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三世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9月11日) |
斯特凡三世 Ștefan cel Mare | |
---|---|
摩爾達維亞沃伊沃德 | |
統治 | 1457年 — 1504年 |
出生 | 1433年 博爾澤什蒂 |
逝世 | 1504年7月2日 蘇恰瓦 | (70—71歲)
安葬 | |
朝代 | 穆沙特王朝 |
父親 | 波格丹二世 |
母親 | 奧爾泰亞 |
斯特凡三世(1433年—1504年7月2日),又稱斯特凡大帝(羅馬尼亞語:Ștefan cel Mare,發音:[ʃteˈfan t͡ʃel ˈmare]),摩爾達維亞沃伊沃德,1457年至1504年在位,穆沙特王朝及羅馬尼亞歷史上最傑出、最偉大的君主。他標誌性的成就,在於憑藉戰神般的軍事天才,以小國之力擋住巨人等級的鄂圖曼土耳其,並兩次以少勝多,創造鄂圖曼歷史上僅次於1402年安卡拉戰役的驚天大敗。他因此在1475年被教皇思道四世授予「基督的護教英雄」(Athleta Christi)的稱號,思道四世又讚美斯特凡三世為「基督教信仰的真正捍衛者」("verus christianae fidei athleta")。此外,他也留下許多宏偉的教堂與禮拜堂而被紀念。為了保衛人口不到60萬的摩爾達維亞公國,他的外交策略是多次向北對波蘭稱臣(名義上),再向南對抗人口近千萬的土國,直到1489年才被迫長期臣服、納貢,但仍維持自身強大的獨立性,不接受蘇丹調兵遣將地指揮摩國軍隊。
生平
[編輯]1457年在國外流亡的斯特凡,由親戚、瓦拉幾亞的「穿刺公」弗拉德三世(吸血鬼原型)幫助下,奪回父親波格丹二世(1449-1451年在位)所屬的摩爾達維亞大公之位,並推翻殺父仇人兼叔父──彼得·阿龍。彼得·阿龍逃往波蘭得到庇護,斯特凡則率軍攻入波蘭邊境,佔領霍京城。
政、軍改革
[編輯]之後在十年內,斯特凡大公強力改革行政與軍事,他限制了貴族的權力,提供土地給大批農奴,讓他們成為能上戰場的自由農;此外他更沒收了部分大貴族的土地,一半轉交給支持他的小貴族與教會、一半分配給願上戰場的農民兵家庭作為報酬,這些措施很大地加強君權。總體來說,他一方面逐步削減貴族特權及其領地,達到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政權的目的,另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保護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利益,從小貴族中提拔親信、任命官員,從而擴大他的政權基礎,這些都反映他傑出的治國才能。
藉由以上的改革,他逐漸打造出一萬核心軍(親衛隊及貴族組成)與三萬非正規兵(自由農組成),形成四萬人的強大軍隊;再加上新增的火砲部隊及邊塞堡壘,極大地增強了摩國的軍事及防禦力量。他懂得用殘酷的手段處罰政敵與反叛貴族,既鎮攝人心也強化專制統治。譬如根據編年史家記載,當他在1460年代多次下令所有農民(特別是自由農)都要裝備武器後,此後「只要農民兵被集結參軍時沒帶弓、劍或騎兵沒備好馬刺,他就會毫不留情地處死那個農民兵。」
與鄰國的周旋
[編輯]1459年斯特凡承認波蘭王卡齊米日四世為宗主國,交換條件是波蘭趕走被庇護的彼得·阿龍,以及承認兩年前斯特凡佔領的霍京併入摩國之領土。他也展現高明的外交手段,在累積對抗土耳其的實力同時,也於1462年向鄂圖曼一代雄主──穆罕默德大帝(被尊稱為「大征服者」)暫時納貢,以轉移土國的進攻目標,金額則跟前任大公彼得·阿龍一樣,是年貢兩千杜卡特金幣。
