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棻
郭松棻 | |
---|---|
出生 | 1938年8月27日 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大稻埕 |
逝世 | 2005年7月9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66歲)
國籍 | 大日本帝國(1938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05年) |
教育程度 |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 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肄業 |
體裁 | 小說 |
配偶 | 李渝 |
父母 | 郭雪湖(父) 林阿琴(母) |
子女 | 郭志群、郭志虹 |
親屬 | 郭香美、郭珠美 |
郭松棻(1938年8月27日—2005年7月9日),臺灣小說家。父親郭雪湖、母親林阿琴皆為畫家,配偶李渝為小說家、藝術史家。郭氏創作始於1950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洗禮。1970年代投身保釣運動,1983年始復出發表新作,以中、短篇小說為主,量少質精,結構繁複,擅於在錯亂時序中刻劃主角幽微的心理歷程,寄寓個人的鄉愁、近代史的創傷、知識份子的幻滅、無力與救贖的渴望,出之以沉鬱與澎湃兼具的詩意,風格濃烈、鮮明,學者王德威稱之為「冷酷異境裏的火種」、「骨感美學」,為臺灣現代小說重鎮。[1]
生平
[編輯]1938年 生於臺北大稻埕。
1951年 考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初中部,自畫家陳進處獲贈偉福鋼筆一支。[2]
1957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畢業,考入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1958年 受教於蘇維熊,轉入外國語文學系。第一篇小說〈王懷和他的女人〉發表於臺大校內刊物《大學時代》。
1961年 〈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發表於《現代文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
1963-65年 代替病中的蘇維熊講授「英詩選讀」。
1964年 〈這一代法國的聲音──沙特〉發表於《文星》。
1965年 演出電影《原》。
1966年 赴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碩士,接觸加州的學生運動。
1967年 轉入柏克萊大學攻讀比較文學碩士。
1969年 獲比較文學碩士。
1971年 指導教授陳世驤歿。投入保釣運動,放棄博士學位。這段期間寫作以政論為主,發表於保釣刊物。
1972年 任職於聯合國,定居紐約。
1974年 7月與李渝、臺大哲學系好友劉大任等人訪問中國,為期四十二天,見周恩來。被中華民國政府列入黑名單中,無法返臺。寫出其中國經驗後,遭多數保釣人士疏遠。[3]
1983年 以「羅安達」為筆名復出,短篇小說〈姑媽〉等發表於《文季》,抒寫鄉愁及知識份子訪問共產中國後的幻滅之情。
1984年 中篇小說〈月印〉連載於《中國時報》。
1997年 中篇小說〈今夜星光燦爛〉發表於《中外文學》。南方朔認為主角為陳儀,郭曾於訪談中反駁。
2001年 小說集《雙月記》獲巫永福文學獎。
2005年 中篇小說〈落九花〉發表於《印刻文學生活誌》。7月1日二度中風,七日後歿。
2012年 遺作長篇小說《驚婚》由李渝謄寫編輯出版。
文學品味
[編輯]郭松棻受魯迅影響至深,推崇福樓拜、大仲馬、曹雪芹、卡繆《異鄉人》、唐傳奇《古鏡記》等,曾評論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太囉嗦」,張愛玲「沒那麼大,囉哩巴嗦」,馬奎斯「只有一本《愛在瘟疫蔓延時》我還覺得有點道理。」
黃錦樹曾轉述病中的郭松棻讀得下去的書,唯有胡蘭成《今生今世》。
著作
[編輯]中、短篇小說集
[編輯]長篇小說
[編輯]- 《驚婚》(台北:印刻出版,2012年)
其他
[編輯]- 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哲學卷》(台北:印刻出版,2015年)
- 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文集:保釣卷》(台北:印刻出版,2015年)
影視作品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楊佳嫻. 臺灣大百科全書-郭松棻. nrch.culture.tw. [2021-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 ^ 廖玉蕙. 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 unitas.udngroup.com.tw. 聯合文學. [2021-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 ^ 懷念郭松棻. 林衡哲 2010/11/10. [2014-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