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
張之 | |
---|---|
出生 | 1930年1月 北平市(今北京市) |
逝世 | 2001年1月10日 北京市 | (70—71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職業 | 播音員、體育解說員 |
活躍時期 | 1949-1979 |
張之(1930年1月—2001年1月10日),原名張火望,筆名林元、李泗,男,漢族,北京人,播音員、體育解說員、記者,被稱為中國體育解說事業的「開山鼻祖」[1]。
生平
[編輯]張之1930年1月生於北平(今北京),1948年參加工作,1949年1月到濟南華東大學(後併入山東大學)學習,3個月後調華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任播音員。同年春他南下到上海,任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播音組副組長。
1950年1月[註 1][2][3],蘇聯國家男子籃球隊到上海訪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第一支來訪的外國球隊。當時門票被搶購一空,許多沒有買到票的聽眾紛紛打電話到電台,要求實況轉播這次比賽。為了滿足聽眾的要求,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決定轉播這場比賽,並由張之與另一位播音員陳述(後成為著名電影演員)搭檔解說,開中國體育解說之先河[1]。
195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了第一次籃球、排球比賽大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建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廣播比賽實況。據原央廣台長楊兆麟回憶,「我們聽說上海有個說球的人,覺得很新鮮,就把他從上海臨時請來幫忙,解說廣播全國籃排球比賽」,將張之借調到北京,並完成了廣播任務[4]。
1953年,張之正式從上海調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從事體育採訪報道和實況轉播工作,並參與創辦《體育節目》[5]。1961年,第26屆世乒賽男子團體決賽,中國的徐寅生對陣日本選手星野展彌,比賽最後關頭著名的「十二大板」就是由張之解說的[4]。在解說中,張之擅用比喻,如形容張燮林「像海底撈月般的將球一板一板地削過台面,球像輕飛的柳葉準確地落在對方的球枱」,形容徐寅生「發球變化莫測,球像鷹一樣飛到對方台面」,生動形象,讓聽眾如同身臨其境[4]。據張之回憶,在其練習廣播球賽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曾從戲劇、曲藝方面尋找借鑑。為了提高解說的速度,張之曾通過學習山東快書、西河大鼓等鍛煉口才[3]。張之及其弟子宋世雄等人也奠定了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的「機關槍掃射式」體育解說風格[6]。
20世紀80年代,張之逐漸退居幕後。2001年1月10日21時05分,張之逝世,享年71歲,遺體告別儀式於14日在北京市八寶山殯儀館舉行[5][7]。
註釋
[編輯]- ^ 一說1951年,此處以張之本人回憶為準。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魯威人. 我國體育解說的歷史回顧[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03(4):77-80.
- ^ 劉寧. 跟隨時代的腳步——談電視體育解說之進步[J]. 采寫編, 2011(1):46-48.
- ^ 3.0 3.1 張之. 球賽實況轉播札記[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1980(2):39-49.
- ^ 4.0 4.1 4.2 樊新征. 【难忘中国之声—广播传奇】体育评论员张之. 搜狐. 中國之聲. 2016-11-05 [2018-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3) (中文(簡體)).
- ^ 5.0 5.1 中央台著名体育评论员张之逝世. 中國廣播網. 2001-01-14 [2018-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3) (中文(簡體)).
- ^ 姜梅音. 江山「待」有才人出——體育評論員漫談[J]. 視聽界, 1997(3):25-25.
- ^ 著名体育解说员张之病逝. 東方網. 2001-01-15 [2018-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1-13).