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熊佛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熊佛西
个人资料
出生(1900-12-04)1900年12月4日
逝世1965年10月26日(1965岁—10—26)(64岁)
配偶朱君允
叶子
儿女熊性美

熊佛西(1900年12月4日—1965年10月26日),原名熊福禧,笔名戏子,男,江西丰城人,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生平

[编辑]

熊佛西生于江西丰城。1920年考入燕京大学,翌年加入民众戏剧社,提倡校园戏剧,曾写有反映校园青年生活面貌的四个剧本。毕业后回汉口母校辅德中学任教务主任兼英语教师。1924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戏剧。1926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任,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期间一方面继续戏剧创作,代表作品有《一片爱国心》(1926)、《醉了》(又名《王三》,1928),另一方面努力培养戏剧人才,将教学实践与探讨戏剧理论相结合,其著作《佛西论剧》于1928年出版。

1932年前后,熊佛西曾在河北定县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农村戏剧实验,其创作的《屠户》《牛》等剧本颇受欢迎。1936年他的剧本《赛金花》遭到禁演。全面抗战爆发后,熊佛西只身赴长沙成立抗战剧团,巡回演出了《后防》等剧,宣传抗战。1939年3月初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经常到附近农村表演戏剧。1941年学校解散,熊佛西到重庆就任中央青年剧社社长,不久到桂林,创刊《文学创作》。1944年,他在桂林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组织了著名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历时90天,有22个进步戏剧团体参加,对推动进步戏剧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熊佛西从1947年起担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致力于戏剧教育事业,邀请洪深曹禺黄佐临等人来校任教。他给学校的定位是:“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后又改名上海戏剧学院,熊佛西一直担任院长。1953~1957年,在学院全面系统地学习苏联戏剧教育经验时,熊佛西主张结合中国的实际学习,十分强调应该认真地向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戏剧学习,为此,学院先后邀请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等戏曲表演大师到校演出,并结合演出向师生传授艺术创作经验。1965年10月26日,熊佛西在上海病逝。

纪念

[编辑]

1985年12月2日,熊佛西铜像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揭幕。

主要作品

[编辑]
  • 《一片爱国心》(1926)围绕一名革命党人与日籍妻子和子女的家庭矛盾展开,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 《醉了》(1928)采用刽子手的视角,揭露了善良之人在黑暗社会的逼迫下只能走上邪路。
  • 《佛西论剧》(1928)共收入论文15篇,内容涉及戏剧艺术的基本知识,阐述戏剧艺术理论,戏剧评论以及对开展戏剧运动的具体建议等。
  • 《写剧原理》(1933)
  • 《赛金花》(1937)

家庭

[编辑]

妻子朱君允,擅书法,与熊佛西常常以习字、习画为乐。长子熊性美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上戏校史. [201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3). 

外部链接

[编辑]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5卷,熊佛西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 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