而在之後的1460年代,不時與斯特凡聯手抵抗土國的巴爾幹基督君主中,弗拉德三世在1462年被其弟美男子拉杜推翻(拉杜終身都是土國的傀儡);阿爾巴尼亞的英雄─斯坎德培在1468年過世,讓當時土國的穆罕默德大帝再次減少了征服巴爾幹的重要障礙。於是蘇丹迅速征服了波斯尼亞、瓦拉幾亞公國等地,並使得1463年開始的「第一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463-1479年)中,勝利的天平逐漸倒向土國這一方。這時候土國的主要外敵,大多數是威尼斯牽線聯手的反土強國──「反土包圍網」,包含匈牙利王國──巴爾幹第二強國、海霸王威尼斯、波蘭及東方(西亞波斯)的白羊王朝之外,就剩小而強的摩國了。
1465年一月,斯特凡從匈牙利駐軍手中,佔領了黑海西邊的貿易大港基利亞(原屬於瓦拉幾亞公國)及所屬的多瑙河三角洲,使得摩國的貿易與經濟利潤直線上升,也因為此地亦是波蘭貴族的經濟仰賴區,所以控制基利亞就是強化了斯特凡自身對波蘭的籌碼與合作價值。
1467年斯特凡打敗匈王馬提亞斯入侵摩國的三萬精銳軍隊,並殺死跟隨匈軍入侵的彼得·阿龍,徹底杜絕王位被推翻的隱患,並幫父親之死報了大仇。此戰役讓匈王身中數箭,由親信抬着逃回匈牙利。
1470年斯特凡在擊敗兩支兇惡入侵的蒙古鐵騎──甚為虛弱的金帳汗國及日漸壯大的克里米亞汗國之後,派兵騷擾波蘭邊境,又在1471年疏遠了跟波蘭王卡齊米日的宗主關係,並積極接受威尼斯給予的反土津貼,準備在後續打擊土國勢力的行動中,同時壯大摩國的影響力。
抵抗土耳其
[編輯]1473年11月,斯特凡在不惜激怒「穆罕默德大帝」的代價下,停止了土國的納貢要求(也拒絕割讓基利亞、白港兩城給土國的命令),並且率軍入侵瓦拉幾亞,將土國附庸兼傀儡的拉杜大公(弗拉德三世之弟,一向跟弗拉德敵對)推翻,扶立巴薩拉為大公。但摩軍離開後,巴薩拉很快在1474年初震攝於土國的巨大威勢,又成為土國的附庸。當時蘇丹剛在1573年大敗白羊王朝雄主烏尊哈桑的五萬大軍,正把陸軍主力轉往西方攻打威尼斯領地及阿爾巴尼亞,如今接報摩國竟然如此大膽,於是派心腹蘇里曼帕夏,將攻打威尼斯的十萬主力移去撲滅小國摩爾多瓦。
1475年1月,斯特凡以4萬軍力及焦土作戰、深入誘敵等方式,在瓦斯盧伊戰役大敗12萬土軍,奠定其軍事天才的輝煌名聲。此戰讓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之母哀嘆:超過四萬土軍的傷亡,乃是鄂圖曼歷史上第二悽慘的猛烈敗仗,僅次於1402年蘇丹被俘虜的安卡拉戰役。因為波蘭罔顧摩國呼籲派兵同拒土國的請求,此戰後斯特凡解除對波蘭王的名義效忠,改向匈王效忠以換得有效的軍事支援。
1476年夏天,有仇必報的「穆罕默德大帝」率領14萬大軍及充沛補給,殺向摩國以報去年戰敗之恥,同時策動去年(1475年)剛淪為土國附庸的克里米亞汗國,派兵三萬南北夾擊摩國(之後克軍被斯特凡親自打退)。斯特凡先是以3萬摩軍拖延、阻擋四倍之土軍──釀成瓦萊亞阿爾巴戰役(6月的白谷之戰)的大敗悲劇、死傷過萬摩軍(雖然土軍也受重創而死傷三萬人),讓斯特凡被迫撤往靠波蘭的邊界,而摩國大半領土也被土軍佔領;接着因為蘇丹無法攻破摩國首都蘇恰瓦的防禦工事,以及中部大要塞尼姆茲城等也久攻不破(歸功於斯特凡之前二十年不斷強化國內要塞),於是好運又來到斯特凡這邊,土軍受困於乾旱、補給困難與鼠疫流行,在8月選擇退兵。斯特凡立刻在威尼斯的津貼下重組軍隊,並倚仗三萬匈牙利軍而光復國土,甚至和匈軍一同打進瓦拉幾亞,幫助弗拉德三世重新當上瓦拉幾亞大公(1476年末),可惜數月後弗拉德被叛變的貴族聯合土軍殺死,土國又扶植聽話的傀儡巴薩拉重任大公。
對斯特凡的噩耗在1479年傳來,當年威尼斯向土國求和並停止了自1463開始的兩國戰爭,使得斯特凡再也無法從威尼斯得到聯盟抗土的津貼,而且摩國1475、1476兩次重創土軍的代價也極為巨大,畢竟戰事在摩國內部且焦土作戰的副作用是經濟元氣大傷,這兩項經濟的負面因素有效地削弱了斯特凡的軍事力量。於是乎,雖然土國雄主穆罕默德二世在1481年猝逝(疑似被土國貴族毒死)、其子巴耶濟德二世是偏愛休養生息、反對咄咄逼人攻勢的新蘇丹,但摩國與土國的對抗天平,終究逐漸倒向了不斷加重的土國。
被迫納貢
