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公共艺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于英国伯明翰的一个公共艺术作品Iron Man。作者是雕塑家安东尼·高莫利(Anthony Gormley)

公共艺术(英语:Public art)是指放在公共空间、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有三个公认的基本属性和要素: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这也是公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分的标准。 公共艺术形式多样,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广场上的公共雕塑。至今雕塑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例如人行道上的铜像,广场或公园的纪念碑。公共艺术也可包括公共空间里的各种艺术表现,例如建筑物;或是可以使用的物品与设施,如桌椅和路灯。台湾常见的公共艺术多设置于大众交通设施站内(如捷运站[1]、火车站、高铁站等),或大型建筑附近。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情趣和社会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近代公共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当代艺术的民主化运动,使得艺术品从博物馆中走出来,走到公共空间,走向公众生活。 公共空间虽是公众共有,但多由政府管控,因此公共艺术创作需要考虑当地政策规章,有时需要与政府机构沟通合作。

研究机构

[编辑]

在中国的学科领域,公共艺术是从环境艺术中演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高校中走在前列的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

美国办有《公共艺术评论》(Public Art Review)杂志,是全球公共艺术信息的重要来源。上海美术学院办有《公共艺术》杂志。

台湾

[编辑]

政府机关于1992年制定之《文化艺术奖助条例》针对公有建筑明文规定应设置公共艺术,而修订《文化艺术奖助及促进条例》及《文化艺术奖助条例施行细则》[2][3]。公共艺术兴办机关执行以及审议机关审议之依据,则于1998年发布实施的《公共艺术设置办法》,该办法规定公共艺术提案送审方式、公共艺术审议会组织与职掌、甄选、鉴价、议价、验收、经费以及管理维护等,2022年也配合母法修订进行修法[4]。另外,公共艺术法规在2021年至2022年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5]

文化部于1990年代起持续推广公共艺术,2007年起开设公共艺术奖[6],另外2008年将法令修正为“办理公共艺术计划”,除了奖项比赛外,让公共艺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空间,相关计划及作品可参阅网站[7]

各地公共艺术

[编辑]
  • “天国的阶梯”—新西兰基督城
  • “Puppy”—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
  • “卡夫卡头像雕塑”(Statue of Kafka)—捷克布拉格
  • “云门”(Cloud Gate)—美国芝加哥
  • “南瓜”(Pumpkin)—日本直岛
  • “母亲”(Maman)—英国伦敦
  • “七彩巨石阵” (Seven Magic Mountains)—美国拉斯维加斯
  • “大地之子”—中国戈壁瓜州
  • “LOVE” —美国费城
  • “缺席”(In Absences)—澳洲墨尔本[8]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公共藝術. 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8). 
  2. ^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全国法规数据库.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3. ^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施行細則. 全国法规数据库. [2022-04-29]. 
  4. ^ 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全国法规数据库.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5. ^ 文化部發布修訂「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施行細則」、「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公共藝術經費增加1.5倍. 非池中艺术网.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6. ^ 活動沿革. 文化部公共艺术奖.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23-08-28]. 
  7. ^ 公共藝術計畫公告. 公共艺术 Public Art. 文化部. [2023-08-28]. 
  8. ^ 一生必須親身到訪一次!盤點全球最壯觀的十大公共藝術. Vogue Hong Kong.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中文(香港)).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