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國戰艦列表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排成戰列線公海艦隊無畏艦

德國海軍——特別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納粹德國海軍在1890年代至1940年代期間建造一系列戰艦。最初為了在戰時保衛其北部和波羅的海海岸,德國建造一系列小型鐵甲艦,其中包括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a][2]。而隨着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適合大國的海軍擴張計劃[3]。海軍立即推動建造4艘勃蘭登堡級戰艦[b],之後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艦[5]。1897年隨着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上任海軍國務秘書,海軍建設得到提速。提爾皮茨的「風險理論」計劃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使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不得不考慮規避與德國發生戰爭的風險,以保存其優勢[6]

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在1900年至1912年間主導制定一系列海軍法,大幅增加海軍預算,並批准數十艘戰艦的建造計劃。最終的法案設想一支由大約41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其中25艘將被分配給公海艦隊,其餘的艦隻則作為後備[7]。繼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艦之後是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不倫瑞克級戰艦德國級戰艦,這是德國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8]。1906年以「全裝重型火炮」[c](All-Big-Gun),為設計理念的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艦[d]的下水徹底改變戰艦的結構[11],並迫使提爾皮茨從根本上改變他的造艦計劃。為了繼續參加戰艦競賽,提爾皮茨獲得德國第一批無畏艦——拿騷級戰艦[e]的建造資金,這些戰艦於1907年6月開始建造[13]。1908年有4艘黑爾戈蘭級戰艦[f],1909年至1910年間又有4艘皇帝級戰艦[g]開始敷設龍骨[16]。1911年至1912年間,德國開建4艘國王級戰艦[h],1913年至1915年間又開建4艘巴伐利亞級戰艦[i][19],但最終僅建成巴伐利亞號[i]巴登號[i]兩艘[20]。1918年德國戰敗後,大部分公海艦隊艦隻被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這些艦隻最終被鑿沉,防止被英國皇家海軍繳獲[21]。在這一事件被扣押的10艘戰艦中,只有巴登號倖存下來,後來被皇家海軍用作炮擊練習目標[20]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只能擁有8艘前無畏艦,其中兩艘作為預備役。新造艦隻在武器裝備和尺寸方面受到嚴重限制[22]埃里希·雷德爾海軍上將於1928年被任命為德國海軍司令[23]。雷德爾最初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採取謹慎的策略。然而,1933年阿道夫·希特拉納粹黨的崛起使雷德爾有機會擴充艦隊。1935年,希特拉政府就《英德海軍協定》與英國進行商談,協議最終規定德國海軍可以重建相當於皇家海軍35%的軍力[24]。德國在這之後建造的第一批新型戰艦是1935年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艦——沙恩霍斯特號[j]格奈森瑙號[j]。兩艘俾斯麥級戰艦[k]隨後於1936年開工,其中俾斯麥號[l]於1940年建成,提爾皮茨號[l]則於1941年建成[28]Z計劃是在1939年為重建德國海軍而制定,該計劃旨在增加6艘H-39級戰艦[29]。其中兩艘於1939年中開建,但由於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兩個月後就被取消,而其他4艘還沒有開建就被取消[30]。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和沙恩霍斯特號在戰鬥中沉沒,格奈森瑙號於1945年在哥騰哈芬自沉[31]。在此之後,進一步的設計方案也被草擬出來,最終形成尺寸龐大的H-44級戰艦設計案,但由於建造費用和方案可行性問題,這些計劃最終都沒有實行[32]

示例
主炮 主炮數量和類型
排水量 作戰時艦隻滿載排水量[m]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和可以提供的最高航速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龍骨敷設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前無畏艦

[編輯]

勃蘭登堡級

[編輯]
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

勃蘭登堡級戰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遠洋戰艦,這也標誌着德國海軍擴張的開始。最初建造的艦級包括幾種類型的鐵甲艦、岸防艦和裝甲巡防艦。這些艦隻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她們裝備6門大口徑艦炮,而不是其他國家海軍的標準的4門[34]。該艦級包括4艘艦隻:勃蘭登堡號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魏森堡號沃爾特號。4艘艦隻中,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和魏森堡號更先進,因為她們的裝甲是由優質鋼材製成的[35]

4艦被分配給第一戰列分艦隊[36]。1900年至1901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她們在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元帥的指揮下前往中國執行任務[37]。從中國返回後,勃蘭登堡級戰艦都被拖進干船塢進行現代化改造,這一改造從1901年持續到1905年[38]。重建過程期間,上層建築被拆除,新增了第二座指揮塔蒸汽鍋爐也被更新的型號所取代[39]。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和魏森堡號於1910年被賣給奧斯曼帝國,並分別改名為巴巴羅薩·海雷丁號和圖爾古特雷斯號。勃蘭登堡號和沃爾特號退役後被編入預備役。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兩艦都被召回作為岸防艦服役,但是由於她們的艦齡較高,很快就被遣散。在餘下的戰爭歲月里,她們都被用作兵營船直至1920年被拆解[34][39]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勃蘭登堡號
(德語:SMS Brandenburg
6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6.3節(30.2公里每小時;18.8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3年11月19日[39] 1920年在但澤拆解[39]
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
(德語:SMS Kurfürst Friedrich Wilhelm
6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6.9節(31.3公里每小時;19.4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4年4月29日[39] 1910年9月12日移交給奧斯曼帝國,1915年8月8日沉沒[40]
魏森堡號
(德語:SMS Weißenburg
6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6.5節(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4年10月14日[39] 1910年9月12日移交給奧斯曼帝國,1956年至1957年間拆解。[40]
沃爾特號
(德語:SMS Wörth
6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38] 10,670公噸(10,500長噸)[38] 2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6.9節(31.3公里每小時;19.4英里每小時)[38] 1890年[38] 1893年10月31日[39] 1920年在但澤拆解[39]