[編輯]1484年土國利用和匈王馬提亞斯休戰的好機會,新蘇丹巴耶濟德二世強攻佔領了摩國的貿易中心──基利亞、白港等沿海區域。這兩個位於多瑙河和黑海的港口城堡,每年給摩爾多瓦帶來大量的貿易及關稅收入,而且經過斯特凡20年的經營,兩地已成為摩國的經濟中心。失去白堡和基利亞,不僅使摩爾多瓦經濟重傷、失去出海口和屏障,其所處的軍事環境更大大地惡化。1485年波王卡齊米日四世成立一個以波蘭為中心的反土聯盟,接着11月斯特凡親自到波蘭加入聯盟,並宣示向波王效忠稱臣。但不幸的是,波-摩聯軍的成果只是在當年擊退土軍對摩國的入侵,聯軍對基利亞的包圍戰與斯特凡收復沿海失地的願望,終究沒能達成。土軍仍是穩守基利亞與白城,並藉由逐步增加的駐軍及海上補給,擴大成刺入摩國胸口的利劍。1486年斯特凡因此與蘇丹簽訂三年的休戰條約。
1489年,57歲高齡的斯特凡正式向土國納貢(年送四千杜卡特金幣)、送人質(將自己最小的兒子送到伊斯坦堡) ,算是對巴耶濟德二世服軟,以及對波王卡齊米日四世在同年與土國和解的報復式回應(波蘭承認基利亞與白城屬於土國,背棄了之前對斯特凡的盟約)。對土國年貢四千杜卡特金幣的負擔不小,經常超過大公年稅收的十分之一,但摩國對蘇丹仍保有很強的獨立性,譬如蘇丹不干涉摩國內政、摩國拒絕派軍配合土國去攻打其他基度教國家,也拒絕任何土軍駐紮在摩國領土之內,甚至曾有幾年切斷對土國的納貢。譬如1500-1503年間,斯特凡利用土國對威尼斯和匈牙利同時作戰的機會,他停止了對巴耶濟德的年貢,後來因為1503年威、匈對土讓步並締結和約,他才又在土國的壓力下恢復年貢。
大敗波蘭
[編輯]1496年波蘭八萬大軍攻入摩國內地,但被斯特凡擊退。這起因於1492年波王卡齊米日四世死後,繼承波蘭王位的約翰一世充滿雄心壯志並號召新的抗土十字軍(成功與匈牙利、威尼斯結盟而獲得財政援助)。他自1494年計劃對摩爾達維亞及土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遠征,要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重要的黑海港口基利亞和白城,並推翻斯特凡的大公之位,以便將約翰的弟弟西吉斯蒙德扶上摩爾達維亞大公之位。結果當1496年,約翰在波蘭艱難地動員組織散漫的八萬波軍並攻入摩國時,雖然波軍兵臨摩國首都蘇恰瓦,但久攻不下且被堅壁清野切斷後勤,於是在撤退途中,64歲的斯特凡與其長子波格丹三世(共享王位)在土國派出六百位蘇丹禁衛軍之助下,於1497年在科斯明森林戰役打潰8萬波軍,造成約翰王野心的崩潰,以及波軍五千人以上死亡、大砲與軍火物資的全部丟失。
慘敗的波蘭於1499年又被斯特凡攻下南部的波庫蒂亞地區(此地一直被摩國佔領至1512年),於是波王與斯特凡簽訂平等和約,廢除兩國殘存的藩臣關係,並承認波庫蒂亞併入摩國領土。之後斯特凡逐漸把權力與治國責任,轉交給兒子波格丹及輔政團隊,畢竟67歲的自己也年事已高。
1504年7月,72歲的斯特凡過世,被稱為「偉大者斯特凡」(大帝)以紀念其功勳。之後摩國仍維持很高的獨立性,一直到1531年被土軍控制、淪為徹底的附庸。在經過三百多年的喪失獨立後,要到1877年才獨立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他一生共經歷大小戰役三十六次,只輸掉兩場戰役,證明其軍事天才;而他卓越的外交能力,更被評為15世紀最精明的政治家之一。如今斯特凡三世被視為羅馬尼亞國家英雄,1992年羅馬尼亞教會將其封聖:「偉大且神聖的斯特凡」(Ștefan cel Mare și Sfânt)[1][2];最晚到19世紀浪漫主義盛行的年代,斯特凡的治世就被推崇為「黃金年代」。2006年在羅馬尼亞電視台舉辦的「100位最偉大的羅馬尼亞人」節目中,他被票選為「史上最偉大的羅馬尼亞人」
子女
[編輯]影視作品
[編輯]- 《斯特凡大帝—瓦斯盧伊1475》:1975年羅馬尼亞電影。
參考
[編輯]- ^ Cristea 2016,第316-340頁.
- ^ Schipor 2004,第206頁.
前任: 彼得·阿龍 |
摩爾達維亞大公 1457–1504 |
繼任: 波格丹三世 |
這是一篇摩爾多瓦相關小作品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