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流線型建築
外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3/%E5%B1%B1%E9%A0%82_1970_-_panoramio.jpg/240px-%E5%B1%B1%E9%A0%82_1970_-_panoramio.jpg)
摩登流線型建築(英語:Streamline Moderne),是1930年代中至40年代末風行的一種建築風格,屬於裝飾藝術風格建築晚期派系。
其建築風格強調曲線形狀、長水平線條,有時還有航海元素[1]。
背景
[編輯]20世紀的30年代是一個「摩登」的年代,世界各國都在追求社會各方面的「摩登化」。
在30年代初,全球經歷了經濟大蕭條,在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下,建築設計變得十分樸實簡約。
同時,歐美工業國家的機械科技發展達到高峰,製造了前所未有的越洋交通工具,如「諾曼第號」郵輪 、「興登堡號」飛船和遠航飛機(如泛美航空公司的越洋水上飛機)。這些交通工具因為氣動力學的需求,機體需要流線型,而優美的流線型就成為了當代建築師的設計靈感,令建築物的外型也「流線型化」,把建築物主體設計成有如船身般簡潔和流線型化,比如將立面及其他建築元件的轉角位置造成弧型。[2]
建築特色
[編輯]
|
|
代表人物
[編輯]代表作品
[編輯]美國
[編輯]歐洲
[編輯]香港
[編輯]臺灣
[編輯]-
高雄稅關廳舍,1936年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A true example of Streamline Moderne. Times of Malta. 6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 April 2016).
- ^ 李浩然、黎志邦. 灣仔街市真是包浩斯建築嗎?. 香港電台「通識網」. 2018-04-23 [2018-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