德皇腓特烈三世級

[編輯]
德皇巴巴羅薩號

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艦為後來的德國前無畏艦定立了標準。她們裝備的主炮規格比同時代的外國戰艦要小,但是副炮更重型。這種配置更符合「槍林彈雨」理論,該理論強調使用小型快速射擊的炮組的飽和射擊,而不是大型慢速射擊的炮組。這一艦級的戰艦也是德國第一批使用三具螺旋槳的戰艦,而此前的勃蘭登堡級只裝備有兩具螺旋槳[41]。這個艦級由5艘艦隻組成:德皇腓特烈三世號德皇威廉二世號德皇威廉大帝號德皇卡爾大帝號德皇巴巴羅薩號。所有的艦隻都以歷史上德國皇帝的名字命名[42]

海試完成後,5艦被分配到本土艦隊(Heimatflotte)的第一分艦隊[43]。德皇威廉二世號直到1906年都一直被作為艦隊的旗艦[44]。經過十年的艦隊服役後,這些艦隻被更新的軍艦所取代。之後她們全都被移籍到第三分艦隊。後來,這支分艦隊被重組為公海艦隊,並作為預備艦隊[43]。1907年,5艦都進入干船塢進行大改。煙囪變得更高,上層建築被削減,副炮被重新佈置,這項工程一直持續到1910年。5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參與前線任務,她們都被解除武裝並降級到次要職責。德皇威廉大帝號被用作魚雷訓練艦,德皇威廉二世號被用作指揮艦,而其他3艦則被用作監獄艦。5艦都在1919年至1922年間被拆解[34]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德皇腓特烈三世號
(德語:SMS Kaiser Friedrich III.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7.3節(32.0公里每小時;19.9英里每小時)[45] 1895年[45] 1898年10月7日[46] 1920年拆解[46]
德皇威廉二世號
(德語:SMS Kaiser Wilhelm II.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7.6節(32.6公里每小時;20.3英里每小時)[45] 1896年[45] 1900年2月13日[46] 1922年拆解[46]
德皇威廉大帝號
(德語:SMS Kaiser Wilhelm der Große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7.2節(31.9公里每小時;19.8英里每小時)[45] 1898年[45] 1901年5月5日[46] 1920年拆解[46]
德皇卡爾大帝號
(德語:SMS Kaiser Karl der Große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45] 1898年[45] 1902年2月4日[46] 1920年拆解[46]
德皇巴巴羅薩號
(德語:SMS Kaiser Barbarossa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45] 11,785公噸(11,599長噸)[4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45] 1898年[45] 1901年6月10日[46] 1919年至1920年間拆解[46]

維特爾斯巴赫級

[編輯]
1902年的維特爾斯巴赫號

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代表對前級德皇腓特烈三世級的漸進式改進。這一級戰艦裝備相同的4門240毫米(9.4英寸)口徑的艦炮,但是另外增加魚雷發射管[47]。更大面積的裝甲帶提高了這些戰艦的防禦能力[48]。不同於以往的艦隻,本級艦隻的主甲板整個都是齊平的。德皇腓特烈三世號的後甲板則經過縮減[43]。這一艦級的艦隻包括維特爾斯巴赫號韋廷號策林根號施瓦本號梅克倫堡號。她們都是根據1898年第一部海軍法建造的第一批戰艦[48]

加入艦隊後,維特爾斯巴赫級艦隻被分配到第一戰列分艦隊,那裏她們取代老舊的勃蘭登堡級艦隻[36]。就像德皇腓特烈三世級艦隻一樣,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也在無畏艦問世後陸續退役。5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召回服役[43],並分配到第四分艦隊,部署在波羅的海[49]。然而,由於她們的艦齡和結構脆弱,又在1916年退出現役[50]。之後這幾艘艦隻被用作訓練船,只有梅克倫堡號被用作監獄船[51]。1919年,維特爾斯巴赫號和施瓦本號被改裝成掃雷艇供應母艦英語Depot ship[52][53]。1922年,除策林根號以外,其餘艦隻都先後被拆解[53]。策林根號在1926年至1927年間被改裝成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艦。1944年,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哥騰哈芬擊沉該艦,1949年至1950年間,策林根號的殘骸被拆除[43]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維特爾斯巴赫號
(德語:SMS Wittelsbach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7.0節(31.5公里每小時;19.6英里每小時)[54] 1899年[46] 1902年10月15日[53] 1921年拆解[53]
韋廷號
(德語:SMS Wettin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1節(33.5公里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54] 1899年[46] 1902年10月1日[53] 1922年拆解[53]
策林根號
(德語:SMS Zähringen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54] 1899年[46] 1902年10月25日[53] 1944年沉沒,1949年至1950年間拆解[53]
施瓦本號
(德語:SMS Schwaben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6.9節(31.3公里每小時;19.4英里每小時)[54] 1900年[46] 1904年4月13日[53] 1921年拆解[53]
梅克倫堡號
(德語:SMS Mecklenburg
4門240毫米(9.4英寸)艦炮[53] 12,798公噸(12,596長噸)[46]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1節(33.5公里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54] 1900年[46] 1903年5月25日[53] 1921年拆解[53]

不倫瑞克級

[編輯]
1904年的一艘艦名不詳的不倫瑞克級戰艦

不倫瑞克級戰艦由不倫瑞克號阿爾薩斯號黑森號普魯士號洛林號組成,其與德國海軍以前的戰艦相比有相當大的改進。她們配備更強大的280毫米(11英寸)艦炮作為主炮,儘管這仍然比不上英國戰艦上使用的標準305毫米(12英寸)艦炮。主炮炮塔安裝在艏樓甲板上,而不是像以前的戰艦那樣安裝在一個更高的甲板上。雖然裝甲保護方案大致相同,但這一級戰艦比她們的前輩更大、更快[48]。這些艦隻依照德國1900年海軍法授權建造[43]

