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座標33°14′44″N 105°57′30″E / 33.24556°N 105.95833°E / 33.24556; 105.9583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3°14′44″N 105°57′30″E / 33.24556°N 105.95833°E / 33.24556; 105.95833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陝西省漢中市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第一批第57項
認定時間1961年3月4日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位於中國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河東店鎮,由褒斜道遺址、石門遺址和石門石刻組成,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建設石門水庫後原址沒入水下,僅「石門十三品」等十七方摩崖石刻搬遷至漢中市博物館內。

褒水和斜水(今石頭河)均發源於秦嶺深處的太白縣,前者南流入漢水,後者北流入渭水,兩者河谷統稱「褒斜谷」,長約250千米,自古即為溝通秦嶺南北的要道。褒斜道戰國始築棧道,是中國最早的人工棧道[1]

石門

[編輯]

褒斜道上的石門(石門隧道)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長16.5米,寬4.4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門內及附近有東漢至明清時期的摩崖題刻百餘方,統稱「石門石刻」,其中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包括《鄐君開通褒斜道碑》、《石門頌》、《石門銘》等十三通漢魏時期石刻[1]

石門位於今陝西省漢中市北37里的褒谷南端,距谷口7里。古褒斜道南出褒谷為七盤山(又稱雞頭關)所阻,行旅苦於攀援繞道。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漢明帝下詔,在七盤山下阻礙棧道之地開鑿穿石硐,漢中郡太守鄐君奉詔承辦。石硐呈南北向,走向與褒谷河道平行,底部高度與棧道在同一水平線上,總長15.75米,寬4.15米,高3.6米。當時無隧道之名,以石門喻之,稱為「棧道石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褒水又東南歷小門,門穿山通道六丈余。」

永平六至九年(63~66年),石門於修築褒斜棧道過程中開鑿。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石門頌》記載:「至於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斜,鑿通石門」。明帝下詔後,經一年準備,太守鄐君組織兩千多人於永平六年開工,永平九年完成。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王遠《石門銘》記載:「此門蓋永平中所穿。」《鄐君開通褒斜道碑》摩崖記載:「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斜道。」

石門是褒斜道的重要遺蹟。1960年前後,文物部門現場勘察,並已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備案的「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的檔案中記載:「石門隧道東壁長16.5米,西壁長15米;北道口高3.75米,寬4.1米,南道口高3.45米,寬4.2米;南北高度不等,由南向北高差30至50厘米」。石門內壁並無之類的工具所留痕跡,岩面修整平順。清代羅秀書等人記載,石門為火燒、水激或醋激後敲擊而成。《褒谷古蹟輯略》所載梁清寬賈漢復修棧道歌》中有「積薪一炬石為圻,錘鑿既加如削腐」的詩句[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Ⅲ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303. ISBN 7-5010-1525-2. 
  2. ^ 《汉中市志》褒斜道·石门石刻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4. ISBN 7-5035-0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