六十周年紀念1949-2009. 香港: 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 2009. 
  8. ^ 8.0 8.1 8.2 豪門夜宴 - Home. 香港电影资料馆. [2022-08-06]. 
  9. ^ 9.0 9.1 「豪門夜宴」 最後一天 中聯畫報請你睇「路」. 大公报 (香港). 1959-07-21: 第五版 [2022-09-16]. 
  10. ^ 文小伟. 熠熠星光 賀歲饗宴. 香港影评库.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2010-02-18 [2022-09-16]. 
  11. ^ 刘成汉. 五、六十年代香港喜鬧劇的情節與表現手法. 香港喜劇電影的傳統. 第九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特刊. 香港: 市政局. 1985: 48. ISBN 962-7040-16-9. 
  12. ^ 12.0 12.1 SPECIAL FEATURE:星光燦爛 眾志成城. 电影双周刊. 2003-06-05, (630): 59.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9”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3. ^ 蓝天云 (编). 中聯二十一股東小傳. 我為人人 中聯的時代印記. 香港: 香港电影资料馆. 2011: 229. ISBN 978-962-8050-58-1. 
  14. ^ 中聯新片「路」 將映 「豪門夜宴」 又重開. 大公报 (香港). 1959-07-26: 第五版 [2022-09-16]. 
  15. ^ 豪門夜宴重演. 华侨日报. 1959-07-26: 第三张第二页 [2022-09-16]. 
  16. ^ 张燕. 香港左派电影的艺术建构和商业运作. 在夹缝中求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 2010: 161. ISBN 978-7-301-18115-7. 
  17. ^ 世界視聽遺產日 電影資料館免費放映《豪門夜宴》. 明报周刊. 2021-09-30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18. ^ 王玥晨. 電影資料館響應世界視聽遺產日 放映《豪門夜宴》展現當時生活. 香港01. 2021-10-15 [2023-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9) (中文(香港)). 
  19. ^ 最佳華語片一百部 The Best 100 Chinese Motion Pictures. 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 [201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20. ^ 奕单. 萬眾一心之作──《豪門夜宴》. 电影双周刊. 1991-11-28, (330): 26-27. 
  21. ^ 周永辉. 《豪門夜宴》並非七日鮮 高志森細說由來. 电影双周刊. 1991-11-28, (330): 28-33. 
  22. ^ 许育民. 古天樂曾志偉聯手開戲救市 群星演出似《豪門夜宴》望8月上畫. 香港01. 2020-05-19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中文(香港)). 
  23. ^ 【共度時艱】影業冰封古天樂開戲救市 古仔籌拍新《豪門夜宴》為港人打氣. 香港经济日报. 2020-05-18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中文(繁体)). 
  24. ^ 熊秉文. 《總是有愛在隔離》 延續香港互助精神. am730. 2021-04-28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中文(香港)).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