1907年,德國海軍第二戰列分艦隊成立,5艘不倫瑞克級戰艦以及5艘新型德國級戰艦被分配到其中[36]。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4艘不倫瑞克級戰艦被分配到第四戰列分艦隊與維特爾斯巴赫級戰艦一起[43]。1915年,不倫瑞克號和阿爾薩斯號參加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55]。黑森號繼續留在第二戰列分艦隊,並在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56]。戰後,洛林號和普魯士號被改裝成掃雷艇補給艦,她們最終在1931年被拆解。普魯士號一段63米(207英尺)長的艦體被保留下來用作炸彈目標,最終在1945年4月被炸沉,其殘骸在1954年被撈起並拆解[57]。其他3艦被用作岸防艦,然而在1931年至1935年間,除黑森號以外,她們也被退役和拆解[43]。1935年,黑森號被改裝成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艦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來,她被割讓給蘇聯海軍,並改名為塞爾號(Tsel)[57]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不倫瑞克號
(德語:SMS Braunschweig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58] 1901年[58] 1904年10月15日[57] 1931年拆解[57]
阿爾薩斯號
(德語:SMS Elsass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58] 1901年[58] 1904年11月29日[57] 1936年拆解[57]
黑森號
(德語:SMS Hessen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2節(33.7公里每小時;20.9英里每小時)[58] 1902年[58] 1905年9月19日[57] 1946年割讓給蘇聯[57]
普魯士號
(德語:SMS Preußen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58] 1902年[58] 1905年7月12日[57] 1931年部分拆解,1945年被轟炸機擊沉,1954年被重新打撈並拆解。[57]
洛林號
(德語:SMS Lothringen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394公噸(14,167長噸)[58]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58] 1902年[58] 1906年5月18日[57] 1931年拆解[57]

德國級

[編輯]
1912年的德國號

5艘德國級戰艦[n]——德國號漢諾威號[o]波美拉尼亞號西里西亞號[p]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p]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她們類似不倫瑞克級戰艦,但是裝甲更厚。儘管有關在建的劃時代戰艦無畏號的性能傳聞越傳愈烈,但還是開建了[62]。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堅持建造她們,因為如果建造更大的艦隻,就必須擴建基爾運河,這將給當年的海軍預算帶來巨大壓力[43]

自1906年開始投入使用以來,她們被分配到新的第二戰列分艦隊:德國號取代德皇威廉二世號成為艦隊的旗艦[3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戰艦留在第二戰列分艦隊,並於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然而她們緩慢的速度阻礙更先進的公海艦隊無畏艦行進。在戰鬥的第二天早些時候,波美拉尼亞號被一枚魚雷擊中,引發彈藥庫爆炸並沉沒[62]。戰鬥結束後,德國號退出艦隊服役,最終在1917年8月完全退役[43]。德國號於1920年被拆解[63]。剩下的3艦則繼續在德國海軍服役,漢諾威號在1935年被除名,最終在1944年至1946年間被拆解[63]。西里西亞號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都在二戰期間沉沒,但後來被撈起[63][64]。1949年至1970年間,西里西亞號解體,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於1946年被轉讓蘇聯海軍[63]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德國號
(德語:SMS Deutschland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6節(34.4公里每小時;21.4英里每小時)[66] 1903年[65] 1906年8月3日[63] 1920年至1922年間被拆解[63]
漢諾威號
(德語:SMS Hannover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66] 1904年[65] 1907年10月1日[63] 1944年至1946年間被拆解[63]
波美拉尼亞號
(德語:SMS Pommern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7節(34.6公里每小時;21.5英里每小時)[66] 1904年[65] 1907年8月6日[63] 1916年6月1日於日德蘭海戰沉沒[63]
西里西亞號
(德語:SMS Schlesien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66] 1904年[65] 1908年5月5日[63] 1945年5月5日自沉,1949年至1970年間拆解[63]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
(德語:SMS Schleswig-Holstein
4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57] 14,218公噸(13,993長噸)[6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19.1節(35.4公里每小時;22.0英里每小時)[66] 1905年[65] 1908年7月6日[63] 1945年3月21日自沉,後來被撈起並割讓給蘇聯[63]

無畏艦

[編輯]

拿騷級

[編輯]
1910年的萊茵蘭號

拿騷級戰艦由拿騷號[e]威斯特法倫號[e]萊茵蘭號[e]波森號[e]組成,是德國對英國皇家海軍1906年下水的第一艘「全裝重型火炮」戰艦無畏號的回應。這一級戰艦的主炮呈獨一無二的六角形分佈在甲板上[q][69][68]。由於她們沿用三脹式發動機,而不是更強勁的渦輪發動機,因此,比同時代的英軍戰艦航速更慢[70]

她們在德國艦隊入役後,所有4艦都被分配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服役[69]。其中兩艘,拿騷號和波森號1915年參加非決定性的里加灣海戰,在此期間,她們與俄羅斯海軍光榮號戰艦交戰[71]。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4艘拿騷級戰艦參加日德蘭海戰[72]。戰鬥中她們只遭受少量的副炮擊中,傷亡也很有限[73]。1918年初,萊茵蘭號和威斯特法倫號被派往芬蘭支持內戰中的白衛隊[69]。但是萊茵蘭號4月在奧蘭群島擱淺,受到嚴重破壞[74]。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4艦被獲勝的協約國作為戰利品扣押,並被出售拆解[69]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拿騷號
(德語:SMS Nassau
12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75] 20,535公噸(20,211長噸)[7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75] 1907年[75] 1909年10月1日[75] 1920年拆解[75]
威斯特法倫號
(德語:SMS Westfalen
12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75] 20,535公噸(20,211長噸)[7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0.2節(37.4公里每小時;23.2英里每小時)[75] 1907年[75] 1909年11月16日[74] 1924年拆解[74]
萊茵蘭號
(德語:SMS Rheinland
12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75] 20,535公噸(20,211長噸)[7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75] 1907年[75] 1910年4月30日[74] 1921年拆解[74]
波森號
(德語:SMS Posen
12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75] 20,535公噸(20,211長噸)[75]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75] 1907年[75] 1910年5月31日[74] 1922年拆解[74]

黑爾戈蘭級

[編輯]
約1911年至1917年間的黑爾戈蘭號

黑爾戈蘭級戰艦[r]是德國海軍的第二批無畏艦,建於1908年至1912年間[76][77]。此艦級由4艘艦隻組成:黑爾戈蘭號東弗里斯蘭號[f]圖林根號[f]奧爾登堡號[s]。與之前的拿騷級戰艦相比,這些艦隻有顯著的改進,包括更強大的主炮和更先進的推進系統[76]。與前一級建有的兩個較大的煙囪相比,這三個煙囪排列緊密,很容易將黑爾戈蘭級與前代的拿騷級區分開來。本級艦隻保留拿騷級不同尋常的六邊形主炮台佈局[76]

這些艦隻在入役公海艦隊後組成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一支隊,與隸屬於第一戰列分艦隊第二支隊的拿騷級艦隻並肩作戰。她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鬥,包括北海的日德蘭海戰和波羅的海的里加灣海戰[72][78]。4艦都在戰爭中倖存下來,但是她們並沒有作為德國艦隊的一部分被扣押在斯卡帕灣。德國在斯卡帕灣的主力艦隊自沉後,4艘黑爾戈蘭級艦隻作為沉沒艦隻的替代品被賠償予協約國[79]。東弗里斯蘭號被美國海軍獲得,並在1921年7月威廉·米切爾的空中力量演示中作為靶艦擊沉[80]。黑爾戈蘭號和奧爾登堡號分別被分配給英國和日本,並於1921年拆解[80]。圖林根號於1920年被交付給法國,並被用作法國海軍的靶艦[79]。這艘艦最終在1923年至1933年間被拆解[80]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黑爾戈蘭號
(德語:SMS Helgoland
12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74] 24,700公噸(24,300長噸)[74]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0.8節(38.5公里每小時;23.9英里每小時)[74] 1908年[74] 1911年8月23日[80] 1921年拆解[80]
東弗里斯蘭號
(德語:SMS Ostfriesland
12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74] 24,700公噸(24,300長噸)[74]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1.2節(39.3公里每小時;24.4英里每小時)[74] 1908年[74] 1911年8月1日[80] 1921年作為靶艦擊沉[80]
圖林根號
(德語:SMS Thüringen
12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74] 24,700公噸(24,300長噸)[74]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74] 1908年[74] 1911年9月10日[80] 1923年至1933年間拆解[80]
奧爾登堡號
(德語:SMS Oldenburg
12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74] 24,700公噸(24,300長噸)[74] 3具螺旋槳,三脹循環式發動機,21.3節(39.4公里每小時;24.5英里每小時)[74] 1909年[74] 1912年5月1日[80] 1921年拆解[80]

皇帝級

[編輯]
1913年的皇帝號

皇帝級戰艦由皇帝號[g]腓特烈大帝號[g]皇后號[g]阿爾貝特國王號[t]柳特波德攝政王號[u]組成,是德國海軍旗下第三批無畏艦,也是第一批擁有渦輪發動機背負式炮塔的艦級[81]。和當時其他德國戰艦一樣,皇帝級的主炮口徑比她們的英國對手小,只有305毫米(12英寸)[82]。而同時期英國俄里翁級的主炮口徑為343毫米(13.5英寸)[83]。10門305毫米50倍徑速射炮[v]分別安裝在5座雙聯裝炮塔中,一座炮塔在前部,兩座炮塔在艦艉,另外兩座炮塔在艦舯部交錯的「翼」狀旋轉支架中[84]

5艦在戰爭期間都在北海作戰,她們一起在第三戰列分艦隊的第六支隊服役,而腓特烈大帝號作為艦隊的旗艦[72]。日德蘭海戰期間有4艦參加,阿爾貝特國王號當時在船塢里[85]。在參加戰鬥的4艦中,只有皇帝號被兩枚大口徑炮彈擊中受損[73]。這些戰艦還參加波羅的海的阿爾比恩行動。在這次行動中,在威廉·蘇雄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她們被重組為第四戰艦分艦隊[86]。戰爭結束時,5艦都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87]。1919年6月21日,她們被自沉,以防被皇家海軍俘獲[21]。隨後,這些艦隻在1929年至1937年間被打撈和拆解作廢料[88]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皇帝號
(德語:SMS Kaiser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88] 27,000公噸(26,570長噸)[88]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發動機,23.4節(43.3公里每小時;26.9英里每小時)[88] 1909年[88] 1912年8月1日[88]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88]
腓特烈大帝號
(德語:SMS Friedrich der Große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88] 27,000公噸(26,570長噸)[88]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發動機,22.4節(41.5公里每小時;25.8英里每小時)[88] 1910年[88] 1912年10月15日[88]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88]
皇后號
(德語:SMS Kaiserin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88] 27,000公噸(26,570長噸)[88]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發動機,22.1節(40.9公里每小時;25.4英里每小時)[88] 1910年[88] 1913年5月14日[88]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88]
阿爾貝特國王號[t]
(德語:SMS König Albert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88] 27,000公噸(26,570長噸)[88]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發動機,22.1節(40.9公里每小時;25.4英里每小時)[88] 1910年[88] 1913年7月31日[88]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88]
柳特波德攝政王號[u]
(德語:SMS Prinzregent Luitpold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88] 27,000公噸(26,570長噸)[88] 2具螺旋槳,蒸汽渦輪發動機,21.7節(40.2公里每小時;25.0英里每小時)[88] 1910年[88] 1913年8月19日[88]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88]

國王級

[編輯]
1919年在斯卡帕灣的王儲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國王級戰艦的4艦國王號[h]大選帝侯號[h]藩侯號[w]王儲號[h]是公海艦隊中最強大的軍艦。國王級戰艦的炮塔比之前的皇帝級戰艦的炮塔有所改進,其中一座翼狀支架炮塔向前移動,安裝在背負式發射裝置中,而第二座翼狀支架炮塔則移動到中軸線。這使得側舷的射擊角度更大,因此所有10門主炮都可以比此前的皇帝級射擊更大的射擊區域[x][84]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艦級都加入第三戰列分艦隊第五支隊[72]。這些艦隻在戰爭期間參與多個艦隊行動,其中包括日德蘭海戰,在那裏她們充當德國戰線的先鋒,並與英國艦隊進行密切接觸。1917年,這些艦隻還參加對俄羅斯海軍的阿爾比恩行動,行動期間國王號擊沉俄軍的光榮號戰艦[91]。戰後她們都倖存下來,並於1918年11月被扣押在斯卡帕灣。4艦都在1919年6月21日被鑿沉[92]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國王號
(德語:SMS König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90] 28,600公噸(28,100長噸)[93]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19] 1911年[93] 1913年8月9日[90]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90]
大選帝侯號
(德語:SMS Großer Kurfürst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90] 28,600公噸(28,100長噸)[93]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1.2節(39.3公里每小時;24.4英里每小時)[19] 1911年[93] 1914年7月30日[90]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90]
藩侯號[w]
(德語:SMS Markgraf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90] 28,600公噸(28,100長噸)[93]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19] 1911年[93] 1914年10月1日[90]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90]
王儲號
(德語:SMS Kronprinz
10門305毫米(12英寸)艦炮[90] 28,600公噸(28,100長噸)[93]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1.3節(39.4公里每小時;24.5英里每小時)[19] 1912年[93] 1914年11月8日[90]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90]

超無畏艦

[編輯]

巴伐利亞級

[編輯]
1915年試航中的巴伐利亞號

4艘巴伐利亞級戰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超無畏艦。本級艦包括巴伐利亞號[i]巴登號[i]薩克森號[i]符騰堡號[i]。該級艦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久開始建造:1913年開建巴登號,1914年開建巴伐利亞號和薩克森號,1915年開建本級最後一艘符騰堡號。隨着戰事的拖延,海軍造艦的優先順序發生變化,導致只有巴登號和巴伐利亞號完成建造。此時人們認為U型潛艇對戰爭更有價值,因此新戰艦的研製工作的速度放慢,並最終完全停止[94]。因此,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完工的兩艘戰艦[95]

巴伐利亞號和巴登號分別於1916年7月和1917年3月加入艦隊。所以兩艦都錯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蘭海戰。1917年10月,巴伐利亞號被分配到海軍部隊,這支部隊在1917年10月的阿爾比恩行動中將俄羅斯帝國海軍驅逐出里加灣,然而這艘戰艦因為誤觸水雷而嚴重受損,不得不撤回基爾進行維修[96]。巴登號則取代腓特烈二世號成為公海艦隊的旗艦[97],但卻沒有來得及參加任何戰鬥。兩艦在1918年11月停戰後被扣押在斯卡帕灣[95]。巴伐利亞號於1919年7月21日被鑿沉[20],但英國守衛設法將巴登號靠岸,以防止其沉沒[97]。這艘戰艦最終在1921年被用作靶艦。戰爭結束的1920年代初,處於不同建造階段的薩克森號和符騰堡號被當作廢金屬拆解[20]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巴伐利亞號
(德語:SMS Bayern
8門381毫米(15英寸)艦炮[20] 32,200公噸(31,700長噸)[90]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90] 1913年[90] 1916年7月15日[20]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鑿沉[20]
巴登號
(德語:SMS Baden
8門381毫米(15英寸)艦炮[20] 32,200公噸(31,700長噸)[90]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19] 1913年[90] 1916年10月18日[20] 割讓給英國,1921年作為射擊靶標擊沉[20]
薩克森號
(德語:SMS Sachsen
8門381毫米(15英寸)艦炮[20] 32,500公噸(32,000長噸)[90]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90] 1914年[90] 戰爭結束時未完工,1922年拆解[20]
符騰堡號
(德語:SMS Württemberg
8門381毫米(15英寸)艦炮[20] 32,500公噸(32,000長噸)[90] 3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90] 1915年[90] 戰爭結束時未完工,1921年拆解[20]

L 20e α方案

[編輯]

L 20e α方案是德國海軍一個在1918年建造數量不詳的戰艦計劃[98]。設計方案於1917年10月2日選定,建造工程原定於1918年9月11日開工。這些艦隻比前面的巴伐利亞級艦隻大得多,比之前的艦隻長超過50米(160英尺)[99]。這些艦隻將是德國第一艘裝有大於406毫米(16英寸)艦炮的軍艦。然而,德國戰爭形勢的惡化意味着這些艦隻從未建造[98]

計劃名稱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L 20e α
8門420毫米(17英寸)艦炮[98] 48,700公噸(47,900長噸)[98]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6節(48公里每小時;30英里每小時)[98] 僅設計研究[98]

高速戰艦

[編輯]

沙恩霍斯特級

[編輯]
1939年在港口的沙恩霍斯特號

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納粹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主力艦。她們標誌着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之後重整軍備的開始[100]。該級艦隻包括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這些艦船配備9門280毫米(11英寸)SK C/34型艦炮,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中。然而也有計劃用6門381毫米(15英寸)SK C/34型艦炮替換,分別安裝在三座雙聯裝炮塔中[101]

兩艦於1935年安放龍骨,1936年底下水,1939年初投入德國艦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裏,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都在一起出勤,包括出動飛機進入大西洋襲擊英國商船[102]。兩艦參加德國入侵挪威威悉演習行動。在挪威附近海域的行動中,兩艦與聲威號戰鬥巡洋艦英語HMS Renown[y]交戰[104]並擊沉光榮號航空母艦英語HMS Glorious[z]。擊沉光榮號期間,沙恩霍斯特號完成歷史上射程最遠的海軍炮火打擊之一[106]。1942年初,兩艦在白天橫渡英吉利海峽,從被佔領的法國駛回德國[107]

1942年末,格奈森瑙號在盟軍對基爾的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1943年初,沙恩霍斯特號在挪威與提爾皮茨號戰艦會合,阻截盟軍前往蘇聯的護航船隊。沙恩霍斯特號和幾艘驅逐艦從挪威出動攻擊一支護航船隊,結果德軍反而被英國海軍巡邏隊攔截。在北角海戰中,皇家海軍約克公爵號戰艦擊沉沙恩霍斯特號。與此同時,格奈森瑙號則在進行修復工程。然而,當沙恩霍斯特號沉沒的消息傳來後,格奈森瑙號的修復作業就被取消。1945年她在格丁尼亞被當作封鎖船英語blockship自沉。1950年代沉艦殘骸被拆解[100]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沙恩霍斯特號
(德語:Scharnhorst
9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108] 38,100長噸(38,700公噸)[108] 3具螺旋槳,汽輪機,31.5節(58.3公里每小時;36.2英里每小時)[108] 1935年[108] 1939年1月7日[109] 1943年12月26日在北角海戰中沉沒[109]
格奈森瑙號
(德語:Gneisenau
9門280毫米(11英寸)艦炮[108] 38,100長噸(38,700公噸)[108] 3具螺旋槳,汽輪機,31.2節(57.8公里每小時;35.9英里每小時)[108] 1935年[108] 1938年5月21日[109] 1945年在哥騰哈芬自沉,1951年被撈起並拆解[109]

俾斯麥級

[編輯]
1940年的俾斯麥號

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也是最大的戰艦,也是歐洲當時建造的最重型的戰艦[110]。她們是根據1935年簽署的英德海軍協定條款建造。表面上取代不超過協議中規定的35,000長噸(36,000公噸),實際上,這些艦在滿載時重約15,000長噸(15,000公噸)[111]。這些戰艦是為了對抗當時正在建造的新型法國戰艦而建造的[112]

兩艦都在二戰期間經歷過戰鬥。俾斯麥號於1941年5月被部署到大西洋,與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一起襲擊英國船隻[113]。在這次行動中,俾斯麥號擊沉英軍胡德號戰鬥巡洋艦和重創新型的威爾斯親王號戰艦,迫使其撤退。英國海軍動員所有可用的資源進行大規模搜尋,以追蹤並摧毀俾斯麥號[114]。幾天後,俾斯麥號被從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的16架劍魚式雙翼魚雷轟炸機的魚雷擊中致殘,隨後於5月27日被羅德尼號戰艦英王喬治五世號戰艦英語HMS King George V (41)[aa]擊沉[113]

提爾皮茨號的服役經歷並不那麼活躍。戰爭的大部分時間,她作為存在艦隊的一員駐紮在被佔領的挪威。皇家海軍試圖用微型潛艇擊沉她,但這些努力都失敗了。1944年11月,英國皇家空軍的蘭開斯特轟炸機用12,000英磅(5,400公斤)的高腳櫃炸彈三次擊中該艦,導致其傾覆和沉沒。殘骸最終在1948年至1957年間被拆解。[113]

艦名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俾斯麥號
(德語:Bismarck
8門381毫米(15英寸)艦炮[116] 50,300公噸(49,500長噸)[117] 3具螺旋槳,蒸汽輪機,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117] 1936年[117] 1940年4月28日[116] 1941年5月27日被英軍擊沉[116][118]
提爾皮茨號
(德語:Tirpitz
8門381毫米(15英寸)艦炮[116] 52,600公噸(51,800長噸)[117] 3具螺旋槳,齒輪式汽輪機,30.8節(57.0公里每小時;35.4英里每小時)[117] 1936年[117] 1941年2月25日[116] 1944年11月12日沉沒,1948年至1957年間拆解[116][118]

H級計劃

[編輯]

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H級戰艦是為了滿足Z計劃的要求而設計的一系列戰艦。第一個改型方案「H-39」,計劃建造6艘戰艦,基本上是裝備406毫米(16英寸)口徑主炮的俾斯麥級戰艦擴大版[119]。「H-41」方案改進自「H-39」,配備8門420毫米(17英寸)口徑主炮[120]。隨後的兩個計劃方案「H-42」和「H-43」又一次將主炮組口徑升級到480毫米(19英寸)[121][122]。到「H-44」方案時主炮口徑更是飆升到508毫米(20英寸)[123]。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最後只有兩艘「H-39」方案艦隻建造施工,但無一建成。此後不久,所有方案都被取消。[124]

設計案名稱 主炮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H-39
8門406毫米(16英寸)艦炮[116] 62,600長噸(63,600公噸)[125] 3具螺旋槳,柴油發動機,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126] 1939年[125] 1939年9月30日取消[125]
H-41
8門420毫米(17英寸)艦炮[125] 74,803長噸(76,003公噸)[125] 如H-39[125]
H-42
8門480毫米(19英寸)艦炮[122] 96,555長噸(98,104公噸)[122] 未知[122]
H-43
8門480毫米(19英寸)艦炮[122] 118,110長噸(120,010公噸)[122] 未知[122]
H-44
8門508毫米(20英寸)艦炮[122] 139,272長噸(141,507公噸)[122] 未知[122]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其中包括薩克森級鐵甲艦奧爾登堡號鐵甲艦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奧丁級岸防艦英語Odin-class coastal defense ship以及其他岸防艦隻。[1]
  2. ^ 譯名參考自《海上巨獸——戰艦》。[4]
  3.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9]
  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0]
  5. ^ 5.0 5.1 5.2 5.3 5.4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2]
  6. ^ 6.0 6.1 6.2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4]
  7. ^ 7.0 7.1 7.2 7.3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5]
  8. ^ 8.0 8.1 8.2 8.3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7]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8]
  10. ^ 10.0 10.1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艦》。[25]
  11.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26]
  12. ^ 12.0 12.1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艦》。[27]
  13.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33]
  14. ^ Deutschland 即「德國」的德文稱謂,一些中文專業文獻將此譯作「德意志」。[59]
  15. ^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艦》。[60]
  16. ^ 16.0 16.1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艦》。[61]
  17. ^ 有兩座雙聯裝炮塔設於艦艏艦艉(每端各一座),每邊側翼亦各有兩座[67]。當時英國無畏艦的五座炮塔是有三座設於中軸線、其餘兩座設於側翼。美國及日本的無畏艦則是將所有的炮塔都設置於中軸線上[68]
  18. ^ 另有來源譯為「赫爾戈蘭」級。[14]
  19. ^ 另有來源譯為「奧耳登堡」號。[14]
  20. ^ 20.0 20.1 另有來源譯為「阿爾伯特國王」號。[15]
  21. ^ 21.0 21.1 另有來源譯為「路易特波特攝政王」號。[15]
  2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30.5 cm SK L/5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50表示炮管長度,即50倍徑[82]
  23. ^ 23.0 23.1 另有來源譯為「藩侯」號[17]或「邊境伯爵」號。[89]
  24. ^ 皇帝級艦隻的翼位炮塔也可在側舷開火,但只有非常局限的弧線;司令塔、煙囪、以及上部構造的其它區域大大降低開火的角度範圍。[90]
  25.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03]
  26. ^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105]
  27.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15]

引文

[編輯]
  1. ^ Gröner,第7–12頁
  2. ^ Herwig,第13–14頁
  3. ^ Herwig,第17–18頁
  4. ^ 羅振,第76頁
  5. ^ Herwig,第24–26頁
  6. ^ Gardiner & Gray,第134頁
  7. ^ Gardiner & Gray,第134–135頁
  8. ^ Gröner,第16–20頁
  9. ^ 江泓 & 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第2頁
  10.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4頁
  11. ^ 史蒂夫,第100頁
  12.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36頁
  13. ^ Herwig,第59頁
  14. ^ 14.0 14.1 14.2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39頁
  15. ^ 15.0 15.1 15.2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42頁
  16. ^ Gröner,第24–26頁
  17. ^ 17.0 17.1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46頁
  18.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32頁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Gröner,第27–28頁
  20.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Gröner,第30頁
  21. ^ 21.0 21.1 Herwig,第256頁
  22. ^ Gardiner & Chesneau,第218頁
  23. ^ Bird,第73頁
  24. ^ Gardiner & Chesneau,第219–220頁
  25. ^ 劉怡,第206頁
  26.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86頁
  27. ^ 劉怡,第216頁
  28. ^ Gröner,第31–33頁
  29. ^ Gardiner & Chesneau,第220頁
  30. ^ Sturton,第48頁
  31. ^ Gardiner & Chesneau,第224–225頁
  32. ^ Gröner,第37–38頁
  33. ^ Gröner,第ix頁
  34. ^ 34.0 34.1 34.2 Hore, The Ironclads,第66頁
  35. ^ Herwig,第25頁
  36. ^ 36.0 36.1 36.2 36.3 Herwig,第45頁
  37. ^ Herwig,第106頁
  38. ^ 38.00 38.01 38.02 38.03 38.04 38.05 38.06 38.07 38.08 38.09 38.10 38.11 38.12 38.13 38.14 38.15 38.16 Gröner,第13頁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Gröner,第14頁
  40. ^ 40.0 40.1 Gardiner & Gray,第390頁
  41. ^ Herwig,第26頁
  42. ^ Gardiner Chesneau & Kolesnik,第247頁
  43. ^ 43.00 43.01 43.02 43.03 43.04 43.05 43.06 43.07 43.08 43.09 Gardiner & Gray,第141頁
  44. ^ Hore, The Ironclads,第67頁
  45. ^ 45.00 45.01 45.02 45.03 45.04 45.05 45.06 45.07 45.08 45.09 45.10 45.11 45.12 45.13 45.14 45.15 45.16 45.17 45.18 45.19 Gröner,第15頁
  46. ^ 46.00 46.01 46.02 46.03 46.04 46.05 46.06 46.07 46.08 46.09 46.10 46.11 46.12 46.13 46.14 46.15 46.16 46.17 46.18 46.19 Gröner,第16頁
  47. ^ Herwig,第43頁
  48. ^ 48.0 48.1 48.2 Gardiner Chesneau & Kolesnik,第248頁
  49. ^ Halpern,第192頁
  5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60頁
  5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60–61頁
  52.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8,第94頁
  53. ^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53.10 53.11 53.12 53.13 53.14 53.15 53.16 Gröner,第17頁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Gröner,第16–17頁
  55. ^ Halpern,第196頁
  56. ^ Tarrant,第195頁
  57. ^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57.12 57.13 57.14 57.15 57.16 57.17 57.18 57.19 57.20 57.21 Gröner,第20頁
  58. ^ 58.00 58.01 58.02 58.03 58.04 58.05 58.06 58.07 58.08 58.09 58.10 58.11 58.12 58.13 58.14 Gröner,第18頁
  59. ^ 現代艦船雜誌社,第86頁
  60. ^ 劉怡,第231頁
  61. ^ 劉怡,第232頁
  62. ^ 62.0 62.1 Hore, The Ironclads,第69頁
  63. ^ 63.00 63.01 63.02 63.03 63.04 63.05 63.06 63.07 63.08 63.09 63.10 63.11 63.12 63.13 Gröner,第22頁
  64. ^ Domarus,第3122頁
  65. ^ 65.00 65.01 65.02 65.03 65.04 65.05 65.06 65.07 65.08 65.09 Gröner,第21頁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Gröner,第20–21頁
  67.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68. ^ 68.0 68.1 Breyer,第263頁
  69. ^ 69.0 69.1 69.2 69.3 Hore, Battleships,第67頁
  70. ^ Herwig,第59–60頁
  71. ^ Halpern,第197–198頁
  72. ^ 72.0 72.1 72.2 72.3 Tarrant,第286頁
  73. ^ 73.0 73.1 Tarrant,第296頁
  74. ^ 74.00 74.01 74.02 74.03 74.04 74.05 74.06 74.07 74.08 74.09 74.10 74.11 74.12 74.13 74.14 74.15 74.16 74.17 74.18 74.19 74.20 74.21 74.22 Gröner,第24頁
  75. ^ 75.00 75.01 75.02 75.03 75.04 75.05 75.06 75.07 75.08 75.09 75.10 75.11 75.12 75.13 75.14 75.15 75.16 75.17 Gröner,第23頁
  76. ^ 76.0 76.1 76.2 Gardiner & Gray,第146頁
  77. ^ Gröner,第24–25頁
  78. ^ Halpern,第197頁
  79. ^ 79.0 79.1 Hore, Battleships,第68頁
  80. ^ 80.00 80.01 80.02 80.03 80.04 80.05 80.06 80.07 80.08 80.09 80.10 Gröner,第25頁
  81. ^ Gardiner & Gray,第147頁
  82. ^ 82.0 82.1 Gröner,第23–30頁
  83. ^ Gardiner & Gray,第28, 147頁
  84. ^ 84.0 84.1 Gröner,第25–28頁
  85. ^ Tarrant,第62頁
  86. ^ Staff,第151頁
  87. ^ Tarrant,第282頁
  88. ^ 88.00 88.01 88.02 88.03 88.04 88.05 88.06 88.07 88.08 88.09 88.10 88.11 88.12 88.13 88.14 88.15 88.16 88.17 88.18 88.19 88.20 88.21 88.22 88.23 88.24 88.25 88.26 88.27 88.28 88.29 88.30 Gröner,第26頁
  89. ^ 江泓 & 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第96頁
  90. ^ 90.00 90.01 90.02 90.03 90.04 90.05 90.06 90.07 90.08 90.09 90.10 90.11 90.12 90.13 90.14 90.15 90.16 90.17 90.18 90.19 90.20 90.21 90.22 90.23 Gröner,第28頁
  91. ^ Halpern,第218頁
  92. ^ Hore, Battleships,第69頁
  93. ^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Gröner,第27頁
  94. ^ Gröner,第28–30頁
  95. ^ 95.0 95.1 Hore, Battleships,第70頁
  96. ^ Halpern,第215頁
  97. ^ 97.0 97.1 Schleihauf,第81頁
  98. ^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Gardiner & Gray,第150頁
  99. ^ Gardiner & Gray,第149–150頁
  100. ^ 100.0 100.1 Gardiner & Chesneau,第225頁
  101. ^ Gröner,第31–32頁
  102. ^ Garzke & Dulin,第140頁
  103.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06頁
  104. ^ Garzke & Dulin,第135頁
  105. ^ 王子午,第96頁
  106. ^ DiGiulian 2006
  107. ^ Garzke & Dulin,第160–163頁
  108. ^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Gröner,第31頁
  109. ^ 109.0 109.1 109.2 109.3 Gröner,第32頁
  110. ^ Garzke & Dulin,第203頁
  111. ^ Sturton,第44–45頁
  112. ^ Sturton,第44頁
  113. ^ 113.0 113.1 113.2 Sturton,第45頁
  114. ^ Bercuson & Herwig,第174頁
  115.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66頁
  116. ^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116.6 Gröner,第35頁
  117. ^ 117.0 117.1 117.2 117.3 117.4 117.5 Gröner,第33頁
  118. ^ 118.0 118.1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187頁
  119. ^ 劉怡,第224頁
  120. ^ Garzke & Dulin,第319頁
  121. ^ Garzke & Dulin,第323頁
  122. ^ 122.00 122.01 122.02 122.03 122.04 122.05 122.06 122.07 122.08 122.09 Gröner,第38頁
  123. ^ 劉怡,第225頁
  124. ^ Gröner,第35–38頁
  125. ^ 125.0 125.1 125.2 125.3 125.4 125.5 Gröner,第37頁
  126. ^ Gröner,第35–37頁

參考資料

[編輯]

拓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